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仲夏时节,正值御杏成熟之时,拙作《昭陵博物馆珍品讲读》顺利完稿,即将付梓。但愿书中的每一篇小文,都能如一颗颗肉香汁甜的御杏,为读者朋友们所喜爱。

近日天气转凉,晨起临轩,清风徐来,窗前细雨中的合欢花散发着阵阵幽香,沁人心脾。远眺云海中的九嵕山,峰峦叠嶂,更显苍莽挺拔;近观烟雨中的昭陵博物馆,苍松翠柏与青砖碧瓦相互掩映,让人不由得感慨良多,思绪万千。时至今日,我已在文博战线上摸爬滚打了近30个春秋,帧帧画幅历历在目,有艰辛,有遗憾,有收获,但更多的是快乐。

白驹弄影,时光匆匆,28年前,组织为我分配工作,有交通部门和昭陵博物馆两个选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只发差额工资的昭陵博物馆。因为我早已为昭陵博大精深的壁画艺术所折服,心摹手追,梦寐思之。能浸淫于这所艺术大殿堂是我的夙愿,我情愿终生相随,与它相伴相依。

我从一名青衿学子到而今的知天命之年,和昭陵结缘,与昭陵文物“相濡以沫”已数十年。

记得那是1979年,我上小学四年级。六月的一天,我们学校组织师生参观昭陵博物馆。从我们村到昭陵博物馆有2千米。一大早,在老师的带领下,全校学生戴着红领巾,打着小红旗,踏着歌儿来到了昭陵博物馆。进馆后,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我们有序地参观着。走到唐墓壁画陈列室时,我被那栩栩如生的唐代仕女图吸引了,随即从书包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美术本,用铅笔认认真真地描画起来。这时我的主任(也是我的美术老师)刘素亚老师走过来说:“春林,好好画,好好学,将来就到这儿上班,画一辈子。”命运待我不薄,最后我真的幸运地来到昭陵博物馆工作,并将家安在博物馆对面,即红林草堂,终生受蕴于大唐文化。人一生最大的幸福是能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且能以之养家糊口。我感恩先祖灿烂的历史文明,感恩我的单位昭陵博物馆,因此,特意请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马骥老师和唐永平老师为我刻了“家在昭陵”“情系昭陵”等几方闲章,以志情怀。

我初到昭陵博物馆工作,除了会画画,别的知之甚少,就虚心向老一辈的老师和领导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研究,还利用业余时间把自己对一些精美文物的感受写出来,发表在报刊上。

己亥嘉平,西北大学出版社邀我编写《昭陵博物馆珍品讲读》一书,这是对我的信任与鞭策,荣莫大焉。本书分篇介绍了昭陵博物馆馆藏的陶俑、碑版和壁画,精选的80件文物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我馆馆长张志攀先生、书记周铁先生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李浪涛副馆长和业务部刘群主任提供了部分图片,王俊杰副馆长和本馆胡元超先生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咸阳市著名青年书画家王瑞老师、大连市画友颜艳女士也给予了全力配合。台湾著名国学家、艺术家、文物鉴定家张克晋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撰写了序言,为拙作增光添彩。在此衷心感谢上述诸君!

拙荆李红娟,任劳任怨,相夫教子,在我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更是家务全包,给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真是我的贤内助。在此敬表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望各位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庚子蒲月于古谷口红林草堂之南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