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思维定式
第五章
摆脱思维定式
不知不觉间,感知幸福的能力被屏蔽了。
这样的事简直数不胜数。
实在是可惜至极。
其实阻碍你幸福的魔鬼,
就在你的心中。
马上把心锁打开吧。
这并不难,只要你想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必须那样做”和“一定要如此”之类的教诲,或者说是思维定式。
而且,这些思维定式随着人们的成长被深深植入心中,限制和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其中确实不乏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用且有意义的定式,但是过于拘泥于它们,思维就会停滞不前,感觉举步维艰。
在此,让我们尝试一下抛弃这些思维定式,踏进新世界去看一看吧。
挣脱一直束缚自己的思想和考量,去拥抱自由吧。
于是,你就会发现新的“幸福”。
不能撒谎吗?
“必须考上好学校。”
“必须进一流公司,步步高升。”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只有成家立业,养活得起妻儿,才算自立。”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像个男子汉。”
“必须永远像个淑女般温柔体贴。”
“客套话和恭维话一律不说。”
…………
其实自己并不想那样做,可是无意中被“必须那样”“一定要”所累,并朝着那个目标努力。其结果,虽然并没有人要求自己这样做,但若没做到就十分沮丧,产生挫败感,并自怨自艾、愁肠满腹。
坦率地说,这完全是毫无意义的傻瓜之举。然而,这些不成文的规矩有时候比明文规定的法律还要严格地束缚、限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拜这些条条框框所赐,很多人自己把自己给限制住了,苦恼不堪,以至感觉窒息。
比如,“日本文化在于知廉耻”,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若因害怕失败、丢人现眼而不敢接受新的挑战,就太得不偿失了。
“被人拒绝太难为情”“不想被人拒绝”“从不求人”“不要和人走得太近”等等,这样想的话,无论工作还是恋爱,都无从谈起。
被人拒绝也没关系。因为拒绝了你,对方可能会把你挂在心上,难以忘怀,也可能会因此与你亲近起来。这样的事例也不少。
自古就有“沉默是金,雄辩是银”之说,但是如果不努力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很难实现,人际关系就会淡薄下来。
过去,有这样一句广告词:“札幌啤酒,男人沉默。”可是现在,沉默的话就喝不到啤酒。
不对,这句话的意思是“应该沉默地喝啤酒”,但我还是觉得,喝酒的时候,愉快开心地喝比较好。
家长一般都教导孩子“不许撒谎”。孩子很纯真,对家长说的话从不怀疑,很听话地努力去做。结果这个教诲就会埋在孩子心底,成为固定观念。
其实,撒谎这种行为属于大脑的一种高级活动。事实表明,虽然有的生物会模仿,但是撒谎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能力。
谎言并非都是恶意欺人的。充满恶意的谎言固然不好,但是也有使人际关系顺滑的谎言、善意的谎言以及拯救心灵的谎言。
“你很美丽!”“你一定行!”“你非常棒哦。”“还想再见到你。”听了这些赞美,我们得到了怎样的救赎,迸发出了怎样的勇气啊。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不用说,在这些赞美中,也包含着一些善意的谎言和客套话。
真心话“想做什么”和原则话“必须做什么”
一般来说,男性往往比女性更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他们的内心被隐形的枷锁重重束缚着。
和女性相比,男性属于社会性的动物,所以比起“自己想做什么”来,他们更偏向于优先做那些自认为“必须做的事”,或考虑到自己的身份,觉得责无旁贷的事。
在这一点上,女性不像男性那样爱耍酷、爱逞强。比起男人来,她们是积极意义上的以自我为中心,一事当前,优先考虑自己是否合适。
再放眼日本全国,比起关西地区[1]来,东京那边的“必须那么做”之类的原则论就比较严重,有着拘泥于面子和形式的倾向。原因或许在于,大阪自古以来就是町人[2]建造的商业都市,相比之下,东京是由武士文化造就的注重形式的都市。
事实上,做买卖太教条是挣不到钱的。谁都想赚钱,但光赚不赔很难,也没有必要。先赔后赚,出四进六就赚二—这是商人们共通的小九九。
“汇款诈骗案”的受害者,大阪就比东京少得多,这也证明了大阪人的精明。
相对于鹤立鸡群的商业城市大阪,江户幕府[3]常年占据的东京被誉为政治都市。所谓政府机关,最最首要的就是照“先例”办事,其基点是“扣分制度”,就是说绝不允许出一点偏差。
