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电影鉴赏范例
下面我们就对几部不同类型的电影进行赏析。
(一)《开天辟地》(1991年,中国)
鉴赏史诗风格的历史剧如何塑造人物形象。鉴赏要点:
《开天辟地》这部电影在剧情片中属于正剧,又是正剧中的历史剧,历史剧中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电影讲述了革命先驱们历经艰难坎坷,寻求真理,最终成立中国共产党的经历。
这类必须严谨反映史实的电影在创作上难度很大。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程,其中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众多历史人物、诸多历史事件,还涉及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军事学等。观看这部近三个小时的电影,从中看到的并不是笼统教条的说教,也不是脸谱化的颂扬,而是一首气势磅礴的长篇史诗。
史诗风格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鉴赏这部电影的创作细节,从中能够感受到电影技巧的魅力。
1. 塑造人物
这部电影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100多个。无论是有名有姓的主角、配角,还是诸多无名无姓的群众演员,各个都性格鲜明,形象突出。这些历史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就如一幅写实的历史人物长篇画卷铺陈在眼前。这些革命先驱留给观众的并不是一张张刻板严肃的脸谱,而是充满了人性光辉的形象。暴脾气的陈独秀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是一个苛刻的家长,在革命问题上坚守原则,寸步不让。这恰好是人性的两面性。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而在电影中,李大钊为毛泽东雪中送炭;为帮助陈独秀避难,亲自装扮成车夫送陈独秀去乡下;在无法挽留要退党的无政府主义青年时,出门和他们互相鞠躬致意。这些镜头中的李大钊古道热肠又温文尔雅,让观众看到人性中宽容而温暖的一面。这部电影中塑造的人物群像,印证了深刻揭示人性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2. 写意与写实相辅相成
《开天辟地》的总体叙事是写实的,每一件历史事件、每一个人物的观点、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等,都和史料记载一致,史实部分没有一件是虚构的。影片中有很多场景又是写意的,这些场景在历史上无据可查,却又让人感觉到特别的真实。李大钊送陈独秀去乡下避难,漫天大雪中一辆马车载着两人驰向远方;毛泽东观看湘江祭神时,乡民点着火把敲着锣鼓;长辛店工人开着古老的压道车在雨中迎接李大钊,烟雨蒙蒙中工人们靠臂力启动压道车载着李大钊行驶在轨道上……影片中类似场景都是写意的,其中所隐喻的历史进程令人心领神会。整部影片充满写实味道,又不乏传统诗歌创作中赋比兴的手法,使艰深的理论问题以诗画的样貌展现在屏幕上。正是这些写意与写实相辅相成的镜头营造了这部电影的史诗风格。
3. 诙谐叙事
影片中人物众多,不少人物观点对立,甚至有着激烈的争锋。这些在观点上持不同意见的历史人物又是学者,学者之间的争论学术性极强,要把这样的争论体现在影片中,难度是很大的。关于这些留在史册上的历史争端,这部电影在台词的把控上掌握得非常节制,没有冗长的叙说,各种深涩的学术讨论条理清晰,点到为止,同时通过人物不同的性格和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铺陈叙事,其中不少诙谐幽默镜头,更增加了影片的可观性。

图6—1 《开天辟地》剧照
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开天辟地》的主要价值是文献价值和史学价值,但是其艺术价值同样可圈可点,正是诸多电影技巧的娴熟运用,使这部有强烈的历史凝重感、悲怆感和纵横感的电影,充溢着诗情画意。
(二)《走出地平线》(1992年,中国)
鉴赏现实主义电影,了解现实主义电影存在的意义。鉴赏 要点:
《走出地平线》是用现实主义写实手法拍摄的一部具有深刻历史隐喻性的电影作品。现实主义即关心现实和实际。写实即如实地描绘事物。看过这部电影就会发现,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是质朴、自然的,片中的每个人物都像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普通人,片中的每一个事件,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日常。这些完全取材自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又怎样能营造出一个传奇的故事呢?从《走出地平线》可以看到,这样的现实并不是岁月静好,花好月圆的现实,而是一种处于禁锢状态下的现实。所有的人物都不满现状,又无法解脱。所有的事件都是事与愿违。当社会秩序和现实生活相悖的时候,往往会产生现实主义作品。主人公要打破这种局面,就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做的后果就如一句古话所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则谓之勇,败之则愚至极”。