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外学到的
第七章
在校外学到的
教室里所能学到的东西,
自然是有限的。
为了幸福地生活下去,
我们应该学什么?在哪儿学?怎么学呢?
积蓄捕捉幸福能力的真正的教育秘诀,
其实简单得唾手可得。
教育是什么?听到这个问题,大部分人可能会首先想起从小学到大学,坐在课桌前学习的情景。
然而,教育并非如此简单。
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只是极少的一部分,真正的教育是人在和各种各样的人接触的过程中相互熟悉、成为朋友,或者在和别人争执吵架、相互怨恨憎恶中习得的。
这就是所谓人格教育。
总之,我要强调的是,教育不只局限于学校里。
各种各样的才能
所谓才能,并不仅仅指展露于外的灿烂夺目的东西。
能够将讨厌的事马上忘在脑后,夜夜能安睡,能忍受呵斥,能心无旁骛地投入一件事是才能;吃东西不挑食,对各种事情都怀有兴趣也是才能。而且,其中有很多是没有表露在外,只有非常亲近的人才知道的才能。
正因为如此,很可能你拥有许多不为人所知的才能,而你自己也没有好好去发挥,把它们忽视掉了。
那么,如何施展这些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呢?
在此,最要紧的是,无论多么微小的事,凡是好的地方就要大加赞扬。特别是对小孩,赞扬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也不能惯坏小孩。早上起床要问好,吃饭不能挑食,这些规矩必须严格加以培养。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做了好事,就要及时夸奖孩子:“真棒啊,宝宝太厉害了。”“妈妈真的好感动。”孩子听到夸奖会特别高兴,“得意忘形”起来。
不用说,孩子是单纯无邪的,让他们得意是很容易的。
所谓才能,正是从这种得意忘形中发芽的。
即便碰到了讨厌的事,也要告诉孩子“没关系的”“这种事没什么大不了呀”,并鼓励孩子“你一定能做到”;成功了的话,就夸奖孩子“真了不起啊”,使孩子增加自信。
无条件地肯定孩子的存在和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意味着被爱,意味着被爱包裹。
英语中把“教育”叫作“education”,这个单词来自拉丁语“educatio”,也就是“抽出”的意思。将埋藏在每个人身体里的各种才能挖掘出来,加以培养。日本的孩子们现在所接受的,是这种原本意义上的教育吗?
在教孩子学东西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学习这个东西的“乐趣”。
坐在可以信赖的父母的怀抱里,听大人读故事,即使不懂文字和语言,对小孩来说也是很快乐的事。孩子懂得了看故事书的乐趣,以后就能够自己读书学习了。
无论是历史、科学、数学还是其他科目,教育者最主要的职责,是将科目里隐藏的乐趣、有意思的一面告诉孩子们。
我觉得,比起勉为其难地让孩子们写读后感、从小时起就用“百人一首”玩游戏,这样更能提升日本人的语文能力。
应该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有意思,而不是痛苦,这才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最好方法。
首先要爱自己,肯定自己
既已成年,却总是得不到他人表扬的人该怎么办呢?
这种人不要消沉,首先要自己夸奖自己,肯定并包容现在的自己。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得意忘形”就更棒了。
虽然被人说过“别蹬鼻子上脸”“别太放肆”,却从没听过“得意忘形起来吧”。
既然别人不对你这么说,你就自己“得意忘形”好了。
即使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总是沉默,不付诸行动的话,就一事无成。
总之,“得意忘形”时,心情和身体状态都会变好。不用在意别人的嫉妒,你可以想—啊,自己现在的状态都好得被别人羡慕了。
大体上,长寿又有精神头儿的人,多是唯我独尊,或者不太听别人的话。并不是说完全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只听重点,剩下的就左耳进右耳出了。这样既可以回避不良的应激反应,又可以提高注意力,还可以每天过得不沉重,幸福快乐地生活。
在打工中学习
对于生存真正有用的智慧,有很多是在家庭或学校里学不到的。
二战后不久,我还是中学生,很多同学都出去打工,不像现在这样学习至上,学生只是在学校里面死读书。那时候,体育用具也不充足,学生能够自由地去社会上学习很多东西。
只是在教室里学习费解的知识,就不能掌握为了生存所需的智慧,即为填满饭碗所需的实用性的学问。
据说,自古以来,一般人的必修功课是“读、写、算(加减乘除)”,只要大致学会这几样,就能在社会上混饭吃。比这些更难的知识,除非应付考试,在现实生活中几乎用不上。
实际上,我从小时候开始,在学校以外的多个场合学到了不少宝贵的知识。
初中二年级的寒假,我就跟一个朋友一起卖过挂历。
那时候不像现在,有企业赠送彩色印刷的漂亮挂历,挂历不是免费的,是花钱买的。
我们在薄野(札幌的商业街区)街头铺上一张席子,在那上面向来往的行人叫卖,堆得高高的挂历转眼之间就下去很多。
在纷飞的雪花中,挂历卖得非常顺利。这时,一个当地的混混过来了,冲我们嚷:“嗨,谁允许你们在这儿卖东西啦?知道吗,得交摆摊费啊!”
