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的和不进步的

第十一章
进步的和不进步的

你不是自己想象的那种人?!

人既是“理性的进步的生物”,

也是被憎恨、愤怒、嫉妒控制的“鲜活的生物”。

让我们踏上旅途,

去寻找自己以及人的本质吧。

有的东西永存于世,有的东西随着时代而改变。

以短暂的人生来衡量,曾认为是永恒不变的东西经过百年以后,很多已是面目全非,时过境迁。

现在我们认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很多东西,最终会变得毫无用处。而觉得没用的一些东西以后又会变成有用的。

在这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里,变革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此外,变化的东西和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在这一章里,就把目光聚集到这里,对此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

与时俱进的东西

我曾经在札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作为临床医生工作了十年,后来成为作家。

不管是当医生时还是在成为作家之后,我都在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一直在思考有关人的问题。

结果,我知道了人有进步飞快的人和几乎原地踏步的人,这两种人是共存的。

什么样的东西会进步呢?那就是知识、理论、科学等,它们都属于可以用思想来推进的领域。

这个领域里的东西总是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而且都具有在前人的成就之上积累新知的特征。

自古以来,人类就希望像鸟一样在天空自由翱翔。最初,人们爬上山丘,张开双臂想要飞翔,却飞不起来。后来,在双臂安上巨大的翅膀,猛冲下来也没能成功。达·芬奇虽然留下了直升机的草图,也没能在空中飞。

莱特兄弟第一次飞行成功是发生在一九〇三年的事,但是,从那以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喷气式客机就在空中飞来飞去了。后人踏着前人的成就突飞猛进,从螺旋桨飞机到喷气式飞机,再从超音速飞机到探月火箭,全都成功地研制出来了。

医学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领域。当我还是整形外科医生时,大学医院里对骨关节脱臼和脊椎病施行的手术,现在大部分已经不再做了。因为人们渐渐发觉那些手术没有多大的效果,在当时却被认为是有效而必要的,我也从未怀疑过。

不仅是我,当时的整形外科医生都对患者说“不做这个手术好不了”。但是现在想来,那只不过是医生在自我炫耀罢了。

如今,被认为是最先进的疗法可能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否定,进而被更好的方法取代,并朝着那个方向进一步发展下去。所以,如果听到“这是最好的方法”,并一味相信那是绝对正确的话,是非常危险的。

永远不会进步的东西

那么,什么东西是不进步的呢?那就是欲望和感性,乃至爱情和性爱范畴的东西。

看到草原上盛开的鲜花和满天闪烁的繁星,感受到“美丽”,这种感性是从绳文时代、平安时代,直到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共通的感觉。几千年前建造的埃及金字塔的造型之美也令我们现代人由衷地感动。

广义上的美学以及人的感受性和由此引发的感动,是历经几千年的沧海桑田也没有多少变化的。

和这种审美意识一样,爱情和性爱也没有改变。

男人爱恋女人的感觉、女人爱慕男人的心情、相见时的喜悦、分别时的悲伤、对情敌的嫉妒等等,从一千年前到今天完全没有改变。

实际上,正因如此,描写坠入爱憎深渊的爱情小说几乎不会因为斗转星移而过时。

与此相对,加入了时代元素的作品,比如以美苏冷战为背景而写作的娱乐小说、以尖端技术为卖点的间谍片等,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落伍。

现在仍被人传诵的、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小说《源氏物语》写于一千多年前。即便不太了解当时平安贵族的生活状态,但男女之爱本身几乎没有变化,所以生活在现代的人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很有意思,并为之感动。非但如此,我觉得古人的爱憎和对自然的感受更为丰富。

小说这种东西,一言以蔽之,就是描写不能用人内心的理性和知性来控制的人的本质,描写和表现用道理无法说明的内心真实。

包括现代的电脑在内,广义上的科学是用理论能够解释的所谓学问范畴。

那么,用理论能够加以说明的东西,就交给论文和评论好了。

假设现在这里有一对男女,男人是出自名流家庭的富二代,风度翩翩,毕业于一流大学,前途无可限量,所以女人喜欢他。小说不会写这种故事,因为这种故事太合乎常理了,平庸得没必要去写。

那么,哪种故事可以写写呢?比如说,A男虽然很温柔,但也有靠不住的地方,而且花钱大手大脚,所以女子对他不放心,女子父母也极力反对。可是,该女子还是对他情有独钟,离不开他。

如果是这种故事情节的话,我可能会试着写进小说,因为里面潜藏着用理论无法说明的人的怪异部分,而且这种怪异不光存在于小说的世界里。无论是谁,心中多少会有这种用理论不能完全解释的怪异部分。

因为自己是个理性的人,所以和这种事无缘,自己的意识自己完全可以控制,可能有人会这么想。但是,我希望你知道,有时候人并不能如愿。

人不能完全依靠道理生存。这一点就算你现在不明白,总有一天会意识到的。

而且,这种怪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真实意义上的人性,也是一个人的魅力之源。

注意到这点,你的幸福感就一定会进一步拓展,变得丰富多彩。

男女之爱,止于一代人的智慧

为何爱情和性爱不像学问和科学那样进步呢?