《走出地平线》中几位主要人物为此承担的不仅仅是“败之则愚至极”,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坐牢。这就是为什么观看这部电影时,不像其他电影那样,看不到炫目的画面,也看不到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却又能够感觉到紧张和不安,因为片中人物的命运紧紧地抓住了观众,人物所遭受的境遇带给观众强烈的震撼。这样的电影虽然不像侦探片、战争片那样扣人心弦,但是依然有很强的悬念,这部电影中的悬念就是人物为即将做出的选择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所要承受的磨难。因此鉴赏这类现实主义电影,能够让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和剧中人物共同经历社会生活的艰苦历练,并从主人公身上获得一种力量。
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1978年年底,因为当时的分配制度造成贫困,村民面临饿死的境地,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冒死制定“包产到户”的分田方式,鼓励村民积极劳动耕作,从而改变了村民的命运。小岗村的改革措施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起点。小岗村18户农民的选择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朴实的农民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承担了巨大的风险。电影中的窑沟就是小岗村,电影中的农民一起按手印签下生死状的事也是真实存在的。这部电影的导演于本正就是看到了当年小岗村农民在生死状上按下的18个红手印,被深深地震撼,随后邀请编剧陆天明创作剧本,拍摄了这部电影。即使不知道这段史实,这部电影也令人震撼。但是通过查找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小岗村的历史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因后果,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这部电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这部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突出,每个人物都特别真实。列出每个人物所处的境遇,研究人物之间的关系,会发现电影这门艺术不是只能够运用夸张、讽刺、魔幻等艺术方法塑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用写实、白描的手法也能塑造出典型的人物 形象。
为什么要看现实主义电影?对大多数观众来说,画面平实的现实主义电影虽然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沉重感,却总觉得这种电影是其他电影不可替代的。为什么观众会喜欢这种沉重感?因为带来这种感受的现实主义电影与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利益息息相关。看其他电影时,电影是电影,观众是观众,电影讲的大都是别人的故事,我们在为别人的故事笑和哭。看现实主义电影,观众有更强烈的带入感,总会感受到自己也是电影中的一部分,电影中发生的一切正是我们生活中遭遇的现实。这就是为什么喜剧片会令我们大笑,奇幻片会令我们驰骋在绮丽的想象中,但我们却依然要带着敬畏心去观看现实主义电影,领略那份沉重的 心境。

图6—2 《走出地平线》剧照
现实主义电影是否会因涉及的事件年代太久远而离我们的生活太远?《走出地平线》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讲述的故事又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真实事件。这部现实主义作品不会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生活,就会与这个时代的生活无关。对于那个年代的村民而言,他们冒死选择的是生存之路,对于整个人类而言,他们是社会秩序和现实生活进入无序状态后,打破桎梏的先行者。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总会出现社会秩序和现实生活相悖的阶段,这个阶段最需要的就是勇于打破禁锢的先行者。《走出地平线》中的村民就是这样的先行者,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英雄。现实主义电影能够在历史的考验中留下来,依然新鲜,就是因为这类电影中的事件可能很久远,但是经历这些事件的先行者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始终息息相关。
(三)《无间道》(2002年,中国)
鉴赏香港地区警匪片。鉴赏要点:
这部电影是香港地区警匪片,警匪片是类型片的一种,是以警察和匪徒为主线的电影作品,香港地区警匪片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无间道》这部电影是一个特例。著名导演张艺谋认为,“《无间道》不仅拍得很讲究,里面故事也编得很好,出了一些新意。它比常见的香港警匪片多了很多新鲜的东西。《无间道》显然没有注重香港警匪片以往的动作元素以及火爆的暴力视觉效果,它是实实在在地走两个人物的关系,这部电影是靠逻辑让观众参与进去,做一个猜谜游戏”。
