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强国之路”丛书总序:沿着中国道路,阔步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农业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建成现代化强国,这是一项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也是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难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伟大的中国人民正在谱写着人类历史上的宏伟史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我们才能够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出发、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往哪里去,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远航的方向和道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理性分析借鉴世界强国的历史经验教训,清醒认识我们的历史方位和既有条件的利弊,问道强国之路,从而尊道贵德,才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历经革命、建设、改革,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开辟了一条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吹响了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号角。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也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宣示了中国道路具有独特优势,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光明大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我国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过去成功并不意味着未来一定成功。如果我们不能找到中国道路成功背后的“所以然”,那么,即使我们实践上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个成功也可能会是偶然的。怎么保证这个成功是必然的,持续下去走向未来?关键在于能够发现背后的必然性,即找到规律性,也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找到中国道路的成功之“道”。只有“问道”,方能“悟道”,而后“明道”,也才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而“行道”。只有找到了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背后的中国智慧,我们才能够明白哪些是根本的因素必须坚持,哪些是偶然的因素可以变通,这样我们才能够确保中国道路走得更宽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就,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道路才可以从中国道路中获得智慧和启示。唯有如此,中国道路才具有普遍意义和世界意义。
二、世界历史沧桑巨变,照抄照搬资本主义实现强国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必须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的世界潮流,体现了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深刻变化。但是,正如马克思早就向我们揭示的,资本主义自我调整和扩张的过程不仅是各种矛盾和困境丛生的过程,也是逐渐丧失其生命力的过程。肇始于西方的、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拉大了贫富差距,引发了环境问题,失落了精神家园。而纵观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弊端丛生,中国之治与西方乱象形成鲜明对比。照抄照搬西方道路,不仅在道义上是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相悖的,而且在现实上是根本走不通的邪路。
社会主义是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而存在的,其得以成立和得以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让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事实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造福全体中国人民,而且对促进地区繁荣、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走出了苏东剧变导致的低谷,而且重塑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创新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用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从现代化道路的生成规律来看,虽然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谋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共性的一面,但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存在着诸多差异,从而在道路选择上也必定存在诸多差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国道路的成功向世界表明,人类的现代化道路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它拓展了人类现代化的道路,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自己道路”的信心。
三、中国式现代化遵循发展的规律性,蕴含着发展的实践辩证法,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中国道路所遵循的发展理念,在总结发展的历史经验、批判吸收传统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什么是发展”问题进行了本质追问,从真理维度深刻揭示了发展的规律性。发展本质上是指前进的变化,即事物从一种旧质态转变为新质态,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在发展理论中,“发展”本质上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相对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相对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和转变,或者由发达状态向更加发达状态的过渡和转变,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教育以及人自身等多方面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社会转型和进步过程。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增长过程,而是一个在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基础上,通过结构优化实现的质的飞跃。
发展问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贫富差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社会政治动荡等,但就其实质而言都是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与现实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的外化。我们解决发展问题,不可能通过片面地压抑和控制人类的需要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而只能通过不断创造和提供新的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类需要的路径来实现,这种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创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正是因为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积极扩大内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才不断推动中国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发展本质上是一个遵循社会规律、不断优化结构、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坚持协调发展,学会“弹钢琴”,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正是因为我们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各个群体共同进步,才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人类社会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正是遵循自然规律,我们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积极参与和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国人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更加美丽宜人。
正是基于对发展规律的遵循,中国人民沿着中国道路不断推动科学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奇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有人曾经认为,西方文明是世界上最好的文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是唯一可行的发展“范式”,西方的民主制度是唯一科学的政治模式。但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中国道路”,充分揭开了这些违背唯物辩证法“独断论”的迷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鲁迅先生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我们正是因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才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化,从根本上反对国强必霸的逻辑,向人类展示了中国智慧的世界历史意义。
《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同,人民的需要和要求不同,他们谋求发展造福人民的具体路径当然可以不同,也必然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给世界提供了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思维方式,彰显了中国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同存异的和谐发展理念,认为万物相辅相成、相生相克、和实生物。《周易》有言:“生生之谓易。”正是在阴阳对立和转化的过程中,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才能够生生不息。《国语·郑语》中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指出:“故发长也,按阴阳之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程(程颢、程颐)认为,对立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对立双方是相互影响的。“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而阴消,善增而恶减。”他们认为“消长相因,天之理也。”“理必有对待,生生之本也。”正是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此消彼长的交互作用中,万事万物得以生成和毁灭,不断地生长和变化。这些思维理念在中国道路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道路主张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才是真的发展,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中国道路主张文明交流,一花独放不是春,世界正是因多彩而美丽,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坚持文明平等交流互鉴,反对“文明冲突”,提倡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理念,致力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对话。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世界大同的和谐理念,主张建设各美其美的和谐世界。为世界谋大同,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追求大同社会的理想。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都从不同的意义上对大同社会的理想图景进行过描绘。从《礼记》提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大同之梦,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平静自得的生活场景,再到康有为《大同书》中提出的“大同” 理想,以及孙中山发出的“天下为公”的呐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文化如何发展,骨子里永恒不变的就是对大同世界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大同,和合共生,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情怀”。“天下情怀”一方面体现为“以和为贵”,中国自古就崇尚和平、反对战争,主张各国家、各民族和睦共处,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合作共赢,中国从不主张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始终倡导兼容并蓄的理念,我们希望世界各国能够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希望通过汇聚大家的力量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作出更多积极的贡献。
中国有世界观,世界也有中国观。一个拥有5000多年璀璨文明的东方古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一路前行,这注定是改变历史、创造未来的非凡历程。以历史的长时段看,中国的发展是一项属于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也终将为更多人所理解与支持。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且还包含为世界人民谋大同。为世界人民谋大同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逻辑必然,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事业进步的天下情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崇高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及立志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和博大胸襟。
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揭示中国道路的成功密码,就是问“道”中国道路,也就是挖掘中国道路之中蕴含的中国智慧。吸收借鉴其他现代化强国的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也就是问“道”强国之路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这个“道”不是一个具体的手段、具体的方法和具体的方略,而是可以为每个国家和民族选择“行道”之“器” 提供必须要坚守的价值和基本原则。这个“道”是具有共通性的普遍智慧,可以启发其他国家和民族据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因而它具有世界意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担负起的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问道强国之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智慧指引,是党的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顾保国、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编辑陈章乐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深深沉思于问道强国之路这一“国之大者”,我也对此问题甚为关注,我们三人共同商定联合邀请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一起“问道”。在中国青年出版社皮钧社长等的鼎力支持和领导组织下,经过各位专家学者和编辑一年的艰辛努力,几易其稿。这套丛书凝聚着每一位同仁不懈奋斗的辛勤汗水、殚精竭虑的深思智慧和饱含深情的热切厚望,终于像腹中婴儿一样怀着对未来的希望呱呱坠地。我们希望在强国路上,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绵薄之力。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始终会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是为序!
董振华
2022年3月于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