不要冒尖、不能失败、要识时务—全都是“必须”,从没有考虑过自己想怎么样,这种官僚秉性逐渐蔓延开来。
从中世纪到近代,再到二战前,日本基本上都是男权社会。镰仓、室町、江户时代的幕府都是武士掌权的政府,也就是军事政权,以“男尊女卑”思想为基础的严格的纵向社会在这里已扎下了根。
在东京,“武士未进食,亦用牙签剔牙”成为男性之美。
压抑自己的欲望,一味追求外表和体面,爱与性是隐秘苟且之事,这种观念一直大行其道。
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感情受到人们的推崇。如果看见向女性献殷勤以博得女人欢心的男人,有人就会嘲笑他是个只会追在女人屁股后面跑的“软骨头”,不配称为男人。其实,嘲笑他的人却在内心里羡慕他追求女性很有一套。
这种男人嘴上说着禁欲是好事,可那种欲望和愿望越压抑就越发增强,结果就去隐蔽的花街柳巷悄悄解决问题,真是可怜可叹。而且,这种两面习性绵延至今。
不过,近四五十年来,此类旧时代的男性美学正在逐渐崩溃。
二战后,女权主义抬头,随着女性步入社会,经济独立的女性也快速增加,与之相伴而来的是朝着女性社会的转向。
过去,评价男性的时候都是以男性的价值观作为标准的。
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在大公司工作、东大法学系毕业后在财务省就职等等,用这些有形的、一目了然的标尺衡量一个人是过去的时尚。
可是,现在仅仅靠着男权社会的残余—一元性的评价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了,因为女性文化已经成为不能无视的存在了。
“你到底打算怎么样?”“你想什么呢?”“你喜欢我吗?”“喜欢就明白地说出来!”—不允许有灰色地带的女性话语势头正劲,尊崇沉默和暧昧的男性话语如今正在迅速失去价值。
以前,女性对于男性的评价里面也含有以“男权社会”为前提的因素。过去的“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个子—就是这样的例子。
但是现在,女性在经济上也开始独立了,可以去挑选男性了,因此她们的择偶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比起被社会广泛认同的成功人士来,对自己温柔体贴、心地善良、使自己开心的男人分数要高得多。
目标是不服老的人
女性的视角与男性的有很大不同,总的来说具有柔软性和革新性。我想原因在于,女性这一存在本身与其身体构成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
事实上,女性的身体在一生中要进行好几次“革命”。首先,在十几岁时迎来初潮,经历第一次革命。以后还要经受妊娠、生育这些男性绝对体验不了的巨浪的洗礼。还有,每月造访的月经使她们的身体状况很不稳定,一生要无数次穿梭于暴风雨和大晴天之间,直到最后迎来闭经,革命才宣告完成。
这些周期变化万千,既有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也有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时候。正是由于这一次次革命不断从根本上改变着女人的身体,才使得她们的思维方式变得更为激进、更富于革命性。
与女性相比,男性从出生到死亡,体内如同刮着匀速的海风,只是偶尔有强弱之差,并没有戏剧性的变化。从未经历过台风或地震的四平八稳的生理状况导致男人思想的僵化。
从“没有偏颇”的角度,可以把男性生理上的平稳性看作是长处,但同时也与讨厌变化这种短处相关联。
因此,在男性主导的社会里,人们往往容易养成事事遵从惯例的习性。万事执着于地位和经历,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官僚。
现代社会的组织和规范都是男性为了他们的利益而制定的,所以男性对于亲手去破坏它们存着相当的抗拒心理。但对于女性来说,这些既不是自己制定的,又不合自己心意,所以破坏起来没有任何犹豫或留恋。而且,对于将要到访的新时代的各种巨变,女性也能够柔软地去适应。
将男性束缚住的许多观念植根于武士社会奉行的“男人的理想和逻辑”。然而,时代已经日新月异了。
男性就是如此受旧观念浸淫,纵然想要挣脱,恐怕也是劳而无功的。
要想不被陈旧的观念束缚,将心态转换得积极进取,就不能将似是而非或装腔作势的东西照单全收。犹如标题般的“清正廉洁的伦理观”之类,倘若是在两百多年稳定不变的江户时代还另当别论,如今已是瞬息万变的时代,如此下去,只会让人失去自由翱翔的天空。
包括“与年龄相称”这种想法,在当下也是过时的观念。
成了老人或长辈后,要穿着朴素、远离恋爱,每天只是修整庭院、含饴弄孙,静静地走向死亡……没有比这样等死更浪费生命的了。
上了年纪就该枯萎—这是旧时代的歪理,老年人自己并不一定是这么想的。
我年轻的时候,曾认为四五十岁的大叔们思考的问题一定特别深奥。
可是自己到了这个年龄,发现自己一点儿也不深奥。而现在,四五十岁的人可能认为七十多岁的男人、女人已经干枯了,其实他们根本没有干枯。看起来好像干枯了,但也只是身体行动迟缓而已,心灵完全没有干枯。