《无间道》最大的特点是人物设计,正派陈永仁和反派刘建明的造型与常见的警匪片相反,西装笔挺的刘建明是黑帮分子,留着小胡子的陈永仁是警察,这种造型上的突破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造型不同,人物的身份在故事情节中也互换了,黑帮分子刘建明在警局卧底,警察陈永仁在黑帮卧底。这样的人物设计本身就制造出了令人着迷的悬念,非常吸引观众。
相对于以往的香港警匪片,《无间道》的突破不仅仅在人物设计,还在于表达的重点放在人物关系上,电影中没有过多的特技,但是有很多细节刻画。扮演警察陈永仁的梁朝伟和扮演黑帮分子刘建明的刘德华在表演上也抓住了这些细节,体现了微妙的人物关系和人物身处特殊境遇时的复杂心理。
《无间道》的片名取自“无间地狱”。“无间地狱”是佛教用语,体味片头字幕“《涅槃经》第十九卷‘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和片尾字幕“佛曰‘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再结合故事剧情,能够感悟到片名的深意。
这部电影的普通话版本和粤语版本结尾不同。普通话版电影的结尾中,黑帮卧底刘建明枪杀了杀死警察陈永仁的另外一个黑帮卧底后,走出电梯,被一群警察围住捉拿归案。粤语版电影的结尾中,黑帮卧底刘建明走出电梯,亮出自己的警察身份,证明了陈永仁的警察身份,并在陈永仁的葬礼上致敬。有人喜欢普通话版本光明的结尾,有人喜欢粤语版本人物命运纠结在复杂境遇中的结尾。分析这部电影同一个故事的两种结局,会理解这两种结尾的不同内涵。
(四)《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年,美国与中国合拍)
鉴赏电影中的哲学意味。鉴赏要点: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充满哲学意味的电影。怎样欣赏这类具有哲学隐喻的电影?

图6—3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
这部电影的画面非常精美,片中的哲学意味并未冲淡电影的观赏性。很多具有哲学意味的电影画面都非常的唯美。例如依据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同名作品创作的动画电影《先知》,就是以精美绝伦的画面,还原了纪伯伦诗歌中的哲学思想。观赏这样的电影,可以让我们体会到电影的独特之处,即能够用生动的画面,充满悬念的故事,使那些艰深晦涩的道理鲜活起来。当然,要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并非易事,讲故事的技巧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分析这部电影的结构,体味创作者讲故事的能力,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五) 绿皮书(2018年,美国)
鉴赏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鉴赏要点: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这类电影往往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有着戏剧性的人物关系。如果没有这两点,真实事件是很难改编成电影的。因为戏剧性是电影不可缺失的要素,可以说正是戏剧性撑起了电影的内部结构。
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也是真实事件能够改编成电影的因素之一,因为除了必要的娱乐功能、艺术功能,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性也是电影的功能之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往往会造成某种具有悲剧性质的残酷现实,电影通过反思这样的现实,来表达某种更符合人性,更能推动社会进步的观念。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不是纪录片,而是剧情片,纪录片尽可能地还原事件、解说事件,剧情片则通过真实事件探讨人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并不是原原本本地还原事件,而是深入地还原事件中折射出的人性。
《绿皮书》的历史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存在于美国的种族主义现实,当时白人至上的观念在美国大部分地区并未消除,黑人因为肤色处于被歧视的状态。了解这段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部电影中两个主要人物的处境和性格。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这部电影本身也能够将我们带入这段历史。

图6—4 《绿皮书》剧照
因此,欣赏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可以在有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在观赏电影时产生更多共鸣,也可以在没有背景知识的前提下,通过观赏电影,获得相关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