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应变是才能

第六章
随机应变是才能

在这个“过去”已经行不通的“今后”时代,

为了幸福地生存下去,

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意想不到地简单。

生命的历史也证实了,

那就是顺时而变的能力。

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为了生存下去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呢?什么样的生物才能够活得长久呢?

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在1831年乘坐贝格尔号军舰开始了环球航行。返回英国后,他以这个时期的研究为基础,写就了《物种起源》。

达尔文曾说过,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来的生物,不一定都是强有力的,也不一定都是聪明的。只有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生物,才能存活下来。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社会状况发生大变革的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达尔文的这番话也值得侧耳倾听。

就是说,要顺时应“变”。这番话告诉我们,只有创造出自我的人、社会和国家,才能够生存下去。

为此,首先需要具备的是头脑和心灵的柔软。

使用身体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人会变得顽固起来。

其原因之一就是,人成年以后,长期压抑自己的好恶,优先扮演“社会角色”,并根据自己所处的“立场”做出判断。结果,不知不觉间失掉了本来拥有的柔软心灵。

其实,老年人的乖僻,与其说是性格,莫如说是体质使然。无论对什么事情,老年人的身体和头脑都不像年轻时那样适应,而且对别人做的事总想唠叨两句。

失去耐性、变得易怒,也是体力衰退、忍耐力逐渐减弱导致的。所以,老年人的乖僻是因为其包容范围变窄了,而非个性变强了。

正如身体柔软的婴儿一样,柔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无论是谁,都拥有柔软的肉体,至少曾经拥有过。

但是,好不容易拥有的能力也会随着年龄增长或平时不使用而逐渐减弱。

腿骨折了打上石膏的话,经过一个月后,那个部位的肌肉由于不使用,会变得又细又无力。用医学术语来说,叫作“失用性萎缩”。而且,这种现象在健康状态下也会出现。

事实上,很多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逐渐失去柔软性,这不只是因为上了岁数,还有逐渐减少使用身体各个部位的缘故。

实际上,每天不间断地做柔软体操,持续活动身体的芭蕾舞演员,无论到了多少岁,都能够保持柔软而又强韧的身体。

活跃于美国棒球大联盟的一郎选手即使在右外野防守时也不歇着,不停地活动身体,做柔软体操。正因为无意识地养成了这种习惯,他才能够长时间位居超一流选手之列。

反之,无论拥有多么优秀的身体和体能,即使是严格挑选出来的宇航员,在宇宙空间里只待上一周,肌肉也会萎缩到令人惊讶的地步。

宇宙空间是一种无重力状态。我们在地球上感觉不到重力,然而一旦离开地球,仅仅失去了这个负荷,身体的“失用性萎缩”就急剧加快了。

感动能力也会衰退

正如身体变硬后,运动能力相应减弱一样,心灵变硬了,感动能力也会下降。

渐渐地就会感应不到灵光一闪般迸发出来的新点子,久而久之就不能适应变化,以至连生存下去都变得困难了。

如果只是身体的衰弱,还可以依靠各种各样的辅助器械勉强应对。可是,感动能力完全发自人的内心,没有可以辅助的工具。

如果心灵变硬而失去柔软性,在某种意义上讲,问题比身体变硬要严重得多。

那么,如何保持心灵的柔软性,使之不衰老呢?

为此,首先要有意识地去做的是,为一些芝麻大的小事而感动。

看到路边盛开的花,便发出感叹:“啊,多漂亮的花啊。”

斟了茶看到茶叶竖起来,便期待起来:“今天可能有好运。”

乘坐出租车没有遇到红灯,便拍拍膝盖说:“嘿,真是幸运!”

“真漂亮!”“啊,太好了!”“真幸运啊!”哪怕是自言自语也行,只要说出来,效果就大不一样。

“我怎么可能被这么无聊的事感动啊?”千万不能这么想。就像经常活动身体、增加负荷能够减缓衰老一样,心灵也要多加感动,不然很快就会硬化、生锈的。

“男人就应该沉默寡言,不该为小事所动。”这也是不能适应变化的武士社会传承下来的愚蠢教条。要扔掉这种拘束,将心里所想的尽量说出来。

只要有一点点觉得不错,就用语言表达出来,即使是口头也可以,不必深思熟虑之后再说。虽然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恰恰是预防心灵“失用性萎缩”的特效药。

知识在捣乱

头脑被知识塞满也会成为头脑硬化的原因。

硬着头皮说“这个我懂”,往往会导致“这事,我根本做不来”的负面想法。

对事物一知半解的话,注意力就会全部放在具体的方法论和如何应对上,新点子就越来越浮现不出来。换句话说,所谓独创性,反而产生于单纯无知。

点子,不一定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专家想出来的,门外汉或者不被条条框框束缚的局外人说不定更具创造力,有更多的新颖构想。

明治维新这样的丰功伟业,说起来也是由不被条条框框束缚的、远离主流的男人们创下的—正因为他们不属于主流,所以才会成功。

实际上,饱受幕藩体制熏陶,精通当时的学问、知识、礼法的谱代大名[1]和江户的旗本与御家人[2]等,尽管打着什么“尊皇”“攘夷”等旗号,却未能成为将维新这样的大变革进行到底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完全没有既得利益的外样[3]的下级藩士西乡隆盛[4]、大久保利通[5]和坂本龙马[6]等人登上舞台后,维新才宣告成功。