正因如此,等你到了熟年[4]成为“白金一代”,请务必做个“不服老的人”。
因为到了这个年纪已无须再忍耐什么了,不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一定要勇于面对。并且,要首先肯定自己。这样一来,开朗向上的生存能力就会源源不断地喷涌而来。
睡不着也没关系
现代社会,有不少人被失眠困扰。每天晚上都苦于“怎么也睡不着”“早就醒了”,真是件让人头痛的事。
其实,从身体本身来看,“失眠”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问题。“夜晚必须睡觉”“睡不着是不行的”等等,也不过是一种概念而已。
“胡说什么呢!”可能有人会这么想,其实对人来说,需要的是身体的休息,人的意识是否清楚并不是那么重要。
不眠不休站着工作二十四小时的话,身体肯定受不了。但是,如果在昏暗安静的房间平躺一段时间,就足够消除疲劳,恢复精神了。
这是因为无论身体的主人有没有意识,身体都在遵从自律神经的指令活动着。因失眠而烦恼的人说“早上醒来还是不解乏”,主要是因为由过度在意失眠而导致的精神疲劳。
有一次,十几位编辑来我的别墅玩,晚上就住下了,男编辑们都在一楼,在一起睡。
第二天,其中的一位M编辑说:“昨天晚上,我一点儿都没睡着。”
其他编辑听见了,马上异口同声地反驳道:“你说什么呢?就因为你打呼噜声音太大,大家都被吵得睡不了。”
女编辑们也笑道:“我们在二楼都听见了。”
可是,M君还是不认账,硬说:“不可能,我根本没睡着!”
我睡得特别死,没有听到他打鼾。因为人在睡着的时候是没有意识的,难怪M君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睡着了。这件事我觉得很有趣。
其实即使睡不着,也不用那么担心。只要在温暖的被窝中平躺着,身体就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如果实在睡不着的话,偶尔用用脑、想想问题也可以。用不着一味地想着“必须睡”,着急焦虑。
很多年前,我离开大学附属医院,为了当作家来到东京。后来,我有幸加入了由已去世的有马赖义先生为新晋作家主办的“石之会”。这位有马先生是为赛马设立有马纪念奖而出名的有马赖宁伯爵的公子,与川端康成私交甚笃,也是直木奖的获奖作家。
当时,有马先生被失眠困扰,常吃一种叫Brovalin的安眠药,而川端先生也同样服用安眠药。
那时,我虽然已进入芥川奖的候补名单,但是作为作家还是收入微薄,所以在东京近郊的医院当见习医生,有马先生常让我开Brovalin给他。
可是,我不能总是这样开药给他,但又抵不过他跟我要,于是,就想了一个妙招,拿出一种和Brovalin颜色差不多的肠胃药给他,对他说:“先生,这个是还没有上市的治失眠的新药,您服用一下试试。”
过了一周之后,又见到了有马先生。
我问他:“那个药怎么样?”
“哎呀,渡边君,那个药效果真是好啊。下次一定再给我开点儿!”有马先生一个劲儿地感谢我。
这即是所谓的“Placebo效应”。
“Placebo”是“安慰剂”的意思,而“Placebo效应”的意思是,由于坚信这是真的药,所以服用后产生某种药效。有马先生以为得到了一般人买不到的新药,今晚应该能睡个好觉了。由于这么想,服用了肠胃药的有马先生也睡得很好。
由此可见,“深信不疑”对身体产生的影响是令人惊奇的。若是被观念困扰,净钻那些无聊的牛角尖的话,何止是一晚上,一辈子都会消耗殆尽。反之,如果坚定地怀抱着希望和祈愿的话,它们就会变成你生存下去的强劲动力和战友。
不要钻牛角尖
“不要钻牛角尖。”“不要太认真。”“拼命努力很危险。”听到这些话,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可笑吧。
但是,如果太执拗于一件事情,就会和深信不疑一样,导致心灵失去平和。说到底,这也是一个观念的陷阱。
俗话说“追二兔者,不得一兔”,世间常识认为这是用来夸赞“一心一意”的,可我从来不这么认为。
我的理解是,“一只兔子都得不到,是因为只追了两只兔子。想得到一只兔子,最少要追四五只兔子才行”。
凡事都不会那么顺利的,即便是活跃在美国棒球大联盟的一郎[5]选手,击球率也不到四成。追二兔得一兔的话,击球率是五成。假设追一兔就能得一兔的话,击球率就是百分百了。如果一流选手的击球率达到三成就算不错的话,我们最少也要追五兔或六兔,不然的话,肯定一只兔也得不到。
一心一意对待喜欢的人,貌似很不错,但是走错一步,变成跟踪狂的可能性也很大。
不管干什么,一门心思地干一件事的话,就容易心情焦躁。电梯来得慢着急,电视节目无聊着急,乘坐出租车遭遇堵车着急,这样只会影响血液循环。
解除这些小焦虑的妙招是,不要把时间都耗在一件事情上。电梯老是不来的时候,我就偷偷做两下体操放松关节。这样一来,就不会说“还不来啊”,而是说“呀,已经来了”,因为我还想再做一会儿运动呢。
不管电视多么无聊,一边做操一边看的话,就不会那么生气了吧。
总之,无论做什么事,“脚踩两只船”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没有固执心”的人
