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的开端
第十章
与人交往的开端
独自一人,无法品味何为“幸福”。
与人交往,又会有精神压力。
这么说的人为数不少吧。
自己和他人,如何才能友好相处?
怎样做才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情绪不佳、心情郁闷而成天发泄不满或说别人坏话,会使身体的血液循环不通畅,这有损健康,没有一点好处。
不仅如此,总是抱怨不公平的人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好的影响,渐渐被人疏远。
不论是谁,都不可能独自生存。如同血液在全身顺畅地循环一样,如果努力使自己和周围人的“气场”相通的话,生存的力量就会随之增强。
可能有人会问,和他人息息相通不是很难吗?难道像你说的这么简单吗?其实,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难。
首先要学会如何跟别人寒暄、开朗地打招呼、表达感谢之情,还要学会如何夸赞别人等等。懂得这些日常交流的小技巧,就行了。
仅仅做到这些,你的周围就充满幸福了。
轻松自然地说“谢谢”
在日常生活中,能不能轻松自然地说出“谢谢”,比人们想象的还重要。
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能条件反射似的说“谢谢”的人,和没有这一习惯的人,周围人给的印象和评价完全不同。
说“你好”和“谢谢”都是交流的契机,也是人际关系的开端和出发点。
但是,也有人说,这些话实在说不出来,不好意思说。
这种人大都爱较真,考虑事情过于正经八百。该对这个人道谢吗?对那个人说那么多合适吗?其实用不着为这些芝麻小事犹豫再三。
如果有人打开门等着你,就说一句“谢谢”。有人帮你拉出椅子,就说一句“谢谢”。有人告诉了你时间,就说一句“谢谢”。咖啡厅服务生拿来了水,就说一句“谢谢”。
不要考虑对方的立场或人品什么的,当作是对所有人都说的话,轻松说出口,就不会感觉那么费劲了。
在京都的茶馆里,从老板娘到服务员都在一刻不停地说着“谢谢您”,来表达感谢之意。其实,这句寒暄话里面,感谢的分量并没有语言本身那么重。
但是,听的一方感到很高兴、很舒坦,觉得来这里吃饭是来对了。
等到用餐之后,临走的时候,她们又用柔美动听的声音说:“非常感谢您的光临!”
而且,从茶馆出来走了一段路后,回头一看,她们还在挥手,说着“谢谢光临”呢。走到拐角时再回头看,她们依然站成一排挥着手。
我们并不是特殊的客人,店里的服务员们也并非发自内心地在送我们。
其实,只要是客人,无论是谁,她们都要送到看不见为止。可能这只是店里的一个规定,并不是对某个客人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不过,被送的一方却感觉很舒服。
相反,即使心里非常感谢,如果没有用语言和态度适时表达出来的话,对方也不可能知晓。总之,表达好意和感谢之情时,切不可胆怯害羞。
从这一点来看,经常提笔写字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才能。正因为现在电子邮件盛行,所以,如果你在明信片上写一句话寄出去,仅此一事,你就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时候,也不用绞尽脑汁写什么动听的话,将喜悦的心情表达出来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千篇一律的套话就足够了。把时间花在练习写字和琢磨措辞上,没有任何意义。
总之,只写一句“非常感谢”的效果,就比不写要强十倍以上。
左耳进右耳出
所有人际关系开始的第一步,都要首先表达自己的心情。如果很感谢,就说“谢谢”;没有那么感谢,也姑且说“谢谢”。还有,见到认识的人要问候“你好”。
不能因为想不起对方的名字就想逃避或者急着拐弯,叫不上名字也能站着说几句话的。
看见别人的狗跑了过来,也可以问声“你好”。虽说无意中和别人打了招呼,也不会挨骂的,因为亲切感会增进别人对你的好感。
以前,我曾经和一个报社记者一早出发去关西地区采访。我从东京站出发,以为他应该从新横滨站上车,但是没有看到他。快到名古屋的时候,我想要小便,就去了厕所,回来的时候发现他居然坐在我后面的座位上。
