后记
后记
1968年“文革”高潮期间,基于“面向基层”“接受再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分配政策,我的父亲胡小伟去河北深山做了一名煤矿掘进工。煤矿工人收入不低,但因矿难多发,随时有生命危险,“吃阳间饭,干阴间活”的境遇让他们中有些人如梁山好汉一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父亲就在那里学会了喝酒,某种意义上也了解到“最底层”的中国酒文化。1978 年,他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从20 世纪80 年代末开始,又在各电视台担任节目嘉宾和策划撰稿;此外,作为多个学术团体负责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足迹满神州。其酒友不分阶层、职业、年龄、地域、国籍和文化背景,既有故交乡亲、学友同行、普罗大众,也有文人雅士、商贾大亨、当道缙绅……可谓“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于是,有了2009 年问世的《中国酒文化》一书。
胡小伟先生志在打通社会科学各学科界限,一向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文化问题。提到酒文化,他常引儒家经典《礼记》的一句话:“酒食者,所以合欢也”。酒对人类的作用是世界性的,记得父亲1989 年赴澳讲学,邻座几位澳国军人起初不苟言笑。于是他以飞机上的洋酒相敬,双方觥筹交错,谈笑风生,尽兴而散。胡先生还强调过,酒和礼的结合,是在传统上重要和独特的,也是在如今被忽视和遗忘的。“礼者,所以辍淫也”,意思是合乎礼仪的饮酒不会过度和成瘾。2014 年初,父亲的生命在酒龄满45 年时戛然而止。斯人已矣,留下这本书一直未被人遗忘,历次加印,我想这是因为:无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酒会一直陪伴世人,而祖先上述人生智慧和制度设计并未过时。
本书是在胡小伟先生历年为电视节目、高校和机构所做宣讲的台本基础上,结合他的其他作品相关部分熔铸而成,不足之处望读者指正。此次再版修订历时半年,核对书中近150 处古今中外文献出处。
社方对诸多细节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借此机会向为之付出大量精力的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编辑团队表示谢意。承蒙先父好友刘世定先生赐以长序,从社会学角度对酒文化予以阐发。还要感谢在线古籍公益图书馆“书格”(http://new.shuge.org),它所持“每个人都能自由地看到我们的文明”的观念同先父不遗余力地宣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非常贴合。
胡泊
岁在辛丑
谷雨于京华瞰山室
立夏于银川兰溪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