有一个成语叫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是说,比起下围棋的人来,在旁边看棋的人更清楚获胜的妙招。和实际对垒的二人相比,旁观者不热衷于决出胜负,因而能够超然于局外,冷静地观察全盘。

被惰性支配的男人

很遗憾,男性比起女性来,应对环境变化的调控能力比较弱。一旦成就了某件事,就把它当作先例,当作迄今为止的章法,不喜欢脱离已经铺设好的轨道。厌恶破坏既成的东西向前进,变得保守起来,崇尚权威主义,只知守旧,不再去挑战新事物了。

大到整个国家组织,小到常去的酒馆,这种倾向无处不在。

比如,男性一旦做出了选择,无论是理发店还是酒馆,乃至杂志,就变成“熟悉的”,不轻易改变了。

他们认为总是在某个理发店剪固定不变的发型不会出错,让人放心。

只要第一次觉得不错,那么去上次去的那个酒馆,最好还坐在上次那个座位,要上次点的那个菜肴喝酒,这样才是最让他们放松身心的。

比起女性杂志来,订阅男性杂志的人要多得多,这也是男性“喜欢固定”的表现。

相比之下,女性的喜好犹如万花筒般变幻不定。她们经常更换美容院或改变发型,妆容不停在变,服饰也换个没完,交往的男性类型各不相同,喜欢去的饭馆也经常更换。

女性时尚被称为流行,与之相对,男性的时尚被称为风格,由此也体现出男女不同的特性。

男性只要喜欢上某件夹克、某条领带,就可着一件穿,可着一条戴,所以夹克和领带很快就被磨破了。

可是,女人站在满得关不上门的衣橱前还在叹气:“没有一件能穿得出去的衣服。”

从事服务业的人说:“女性客人很靠得住,但同时也很可怕。”

她们觉得某个店不错的话,就一个接一个地带朋友来捧场。她们也会风闻好评,慕名而来。可是,一旦有什么不中意的事情,二话不说,就先厌恶起来,还到处散布她的不满,导致店内客人减少。

领导不需要创造性

即使在现在这样跌宕起伏的时代,很多男性也依然注重维持现状与现行体制。

要想打破这些框框,不被变化淘汰,就需要男人自身变得柔软起来。

在这里需要记住的是,不必什么事都身体力行。进一步说,对于站在顶端的领导来说,独创性并不是那么重要。

单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比较优秀的人,要多少有多少,可是未必优秀就能顶用。

居于领导地位的人,更需要的是柔软的头脑,能够倾听各种人的意见,不断从别人的意见和行动中吸取新东西,并且看透哪个是“当时的花”,进行取舍和选择。

我认识一位教授,他几乎完全不具有独创性。但是,他当头的研究所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那位Y教授知道自己不太具有创新性,所以让下面的研究者们自由放松地去研究,以便使他们有发挥的余地。这样写出来的论文作者栏里,这位教授作为负责人、项目领导,理所当然要署上名字。于是,在外人眼里,Y教授似乎做了大量的工作。

像这样,能够发挥他人的能力也算是很出色的才能。Y教授的真正实力不在于独创性,而在于他能够判断、提取并汇总下面的研究者所具有的独创性。

结果,凭借这个能力,Y教授自身以及其他研究者都感受到了各自的幸福。

变革的力量

现在正是变革的时代。

每日每时都有新的东西被创造出来。与此同时,人们的感觉在变化,社会也在变化。

这种时候,头脑冥顽不化的执拗者就会被人们甩下了。正如古代灭绝的恐龙一样,只靠巨大的身体和强大的力量生存的话,只有灭绝这一条路。

倒不如柔软一些,偶尔轻飘飘的也不要紧。总之,要学会能身轻如燕地审时度势。

不用说,这样做有时会被人看作是“墙头草,随风倒”,也可能会被人轻视。但是,掌握灵活应变这种轻盈是很重要的。而且,很多幸福是从这种轻盈乖巧得来的。

执着守旧、故步自封,尽管有时也很了不起,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能够变化的轻巧才更加有意义,也更能招来幸福。

注释:

[1]谱代大名: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后,根据群雄对自己的忠诚度,把全日本的大名分成三类,即亲藩大名、谱代大名、外样大名。大多数谱代大名位居幕府要职,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有权力,但俸禄很少。

[2]旗本与御家人:江户的武士有两种,即将军直属家臣团和诸国驻江户大名的家臣团。在将军直属家臣中,俸禄未满一万石的,是旗本与御家人。旗本可以直接拜谒将军,御家人则不能拜谒将军。

[3]外样:外样大名,是指关原之战前与德川家康同为大名的人以及战时曾忠于丰臣秀吉、战后降服的大名。

[4]西乡隆盛:1828—1877,日本江户时代末期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和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

[5]大久保利通:1830—1878,日本幕府末期和明治初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活动家和革新家,在日本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坂本龙马:1836—1867,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维新志士、倒幕维新运动活动家、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