因为这些东西必须自己去体验和感受,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懂得并学会。

一次也没有体验过恋爱和性爱的人,读多少关于爱情的书,看多少录像也不能理解其真意。

这就和“在席子上游泳”一个道理。一次也没有进过水的人,无论在草席上怎么练习游泳,在大海和游泳池里也游不了。

男女之爱是只限于这一代人的智慧。

无论是男还是女,一个人诞生了,从懵懂无知的幼年时期成长到对异性怦然心动的青春期,和异性交往、体验恋爱。

就是说,那个人是以自身的体验为基础,以自己的感性去思考感受各种各样的事物,逐渐成长起来的。

于是,慢慢懂得了爱是什么,失恋是什么,性爱是什么,结婚又是什么,父母和孩子是什么。等到他觉得自己对各种各样的事情终于懂得了一些的时候,已经开始衰老了,离死亡不远了。

即便对人性有亲身体验和深刻理解的父母,他们的这些智慧也不可能从一到十全部传授给孩子,孩子还是要从零开始学起。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的兴趣渐渐增强,在亲身经历了自己独有的感动,有时甚至是痛苦的经历之后,才会一点点明白起来。等到他觉得差不多了的时候,也快走到生命的尽头了。

正如沙滩上用沙子堆积的城堡一样,一个浪头打来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恋爱无论经过多少代人的重复,也都是一切从零开始,最后又归于零。所谓止于一代人的智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恋爱这种事,不是像科学文明那样,以前人的知识和发明为基础层层积累上去的,一切都需要亲身体验,用自己的感性去学习。

即使不是毕业于名牌大学,即使没有学过书本知识,但拥有丰富的体验,并能够敏锐地感受它们,这样的人比起那些只有书本知识的人来,能够感受到更强烈、更巨大的幸福。

人之所以为人

有的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么进步的文明社会里,人类还是在重复着一些喜欢啦,讨厌啦,情啦,爱啦之类无聊的事情,为什么没有进步呢?”

可是,人这种生物并不是那么合乎理性的存在。不仅如此,人还是一种怪异的生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蕴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情感的生物。

人类的学名“homo sapiens”,意思是“有智慧的人”,这个词汇里也包含着高居动物界最进步的灵长类顶尖位置的自负。

和其他动物比起来,人类的特征在于理性,或者说是逻辑性,并且能够进行抽象的思考。这是人类值得夸耀的天赋,对此我没有异议,但是人类在原点上是潜藏着动物性的。

人类经过几亿年的光阴,从有鳃鱼类、两栖类进化到哺乳类。而且,所有的人胎儿期都在妈妈的肚子里经历从低等动物到人类的进化过程。

受精卵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这个过程和其他动物几乎没有不同。然后,到了怀孕第八周以后,胎儿终于从外观上变得有点像人了。从怀孕到生产一般需要二百八十天。在这段时间里,所有诞生到这个世界的人都在妈妈的肚子里一气经历了从动物进化到人类的整个历史。

在生命诞生的过程中,“个体诞生是在重复系统诞生”,意思是说,“每一个人的出生,都是在重复生命进化的历史”。

因为在人类的原点上有所有生物,人类并没有完全从动物的领域分离出来。人类既是努力积累知识、实现理想的“进步的生物”,同时也是心怀憎恨、愤怒、嫉妒等质朴的感情,并被这些感情左右的“鲜活的生物”。

如果缺失了这鲜活的部分,人的所有心情和行动就都能用理智和逻辑加以说明、控制了。这样的话可能很方便,不过,这就与质量差的机器人或电脑没什么两样了。

换句话说,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的内心里潜藏着这个不进步的领域,希望大家至少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如果盲目相信现代社会的原则,在社会理想和自己的真心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裂痕。这裂痕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来说,就会变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与其那样,还不如做一个更真实一些的人。

可爱的地方也好,可恨的地方也好,善良也好,邪恶也好—拥有这一切的人,才能称之为人。

而且,这些都是不必介意的。

正因为有这些想法,你才是一个人,一个值得去爱的男人或女人。

“这样挺好的。”首先要这样肯定自己,热爱你内心的那部分自然温柔,并培育它们生长,这就是迈向寻觅幸福之旅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