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攒智慧更重要

第八章
积攒智慧更重要

学习成绩好,

只说明能够应对以往的学习,

这不等于具备开拓今后时代的能力。

不如成为让周围人幸福、自己也幸福的人。

怎样才能成为这样优秀的人呢?

虽说统称为学问,我还是觉得可以再分为虚学和实学。

这里所谓“虚学”,是指在学校里,从网上、百科全书以及其他资料文献中学到的东西。

虚学的特征是,即使不刻意与人交往,只要想学就可以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单方面接受的学问。

与此相对,与人直接接触、谈话,在感受欣喜、悲伤、憎恨中学习何谓人生、何谓人,以及每个人生存下去所需的东西—这是以活生生的人作为媒介进行学习,因此,我想也可以称之为“实学”。而且,现如今最重要的就是这种实学。

当然,虚学也很重要,但只要想学,无论何时都可以一个人学习。

要是忘了的话,用电脑之类的查找一下,答案几乎都能找到。

而实学就不可能这样。由于是在和别人交往中学到的知识,所以并不是单纯的学问。

是的,把它们叫作“知识”不如叫作“智慧”更贴切。

在今后的时代中,重要的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能在现实生活中生存下去的智慧。

如何才能切实地掌握它们,并在每天的生活中加以活用呢?

幸福就在那边等待着我们。

真正的聪明

所谓“聪明人”,说的是哪种人呢?

智商(IQ)是用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再乘以一百得出的数字。所以,五岁的孩子如果有十五岁的心理年龄的话,智商就是三百,也就是说,这孩子有多么的“老成”。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把人的智力分成三个部分,即解决学业方面问题的“分析性智力”、应对未知状况并想出对策的“创造性智力”以及解决日常课题的“实践性智力”。

在此之前,人们只是把学习成绩优秀叫作“聪明”,其实这只是智力的一部分。伏在桌子上解答一开始就存在正确答案的问题,只不过是一种分析能力。

以试卷上的高分而自豪,毕竟只在学校里通用。

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碰撞,高分的同学只是在自豪感上比别人高一些罢了。这种“优等生”在以后的大变革时代恐怕是难以生存下去的吧。

实际上,只要在这个世间生存,就会不断遇到各种问题,并没有唯一的绝对正确的答案,因为答案和解答方法都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的,不一定上一次解答了,这次也能以同样的方法解答。

擅长存储和搜索信息的电脑的发达只是对我们的分析智力起到了辅助作用。所以,如果只是想了解事物,交给电脑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它无所不知却不起作用的话,就着实让人头痛。因此,对人的能力,就要求更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

那么,在今后的社会中,所谓的“聪明人”,究竟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呢?

是指那些善解人意的人,能够向对方传达自己心意的人。不是摆出无所不知的样子教训别人,而是能够思考替代方案并解释明白—这才是成为聪明、有魅力的人的必要条件。

人类是富有感情的生物,不是一切都是以道理为转移的。然而,越是伏在桌子上学习,积累虚学的人,越容易只靠理论来思考问题。

那些自以为是、光说不练的人,遇事就断言:“这样做的话,会变成这样。”没有如愿的话,就说:“那样不对,应该这样做。”

可是,对于只会下命令、纸上谈兵的人,谁也不会服气。

一被人追问,只用头脑思考的人必定会找理由狡辩。撒谎的时候也一样,只是脑子好使的男人会在脑子里仔细编排这个谎言,使之富于逻辑性。虽然看似完美无缺,可是只要出现一个破绽,一切就会瞬间崩塌归零。

在生存的道路上,不是什么问题都有独一无二的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能够体察眼下发生的现实问题和对方的心情,找出适合的对策。

这也不是从理念上,而是通过对现实的观察感受得出的想法。

要成为富有魅力的人,首先需要具备的是对人的洞察力和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的丰富阅历。也就是说,智慧的积累能够提高一个人的人格魅力。

刻骨铭心的智慧也会淡忘

俗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以前就知道,但是我第一次明白它的含义是在父亲去世的时候。

父亲六十岁的时候,在家里突发心绞痛而猝死。

可是,我那天偶然外宿,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而且身为医生,我却没能对父亲实施抢救。这件事直到现在都令我深深懊悔。

说实话,我懵懵懂懂地知道父亲有一天会死的。

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对父亲会死这件事没有什么切身感受。虽然知道有一天会死,却没有当回事,总觉得离那一天还很遥远。

“尽管想对父母尽孝,可是等父母去世就晚了,所以要趁着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孝。”这个教诲我一直都知道,而且以为自己很明白其中的含义。

可是,实际上我什么都没有做,因为我觉得父亲还健康得很。

面对父亲的猝死,我才第一次刻骨铭心地明白了“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含义。

在那之前,这句话只不过作为一种知识而存在,经过了亲身体验,它就变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