“哟,你在车上啊。”我问。
他说:“我看您挺忙的,就没打扰您。”
据说他是一流大学毕业的高才生,但是性格内向,怯于和人打招呼。这样的话,头脑再聪明也不能算是优秀的记者。
毋庸赘言,成为记者的第一步就是与人寒暄。
不对,不光是寒暄,如果对谁抱有好感的话,首先要用语言和态度表达出来。
男人主动和女孩子搭讪的话,有的人就会说“那家伙很轻浮,吊儿郎当的”,其实这是嫉妒,所以不用放在心上。他们因为羡慕能轻松地和女孩子搭话的人,自己也想那么做,但是又不敢,所以想给别人捣捣乱。
将好感压抑在心里,冥思苦想,闷闷不乐,不如先轻松地试着说出来,这样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好处。
有的人会由于别人向他示好而害羞困惑,却没有人会感到讨厌。
即便不是马上变成亲密的关系,但只要让她知道你喜欢她,对她来说,你就会成为一个特别的人。而且,交流的能力也不只是去跟别人沟通,当一个好的听众也很重要。
这时,最重要的是不要太进入角色。觥筹交错、身心放松的气氛下,对方说的话几乎都是自我吹嘘、牢骚抱怨或别人的坏话之类的。这种时候的诀窍就是,做出倾听的样子,但要左耳进右耳出,不往心里去。
听对方说话时,不要义愤填膺地发出“这太过分了!”“怎么会这样啊!”等否定性的话,不如说“哦,是这样啊!”来肯定对方说的话,因为对方不是想听评判,只是想有人听而已。
面对别人发牢骚和抱怨,只要在旁边倾听,就帮了对方很大的忙。
日本的职员们下班后在酒馆里互相诉说上司和同事的坏话,得到放松,第二天又能够充满干劲地工作。
在不允许吐露泄气话的日本社会里,一点点苦恼也只能花大价钱请心理医生倾听。但是,可以的话,还是周围的人成为不用负责任的倾听者,帮助对方疏导为好,这样就不用去医院了。
快乐地拍马屁
不积攒并去除精神上的压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得到别人的称赞。
道理很简单,因为人只要受到夸赞,心情就会变好,血液循环就会通畅起来,性格也能变得明朗向上。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么简单啊”。也有人会说:“别以为说点恭维话,我就会改变。最讨厌油嘴滑舌的人!”其实,说这种话的人大半不怎么被他人恭维。
即使觉得这个人很油腔滑调,或者认为他“很会说话”,但是受人恭维,还是感觉不坏的。总之,几乎没有人会因为被夸赞而不开心吧。
实际上,小孩也会因为得到夸奖而变得精神饱满,劲头十足。但是,这与“必须这么做”之类的精神压力有所不同。因为这种感觉并非出于要实现别人期望的“必须”心理,或不能辜负别人期待的焦虑不安,而是从自己内心喷涌出来的努力向上的欲望。
一般来说,被称作伟人的人,身边大都会有一些会拍马屁的人。虽然这些人经常被蔑称为巧言令色之徒或君侧之奸,但是这些阿谀之辈的存在也有其相应的功用。
“总经理,非常精彩啊!”“您太了不起了!”“我双手赞成!”等等,不一而足。由于经常听到奉承话,这个人就能保持健康并且越来越充满干劲。
当然,拍马屁也分为成功马屁和失败马屁。
同样是拍马屁,如果过于露骨的话,被奉承的一方会心情略微不快,有时还会起反作用。
应该说,马屁达到被奉承的人听了觉得很入耳的程度,是比较有效果的拍马屁。“并不是说一些意料之外的事,而是将略有所感的事加以夸张”,这种程度就足够了。
即使这样,要想有效地拍马屁,首先需要能体察对方心情的敏锐感觉。具体地说,就是能够洞察对方期望的是什么、对方引以为豪的重点在哪里,然后简洁快速地把话说出来。
这个时候,还要能够看穿对方的性格和毛病,就好比医生知道“这个人一摁住这个地方,就会这么反应”一样。而且,即便是同一个人,如果只是重复同一种奉承模式,效果也会逐渐减弱,所以必须根据时间场合加以更新。再进一步要求的话,不断地进行版本升级也很重要,因为马屁拍得好也需要智慧。
问题是,作为被拍马屁的一方,决不能把工作交给为了讨好自己而拍马屁的人。往往一旦对奉承者有好感,就容易无条件地信任他。然而,擅长阿谀奉承的人,或许能够巧妙地处理内部的人际关系,而对外联系或者实施新方案的能力就不一定强了。所以,如果把关系到公司命运的项目委托给这种人,就大错特错了。
人尽其才,把一个人最好的一面发挥出来并加以利用,是作为领导应具备的资质。对于马屁精,就让他拍马屁,把实际业务交给业务能力强的人,使各类人都能够扬长避短,这才算得上知人善任。
