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消极阴影,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走出消极阴影,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知行合一”的思想很多人都听过,其实在生活中,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的人是比较少的。行动才能够产生力量,只有想法不行,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可是,想法比较简单,行动比较难。在行动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也会付出很多的辛劳和汗水。因此,很多人畏惧艰难,不能将想法付诸行动。

那些能够将想法变成行动的人会越来越优秀,而那些不能将想法变成行动的人则会越来越消极和拖延。当然,这不是短时间内的事,是长期形成的结果。

可是,当我们处在消极的情绪当中时,不管我们有没有养成马上行动的习惯,我们也都应该赶紧行动起来。行动才是摆脱消极情绪的不二法门,也是你走出消极阴影的最好证明。我们知道,当你处在消极的情绪中时,你会郁郁寡欢,可能不想说话也不想做事。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你的消极情绪可能会越来越强烈,最后你将被压垮。

因为越是什么都不做,消极的情绪就越容易堆积起来,所以我们要想跳出消极的情绪,就应该马上行动。当你的身体行动起来,你的脑子里就不会被消极的情绪占领。你会去想怎样行动,怎样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沉溺于自己的情绪。而当你挥洒汗水,你的心情会变得轻松,你的情绪也会转好。更重要的是,你的行动和努力可能会让原本的坏事出现转机,至少也能让你慢慢变好一些,这样你也更容易从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来。

著名画家达·芬奇一生的画作虽然不多,但每一幅都可以算得上是精品。在一部讲述达·芬奇的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达·芬奇花费了很大的力气,精心设计出了巨大的雕塑。结果因为遇到战争,他原本准备用来做雕塑材料的铜要被征用,这意味着他的努力即将白费。为了能够不让材料被“抢走”,达·芬奇想尽了办法,却还是无能为力。这件事对达·芬奇的打击很大,他开始变得消极起来。

达·芬奇甚至都不想画画了,他整日郁郁寡欢。这时,一个新的绘画任务找上门来,一所修道院让他绘制壁画。心灰意冷的达·芬奇本打算拒绝,但有人提醒他,如果他能够将这幅画画好,说不定他的名气可以变得更大。于是,达·芬奇便答应了。

达·芬奇开始想办法画画,他希望这幅画能够与众不同,将画的内容和环境结合起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此,他精心设计,从画的高度到画的布局,从颜料的材质到颜色的搭配都考虑得非常周到。在工作的过程中,他逐渐从消极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而他的这幅画也成为举世闻名的画作,这幅画就是《最后的晚餐》。

当我们心情急躁时,我们可能会盲动,这时一动不如一静;而当我们处在消极的阴影中,我们本身什么都不想做,这时就不能静了,应该行动起来,用行动来带动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变得积极起来。

消极的阴影是成功的大敌,而行动则是克服它的好方法。而一旦别人认为你处在消极当中时,你无论怎么解释都很难打消别人的疑虑,这时候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是非常好的方法。情绪虽然可以感染别人,但有时候人们对他人情绪的认知并不准确。大部分人会觉得“行胜于言”,如果你不消极,那么就应该用行动来说话,用事实和成绩来证明你并不消极。

当我们遇到一件比较难做的事情或者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时,我们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心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比如,这件事为什么偏偏要我来做,如果不做行不行?先把它放在一边,晚点再做行不行?这件事需要很久才能做完,先玩一会儿行不行?在畏难的情绪当中,我们逐渐产生了消极的心态,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消极的阴影里。

因为畏难而使自己进入消极的阴影当中,这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遇到过,不少人在做事时喜欢拖延,也与此有很大的关系。遇到困难的事情就产生畏难的情绪,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这是不少人下意识会出现的问题。其实只要掌握了方法,从畏难产生的消极阴影中走出来,并非难事。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先行动起来。我们不需要一下子想太多,先行动起来,然后再慢慢去想。

很多事情都是一边做一边想办法,最后把事情做好,而不是空想却不动手。空想就容易陷入消极的阴影当中,而行动则让我们从阴影中走出来,同时也激活我们的激情,让我们充满活力,头脑也更加灵活。一边开始去做,一边再想办法,这样即便刚开始做得没那么快,但只要开始行动了,就不会再消极下去。于是,我们慢慢在行动中积极起来,事情也逐渐步入正轨,做事的速度会由慢变快,最终,我们可能会创造出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我们确实应该更加重视行动,特别是处在消极的阴影中时。行动是帮助我们走出来的动力,也是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