从那以后,本来不孝顺的我突然变成了大孝子。

因为没能对父亲尽孝,所以我就对孤身一人的母亲尽起了孝道。

可是,如此刻骨铭心的智慧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忘却的。

这么说,是因为我对母亲尽孝也是出于不知她何时会去世的担心。为了打消这种不安,我才努力对母亲尽孝的,但是母亲一直活得好好的,而且越上岁数越硬朗了。

这样一来,人,或者说我,是很愚蠢的,觉得母亲离死还远着呢,就渐渐减少了问候的次数。当然,某种程度的孝道还是继续着。但是,以前每次从东京去札幌时,我都去看一看她,可是后来,忙的时候就不去看她了,直接返回东京。甚至连电话也打得越来越少了,虽然也想打一个,但又觉得反正还很健康,以后再说吧,就懈怠了起来。

就在我这样的懈怠中,母亲的身体状况开始下降,半年之后就突然去世了。

听到母亲病情恶化的消息,我急忙飞回札幌,却还是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母亲已经八十六岁高龄了,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但是那么刻骨铭心的智慧,竟然也随着岁月流逝慢慢淡薄了。更何况只是装进脑袋里的知识,当然比写在沙子上的文字消失得更快了。

摔倒了爬起来的智慧

比起知识来,想要掌握能起实际作用的智慧应该怎么做呢?

现在的教育只夸赞有知识的人,却不培养有智慧的人。

在日本的小学里,对孩子们实行安全第一主义,把他们都关在教室里,远离能接触到各种人的地方,一味提防他们受到伤害,其结果只会把孩子们积极生存的欲求都扼杀在摇篮里。

不用说,将视野转向校外、积极生活的话,有时会遇到失败和苦恼。但是,只靠学习掌握不了智慧,必须积累各种各样的经验,否则是不可能得到智慧的。

由于害怕失败而不去挑战的话,是不会获得积极的生活态度的。与其将孩子们引向一条安全平坦的、不会摔跤的路,不如教孩子们在摔倒的时候如何自己站起来—让孩子们拥有能够重新爬起来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教育。

小孩即使跑步的时候摔倒了,也不过是擦伤膝盖而已。只要给伤口消了毒,疮痂下面不久就会生出新肉,重新长出表皮来。

比起学习如何避免失败的知识,失败了能够重新振作的智慧要有用得多。

“蕉门”(松尾芭蕉之门人)的《俳谐问答》里,芭蕉有句“游于危处”,我很喜欢。

所谓“危处”,简单地说就是危险的地方。但这句话可以有多种解释,可以解释为“行至危险之所,亦勿忘从容之心”,也可以解释为“危险之所亦勿逃离,可尽情游玩”。意思是说“总在安全的地方是不会有成就的”。虽说在危险之所可能会遇到危险,但什么事都要自己去体验。

如果孩子只待在安全的地方,家长确实能够安心。

但是,人并不是一直到死都生活在无菌室里。走上社会后,无论喜不喜欢,都要待在遍布细菌的社会里。

与其那样,不如早点儿让孩子接触细菌,增强免疫力,这也是家长的责任。

在无菌环境中长大,不带任何免疫力的人成年以后,一旦感染了麻疹,不少人就会罹患危及性命的重病。麻疹和流感可以通过注射疫苗预防,道理就在于让人先轻度接触病原菌,使身体形成免疫力。人的身体和心灵正是通过体验天下万事,才变得坚强的。

为了不被一次失败击垮,就要让孩子从小就经历许多次小的失败。有了这样的经验以后,成年后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够重新站起来。

只有这种人才能够不惧怕新事物,常葆挑战之心。

“钝感力”活用法

据我所知,比起感情细腻、天真纯朴的人来,经过历练的坚强的人,在其漫长的人生中似乎更能成就有意义的事业。

整天在意周围的人,总是神经紧绷的话,就会心神疲劳,想不出好的点子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尽可能把孩子培养得豁达一些,这一点很重要。

从小时候开始,孩子就被家长灌输要好好学习,仿佛成绩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以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走上社会后,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这样的人太软弱、太没出息了。

与此相对,完全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喜欢什么就动手尝试的孩子,从小习惯了被大人训斥,所以不会因为一点儿小事就消沉。

被妈妈歇斯底里地骂了一顿,尽管多少也会反省一下,但他心里想的是,妈妈一会儿骂累了就不骂了吧。

有了这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精神就好办了,因为这种钝感正是使各种能力开花结果的原动力。

因为做了什么错事而挨了骂,那么马上就改正,该反省的就反省,但是挨骂这件事忘得越快越好。而且,要尽量做到只想起被夸赞的事来恢复心情。特别是男孩子,具有被训斥了也不消沉、脸皮厚厚的钝感力是很有必要的。

这种迟钝感觉的优点是,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够重新爬起来,不胆怯、不拘泥于小事、豁达大方。

什么都意识不到、没有反应,只是单纯的迟钝。然而,碰到不快的事或遭遇失败不耿耿于怀,而是马上忘掉,重拾积极开朗的心态,继续向前迈进,这种能力才是钝感力。

知识加上体验成为智慧。并不是只了解某件事,而是向前迈进一步,在体验中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比起知识来,智慧更加重要。越是智慧丰富的人,越能抓住幸福的机会。

现在,就让我们存储足够的智慧,踏上寻找幸福的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