在一流料亭[1]的老板娘或高级夜店的老板娘中,有不少人能挥洒自如地操控那些刺耳的语言,不会使对方感到不快,从而将大人物们变成了自己的主顾。这种“说反话”“明贬暗褒”甚至被称为“麻辣马屁”,技术含量那是相当高。
实际上,大人物都习惯了被拍马屁,很少有机会听到逆耳的话。
正因如此,对他们说“真了不起啊”,就不如故意说“哎呀哎呀,那怎么行啊”,这令他们感觉更加新鲜刺激。
这种调侃式的高难度马屁需要的是妙语连珠。为了掌握这种能力,从小培养广博而谦恭的识人眼光非常重要。自命不凡,或只是教条地相信正义、伦理等完美无瑕的东西的人,就没有这两下子了。
说来说去,哪怕是拍马屁,其中也包含了为生计所需的能力—灵活的脑瓜、能说会道的嘴皮子,以及喜欢人这一不可缺少的因素。
身体接触的效果
为了和对方息息相通,比语言更有效的接触方式是身体的接触。
互相碰触身体,绝不是什么下流之事,而是加深了解和熟悉对方的一种必要手段。
我想大家应该都看到过在欧美首脑会议期间,首脑们互相拥抱、握手的情景。由此可知,在欧美,男人之间也很注重这种肢体语言。
这是因为,通过身体接触,相互之间可以感受到对方的骨骼、皮肤、体温、气味等,并由此得到超越语言的感官上的亲近和了解,比说十句话更能够深入地了解对方。
通过身体接触,所获得的精神上的亲近感也是非常宝贵的。
一般来说,人上了年纪以后身体变弱,不光是因为体力下降。人常说,病由心生,孤独寂寞会使人缺乏安全感,对身体健康也很不利。
将人们从这样的孤独之中拯救出来的,就是肢体接触。
证据就是,恋爱中的老年人普遍都很健康。
这并不一定是因为有性爱。两个人相依相偎,肌肤接触,握着对方的手,互相摩挲着后背入睡等,通过这些肢体接触,老人的心情就得到了抚慰。
肢体接触引起的兴奋,刺激皮下毛细血管,促进了血液循环,因而能够预防血液沉积,使人皮肤滋润,返老还童。
上了年纪后得的病,有不少是因为精神上的孤寂,因此在心情平静的状态下,相互碰触、相互刺激也能缓解病情。
没有什么比互相触摸更能够了解对方的了。
最近,“联谊会”“婚介活动”非常盛行,但过去的主流形式是“舞会”。希望博得女性欢心的男性不光会跳贴面舞,还会跳伦巴和探戈,甚至恰恰舞,几乎所有的舞都会跳。
一跳舞的话,很自然地就会和对方拉手,会接触对方的头发和身体,还会搂住舞伴的腰。这样一来,自己和对方的相配度就能够瞬间了解个八九不离十。就是说,一对男女一边在跳舞一边在品味对方,过去贵族之间通过舞会寻觅恋爱和结婚对象也是同样的道理吧。
从女士优先出发
通过身体接触进行交流虽然直截了当,效果显著,但另一方面,不那么刻意的举手之劳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有用。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女士优先。
给女士让路、让她们先进电梯、进入餐厅后为她们脱掉大衣、让她们坐上座等女士优先的行为,是不用特别用心去做的。
甚至应该想都不想,看到了女士就本能地去做。
这种事根本不用做什么判断或者考量,只要看到了女士就让路,这正是女士优先的原点。
男女一起走路时,男士要走在靠近行车道这一侧。女士拿着重物时,要马上帮着拿。这种被男性保护的感觉是女性自古以来就对男性怀有的期望。
但是,日本的女士没怎么受到过这种优待。正因如此,非常自然地做到女士优先的男士就能唤醒女士的原始记忆,让她们感受到男士的潇洒和魅力。
就拿握手来说吧,怎样才能形成这一习惯呢?
这也和女士优先的要领相同。不必刻意去做,见到女士时,不用去琢磨那个人的立场和心情,先伸出手去,于是对方也会伸出手来握住你的手,这就行了。
政治家在选举活动期间,要不断地伸出手去和别人握手。这种时候,看着伸到自己眼前的手,对方或许会犹豫一下,但是不会因此而破坏心情。
如果对方由于害羞没有握住你伸过去的手,那绝不是对你有恶意。
你这样伸出手去,就像去敲对方的心门。对方即使第一次感到困惑,下次再有机会,也一定会敞开心门。
不刻意地、轻松自然地走近对方,向对方伸出手。这样重复多次的话,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抓住幸福的青鸟。

注释:
[1]料亭:日本的高级日式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