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城隍

考城隍

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疾乘马从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几上各有笔札。俄题纸飞下,视之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神传赞不已。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

译文:

我姐夫的祖父宋公讳焘,曾是县学的秀才。有一天,他生病卧床不起,忽然看见官差一手拿着文书,一手牵着白额大马朝他走来。那人到了跟前,说:“请相公参加考试。”宋公不解地问:“学政大人尚未来临,怎能如此仓促开考呢?”官差并不搭理,只是催促他赶快上路。宋公没办法,只得勉强撑起身子上马跟他前去,所走的道路都很陌生。过了不久,来到一座城镇,气势恢宏,好像帝王的都城一般。在大门外稍事等候,他们就进入了官衙,只见宫殿宏伟壮丽,大堂上坐着十几个官员,都不认得是什么人,只觉得有一个很像关公。屋檐下摆放着两套案桌和坐墩,已经有一个秀才坐在后边了,于是宋公就在他旁边坐下。书案上摆着纸和笔,很快就有一张试卷从大殿飞了过来。一看,上面写着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他们两人写好文章后,便把卷子呈交到殿上。宋公的文章中有两句话:“刻意做好事,虽然也是善,但不应给予奖赏。无意做坏事,虽然也是恶,但不应给予处罚。”殿上各位考官对此卷交口称赞,纷纷互相传看。过了一会儿,神官召宋公上殿,对他说:“正好河南缺一个城隍,你很适合担任此职。”

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白:“有阳算九年。”共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可也。”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又勉励秀才数语。二公稽首并下。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

译文:

宋公直到这时才恍然大悟,自己已身在地府,于是一边叩头一边哭诉道:“小人承蒙诸位老爷厚爱荣获此职,岂敢推辞?但家中尚有七十老母,无人照料,恳请等老母颐养天年后,再听录用。” 大堂上有一位帝王模样的神官,即刻命人查看他母亲的寿命。一个长胡子书吏拿着生死簿翻阅了一遍,启禀说:“太夫人还有九年阳寿。”各官员正在犹豫不决时,关圣帝君说:“不妨让张秀才先代理九年,然后再让宋秀才接替。”于是,王者就对宋公说:“本来你要立即赴任的,今念你一片仁孝之心,就准你九年的假,等期限到了再召你前来。”接着又对张秀才说了几句鼓励的话。两人叩头谢恩后就一起退下殿来。张秀才握着宋公的手,一直送到郊外,他自称是长山张某。临别时,他赠给宋公一首诗,内容大部分都忘了,只记得其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两句。

公既骑,乃别而去,及抵里,豁若梦寤。时卒已三日。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问之长山,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幩,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讯乡中,则已殁矣。

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

译文:

宋公上马后,就告别而去,等回到家,感觉就像刚从梦中醒来一样。原来,他已经死了三天了。宋公的老母亲听见棺材内有呻吟声,就赶忙打开棺盖,把他扶了出来,过了大半天他才能讲话。宋公忙派人去长山打听消息,果然有位张秀才当天去世了。过了九年,他母亲真的就亡故了。于是,宋公安葬好母亲,沐浴更衣后,在卧房里无疾而终。宋公的岳父住在城内的西门里,当晚他忽然看见宋公骑着华丽的骏马,周围簇拥着很多车马差役,走进堂屋,向他一拜而去。大家对此都感到惊讶疑惑,还不知道宋公已经成神了。宋公岳父家赶忙派人回乡打探,才知道宋公已经死了。

宋公曾写过自己的小传,可惜战乱过后没能保存下来,我在此只是述其大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