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从“影视同期书”现象说起

二、影视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从“影视同期书”现象说起

影视作品在源源不断地汲取着文学的营养的同时,也“反哺”着文学作品的创作情势和市场扩张。“影视同期书”便是新时代下,影视与文学相融合的一种文化新形态。

20世纪90年代后,电子媒介迅速崛起和普及,使得影视作品越来越便捷地来到了千千万万人们的眼前。网络改变了文学到影视的单向传播模式,文学在当下网络时代的传播性上让位于影视,属于传播上的次生性。辛夷坞的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作为畅销网络言情小说,被赵薇搬上大银幕,在电影大火之后,同名小说随即推出电影纪念版,又再次登上畅销书榜单的首位。还有《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等皆为如此,影视剧的热映与图书的畅销相互促进,实现多方共赢。严歌苓在电影《金陵十三钗》推出后,将原本的中篇小说,在剧本修改的基础上,延展为长篇小说并出版,销量依然可观。而《了不起的盖茨比》《魔戒》《逃离德黑兰》等虽然在文学上可圈可点,但书籍的畅销仍旧依赖所改编同名电影的带动。此外,纪录片类型的影视同期书也通常是市场的热点,影响力比较大的有《百家讲坛》系列、《舌尖上的中国》等等。它们用镜头促使观众回归文字变为读者,回归纸张的“冷”阅读,以此来说,影视作品对于文学作品的推广是有独特而且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影像与文字的对比和影视作品对文学的渗透,始终延伸着观众与读者对艺术生活的热情,也满足着大众对娱乐消费时尚化多元化的心理 诉求。

图5—6 《金陵十三钗》剧照

图5—7 《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

另一方面,影视作品让一部分隐藏在文学作品背后的作家,以更加光鲜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在2012年中国作家海外影响力排行榜上,莫言、余华、苏童分列前三位。除了作家本身的文学功底之外,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每人都至少有一部小说被改编成为经典电影。莫言种有“红高粱”,余华顽强地“活着”,苏童则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这些文学作品既成就了张艺谋,也促成了作家的“爆红”。

举目国内的图书市场,同样的现象是,线上线下的畅销小说,半数以上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影视与文学的融合,常常能让一些作家被更多的受众认识和喜欢,在丰富影视题材和提升影视口碑的同时,更开阔、活跃了阅读市场,像莫言、王朔、余华、刘恒、刘震云、麦家、严歌苓等,他们的文学作品随着影视片的热映,在小说热销榜上“扶摇直上”。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乔治 · 布鲁斯东就在其著作《从小说到电影》中写道:“《大卫 · 科波菲尔》在克利夫兰的影院公映时,借阅小说的人数陡增,当地图书馆不得不在一周内添购132册;《呼啸山庄》被拍成电影后,小说在两年内的销售数量超出过去92年的总和。”[1]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影视对文学的“反哺”之力不可小觑。

图5—8 《呼啸山庄》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