原来还要掏摆摊费啊。可是,我是真不想掏啊。我这么想着,回答他:“实在对不起。可我们是需要钱才来卖的,要不然,我们就活不下去了。”他问:“你们要干多久?”我们说:“想干一寒假。”于是,他说:“没法子,给你们便宜点吧。”只是形式上收了一点儿钱,放过了我们。
后来,他每天都来巡视,还担心地问:“喂,没什么事儿吧?多亏有我保护你们呢。”“有什么麻烦,马上告诉我啊。”从那以后,我就认为,即使是混混,只要真诚对待,他们也不是那么坏的人啊。
在我们的挂历摊旁边,经常摆着一个象棋摊。
摊主从下棋的客人那里收取“下棋费”,若是摊主被客人将了军,就要给客人赏金。
我边卖挂历,边有意无意地往那边瞧,只见客人一个接一个地来挑战,却没有一个人拿到赏金。于是,我趁没有客人的时候问他:“叔叔,你摆的棋其实将不了军吧?”果然,他说:“小子,你在看哪。没错,是这么回事,被你看出来啦。”
我心里感叹起来,嘿,原来还有这种耍花招骗人的买卖呀。
于是,我说:“叔叔,你能想出这种看似能将军,其实将不了的棋局,真棒啊!”他听了,眉开眼笑地对我说:“嗯,这个可难呢,我了不起吧。”后来,我们就成了好朋友。
之后,我在卖滑雪用品的体育商店也打过工。不过,那家店只是挂羊头卖狗肉,其实是一家倒卖紧俏物资的黑店。
虽说在店头挂着好几套滑雪板什么的,但是几乎没有客人上门。真正的买卖,是向当时被称作“伴伴女郎”的、专门接待美军士兵的妓女或美军军官的情妇,也就是专属妓女,提供大米、黄酱、酱油等物品,并把货送到她们住的地方。如果像我们这样的小孩送货的话,就不会被警察注意,这就是我们这家黑店老板的智慧。
当然,刚开始时,我并不知道这是家黑店,工钱又高,我就干上了。
当时,社会风潮非常鄙视伴伴女郎、专属妓女这样的女人,但是,进到她们的房间,和她们一接触,就会发现那也是些很好的人。
我每次去送货,她们都会说“小伙子,谢谢啦”,有时候,还给我当时很贵的口香糖和巧克力,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是第一次得到的高价零食。后来,我还利用送货之便,瞒着黑店老板,偷偷给她们的货加一些量。于是,每次她们都对我说“谢谢”,我还得到了日本人当时吃不到的蛋糕等。
那时,战争中延续下来的男尊女卑思想还很严重,所以听到这些被美国男人包养的女人对我说“美国男人很不错呢”,对我也是一种文化冲击。
而且,她们住的房间很豪华,我还是头一次见到那么漂亮的床。
寒假结束后,我对妈妈说了卖挂历挣钱的事,妈妈使劲儿夸奖我说:“你这么小,就知道辛苦赚钱,真不错嘛。”这些夸奖的话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我告诉妈妈:“那个滑雪用品店,其实是个黑店。”
妈妈听了,只是说:“哦?是吗?”
我辞工的时候,黑店老板对我说“辛苦了”,还请我吃了一顿饭。
我第一次吃到那种面食,觉得实在太好吃了,就问:“这叫什么?”
他告诉我:“叫作拉面。”
那是我第一次吃札幌拉面,当时是酱油风味的。
现时与战后混乱比肩
在大雪纷飞的札幌街头学到的东西,和小混混、象棋摊主以及伴伴女郎们的交往,给黑店老板帮工的经验,这些对我日后踏上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大概有人会想,现在时代不同了,你说的那些都是“老皇历了”。
要知道,无论到什么时代,人都不会有很大的改变的。人就是人,有好人也有坏人。看起来很坏的人也有好的一面,看起来很好的人也有坏的一面—这就是人。我也是人,所以最喜欢人,觉得人很有意思。
所谓从好学校毕业成为公务员,或者进入大公司,就可以高枕无忧,这些只不过是和平年代里,而且是景气上涨时一时的幻想而已。
现在这个时代,和二战后那段混乱时期颇为相似。曾经的一流银行和傲居世界第一的汽车公司相继倒闭,一些地方自治团体也面临破产。
最近,日本的很多高中都禁止学生打工,但是,脱离家庭和教室,到四周都是陌生人的社会上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靠自己的能力挣钱,并不是什么坏事。
比起干坐着学习,这样更能够发现自己意想不到的能力和适应性,还能够体会到金钱的重要性。
人不能总是玩游戏。如果只和机器接触的话,人就会变成无机人,充其量变成机器人。
现实社会中需要的是人的情感、人的思想。
为了丰富它们,首先要做的是吹吹外面的风,和活生生的人碰撞出火花。
为了积极进取,不消沉地生活,需要学习的东西数也数不清,其中很多知识光靠家长和老师是学不到的。
通过实际体验,人能够获得多少知识,与那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拓展其作为人的宽度和胸怀紧密相关。
丰富的阅历是能够使人获得幸福的。
在学校里一路学过来的好学生并不一定能够拥有这般的气度和胸怀。
仅仅当过公务员,或者只是在安定的一流企业工作的人,一旦脱离这些岗位,马上就会不知所措、惶恐不安。然而,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人,即使不当公务员或不在一流企业工作,身上也具有生存下去的力量。
比如说,即使在混乱时期或经济不景气的时代,他们也照样能够坚强勇敢地生活下去,牢牢把握住幸福的。
如果想要抓住幸福,就要先跳到人群中去,认识人,喜欢上人。这样才能在人类社会中找到幸福,并抓住幸福的原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