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5分)
(一)课内阅读(8分)
草船借箭(节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选段的故事情节中有诸葛亮的周密安排,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思考并完成下表。(3分)

2.鲁肃和诸葛亮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3分)
![]()
3.曹操不敢派兵出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3分)
【材料一】
北斗,星空中的“路网”
“……3,2,1,点火!”6月23日9时4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也正式宣告发射成功。至此,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55颗卫星全部发射入网。
为了国之安全、民之安心,北斗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一路走来历经坎坷。每一次卫星升空,国人无不激动、喜悦。殊不知,这背后有太多的困难与挑战。在北斗二号研制初期,本打算从国外引进核心器部件“原子钟”,由于国外技术封锁,这成了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要想成功,唯有( )。经过努力,中国科研人员不依赖国外技术,自行研制,自主实践,不仅攻克了“原子钟”这一难题,而且进一步提升了精度,走在了世界前列。数十年来,几代人为了实现“北斗梦”,攻克了无数艰难险阻,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技术超越。应该说,苍茫宇宙就在头顶,只要有梦想、敢翱翔、善创造,就能在星空中织就一张不会迷失的“路网”。
北斗,走出了中国不平凡的科技之路。回首历史,“两弹一星”、“蛟龙”入海、“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天眼”探空、“墨子”传信……中国科技在全方位突破,中国创新在奋力赶超世界。
(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北斗导航的行业应用


【材料三】
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
2020年6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这代表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谢军与北斗的故事很早就开始了。1982年,谢军大学毕业后即投身航天工业,参与了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海洋二号卫星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并用了3年多的时间,让北斗卫星用上了自主研制的精准的“原子钟”。2004年,谢军担任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在北斗三号卫星研制过程中,谢军团队创造性地实现了卫星批量化生产,仅用1年零14天的时间,将19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航天发射史的新纪录。
2006年由于进口“原子钟”无法按时到货,刚刚起步不久的北斗二号差点“夭折”。谢军带领国内数家科研院所同时行动,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实现技术突破,并成功生产出中国自己的“原子钟”。整个过程中,谢军长期连续工作,经常几天几夜不眠不休,三次晕倒在卫星发射现场,每次醒来后他都立即赶回岗位。
2009年北斗三号卫星开始布局,十多年的时间,谢军带领团队与全国400多家科研院所、30多万名科研人员,一起披荆斩棘,一路向前,北斗终于爆发出磅礴的力量。
从2017年11月开始,中国在32个月内发射了30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和2颗北斗二号备份星,全部顺利组网,创造了100%成功率的新纪录,为中国增添了又一件大国重器。
2020年6月,谢军团队让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1.阅读三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3分)
(1)星空中的“路网”指的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为星空导航服务的系统。( )
(2)北斗的农机作业监管平台实现了农机远程管理与精准作业,有助于提高农业产量。( )
(3)截至2020年6月,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中国。 ( )
2.读【材料一】,回答下列问题。(4分)
(1)在括号里填写一个合适的词语,最确切的是 ( )(2分)
A.坚持不懈 B.不畏艰辛 C.革旧鼎新 D.自力更生
(2)画“____”的内容可以删除吗?请说明理由。(2分)
![]()
3.【材料二】中,作者写北斗导航在“交通运输”上的应用,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
4.谢军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请结合以上材料为他写一份颁奖词。(3分)