我这么卖力,对方却不理我的茬儿,这也会成为不满的原因。
“我这么努力地为你做这做那的,可是你呢?”—这种过剩的自我意识,折磨了你自己。
这也是“对方应该更加感谢我才对”,即“应该综合征”的一种。
“为了别人好”而去做的事,不一定会得到对方的感谢。即使对方很感谢你,那份心情也未必能顺利传达给你。可以说,越是较真,就越容易对他人和世事生出怨气。
越是有着伟大观念的认真的人,越是让周围的人感到疲倦。
“固执心”这个词,不知何时开始用于肯定的意思了,原本是“拘泥”的意思,有时也会让人感觉疲劳。
为了一直保持精神抖擞,对任何事都不要太执着,最重要的是拥有几件自己喜欢做的事。
我建议你,分别挑选一件用体力的事情和一件用脑力的事情,把它们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里。
对我来说,用体力的是打高尔夫和夜游银座,用脑力的是下围棋和作俳句(还有写文章)吧。
干什么都可以,只要直面自己的心情,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能长久地坚持下去,那就更好了。
你真的喜欢这件事吗?“这怎么能不知道呢?”可能有人会这么想。
但是,要是有观念来捣乱,或被流行和信息左右,就会找不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和它擦肩而过。所以说,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其实挺难的。
比如说吃饭吧,好不好吃应该由自己的舌头来判断。无论广告如何宣传,他人如何褒奖,美食书里如何评价,都没有关系。
因为有名、价格高,所以应该很好吃,这也是一种不好的观念。用自己的舌头品尝后,觉得好吃才可以。
所谓有眼光,并不是说懂得很多,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只对自己了解的事情点头,就是一种个性。应该珍惜自己的感性所追求的东西、感觉上对路的事情。勉强拔高自己,人才会觉得累。
年轻时容易不懂装懂,爱慕虚荣。那时候,不懂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没有办法。
但是,人过了四十岁就不必再逞强了。老是这样紧绷着身体,只会让交感神经(应激反应)占据优势,身心俱疲。
从成长到成熟
对于小孩来说,所谓成长,不言而喻,就是长大的意思。
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成长不只是身体变得高大。即使长大成人,只要不放弃体验新的事物、爱上某人、热衷追求某事的心态,成长就永远不会停止—这叫作“成熟”。
比如读了畅销书,觉得“没什么意思”“一点没看懂”的话,不要深藏胸中,把自己的实际感受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吧。“大学教授和了不起的评论家都夸赞了,所以是一本好书。”“没看懂很丢脸。”—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
自己珍视什么,这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价值标准的不是舆论或评论家,完全没有必要去达到国际标准什么的。
重要的是个人标准。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自然就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了。知道了自己的价值观后,就不会被成见束缚,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能以平常心对待。
从这里起步,才有可能把巨大的幸福拉到你身边来。

注释:
[1]日本关西地区:包括大阪府、京都府、兵库县、奈良县、和歌山县、滋贺县、三重县。
[2]町人:江户时代,日本商人和小手工业者的总称。
[3]江户幕府:又称“德川幕府”,日本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1603年,德川家康受任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建立幕府。1867年,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还政于天皇。次年,该幕府连同幕府制度终结。
[4]熟年:该词来自日本,泛指年龄介于四十五岁至六十四岁之间的人。他们拥有自主消费的能力,勇于追求新鲜时尚,但又面临工作、退休、身体健康、家庭婚姻、性生活等问题或危机,因而是颇受社会瞩目的群体。
[5]一郎:铃木一郎,1973年出生,日本爱知县人,曾效力于西雅图水手队,投球能力超群,且击球能力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