(三)现代文阅读(14分)
一次坦诚的唇舌之争
①英格丽·褒曼一生扮演得最多的角色是法兰西圣女贞德。在欧美各国,褒曼先后用五种语言饰演贞德一角。后来,当她到贞德的故乡访问并沿着贞德的足迹旅行时,人们不是来看明星,而是把她当作圣女贞德来欢迎。
②为了演好贞德,褒曼翻阅了几乎所有文献资料,遍读了有关贞德的著作和剧本。在美国演出时,萧伯纳曾把自己的剧本《圣女贞德》寄给褒曼,但她没有采用。她认为萧伯纳把贞德写成了一个机警的、好斗的女子,像个政治鼓动家。而她要表现的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真实的贞德——那个初涉世事、因目睹战争惨象而哭泣的小姑娘。褒曼的拒绝,显然伤害了剧作家萧伯纳骄傲的心。
③一天,褒曼接到电话,萧伯纳先生想见见她。褒曼收到萧伯纳的邀请,感到很意外,她久仰这位英国剧坛巨匠的大名,却不曾有来往。她想起那份寄来的《圣女贞德》剧本,便欣然答应了。
④她驱车来到萧伯纳寓所,令她动容的是,这位比她大近60岁的老人居然站在大门口迎接她。褒曼的到来,令萧伯纳十分快慰,但想到褒曼曾经的拒绝,萧伯纳还是忍不住对尚未跨入大门的客人发问:“你为什么不采用我的剧本?”
⑤褒曼礼貌地致以问候后,俏皮地说:“您可不可以先让我进去呀?”
⑥“当然可以,可为什么你不演我的剧本?”萧伯纳固执地问。褒曼直言:“因为我不喜欢它。”
⑦那一刻,褒曼暗忖自己闯了祸。萧伯纳被褒曼干脆利落的回答完全惊呆了,在这之前,还没有人敢这样当面直言不讳。萧伯纳瞪着眼睛,为自己辩护道:“你说什么?难道那不是一部杰作吗?”
⑧在这位剧作大师面前,褒曼不过是个孩子。不知是哪里来的勇气让褒曼极力争辩道:“它肯定是一部杰作,但您剧本中的圣女贞德太不真实了,她不是那个真正的法国姑娘。您把她写得太聪明了,您重新写了她在法庭上的讲话,您让她说了很多真正的圣女贞德怎么也说不出来的话。”萧伯纳听完她的一番话,眼里闪烁着兴奋与激动。
⑨萧伯纳笑着把褒曼请进了房间,待以茶点,并且同她兴致勃勃地讨论起剧作、表演等问题来。褒曼丝毫没有减弱对萧伯纳的剧本《圣女贞德》的批评。她说:“据我所知,贞德是一个单纯的农村姑娘。您的文字彰显了您的才华,但它是萧伯纳的文字,而不是贞德的语言。她没有受过教育,是自尊和善良带给她勇气。您让她说‘我爱和男人们在一起战斗,我不愿意穿着裙子坐在家里纺线’,而事实正相反,她希望在家里看守她的羊群,纺她的纱,织她的布。她并不想到战场上身先士卒……”
⑩褒曼深深打动了萧伯纳。就这样,两位年龄相差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家,共同编织了一曲艺坛逸事。
资料链接

萧伯纳是现代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批评家,是18世纪以来英国最重要的散文作家,最优秀的戏剧评论家,音乐评论家。他一共创作了52个剧本。其中《卖花女》在1964年被改编成电影《窈窕淑女》,当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音乐等八座小金人。他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戏剧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且跨越时间的长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图示填空。(5分)

2.结合文末提供的资料,理解第⑦自然段中“褒曼暗忖自己闯了祸”的理由,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
3.褒曼为什么能打动萧伯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2分)
①褒曼自始至终都表现出的坦率诚恳以及对艺术的忠诚打动了萧伯纳。
②褒曼非常真实地道出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让萧伯纳震惊。
③褒曼坚持自己的意见直到说服萧伯纳,这份执着的韧劲感动了萧伯纳。
④褒曼曾经拒绝萧伯纳的剧本,而今能和萧伯纳一起讨论剧作,打动了萧伯纳。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
4.第⑨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体现了褒曼在与萧伯纳交流时的智慧,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
5.读完文章,两位同学对萧伯纳的性格分析持有不同的观点。同学甲认为萧伯纳的性格里有自傲的一面;同学乙认为萧伯纳的性格里有亲和的一面。你赞同谁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列出两条理由。(3分)
赞同( )的观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