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乌托邦”、震惊体验和自由的政治经济学内涵——关于王蒙的《笑的风》

语言的“乌托邦”、震惊体验和自由的政治经济学内涵

——关于王蒙的《笑的风》

徐勇

作者简介:徐勇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当代中国,真正专注于小说语言的“表达性”的作家并不多见。刘震云和王蒙,可能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位。但他们走的是截然相反的道路。刘震云代表的是这样一种倾向,即在语言表达的狂欢化中(比如《故乡面和花朵》《一腔废话》)达到对传统秩序的质疑、颠覆和解构。王蒙的小说语言虽然也有狂欢化的色彩,但他的意图却表现为秩序框架内的语言叙述的整体效果的获得;这也使得王蒙看似浪漫、“狂放”和了无拘束,其实根子里却是个相对保守和传统的作家。

有些作家,比如说莫言,其小说虽也有语言表达上的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特点,但其所追求的多是某种修辞效果的获得:修辞终究是为叙事服务的。即是说,当代作品中的大多数都属于“可读的”小说之列,这一类小说注重的是其语义学内涵,虽不免有简洁(比如说钟求是)和繁复的区别,但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明晰和语词的及物性上却是一致的和相通的。至于先锋小说,虽一度以“可写的”小说为其目标,在在让人眼花缭乱,但其实验很快宣告谢幕;先锋小说的回归,显示出来的仍是“可读的”小说的胜利。王蒙的小说语言,则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其既注重修辞,又不追求准确;既掩过饰非,又在更高的层面上保持风格的一致。他的小说,并不在叙事上下功夫,而是追求某种表达上的酣畅淋漓和大自在。他是把叙事糅进表达当中,他的小说语言兼具叙事和表达两方面的功能。因此,对他的小说,特别是其创作后期的作品,首先需要注意的,不应是其叙事,而毋宁说是语言表达。对有些作家而言,语言只是手段;在王蒙那里,语言则常常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这种重要性在其长篇近作《笑的风》(2020)中表现尤其明显。

比较王蒙的早期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956)和其近作《笑的风》,不难发现,王蒙的小说创作,早期和后期,大相径庭,风格迥异。这种风格上的鲜明反差,表现在其创作历程中,似乎是这样的脉络:越到后期,他的作品,越不追求准确和简洁,而是相反,开始在表达的自由和气势上倾注越来越多的心血。他的小说始终存在叙事和表达彼此对立的两极现象。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他的小说中意识流技巧的尝试,是这种两极现象初步显示的标志。他的小说并不属于纯粹的意识流,而是在叙事的进程中穿插意识,即是说,意识和叙事穿插并置,同属于叙述的两极,意识的展开,一方面起到叙事的阻遏和放缓叙事的作用,另一方面,意识又能在回忆和想象中,折向历史深处,因此,意识的展开,同时也是一种叙事手段,是一种打通传统线性叙事的手法。可见,在王蒙那里,意识流手法,既是叙事,也是表达,甚至是抒情。这种倾向表明,王蒙一直是无意区分叙事和表达之间的界限的,他只追求一种总体叙述效果的获得及其“叙述”的自由和便捷。

这样一种状态,发展到后来,逐渐演变为某种可称之为“语言的叙事性”倾向。即叙事(而不是叙述)从语言开始,又到语言为止。换句话说,语言就是一切,语言既是叙事,又是表达,语言既是自由的表现,又是其实现的效果。这使得他的小说,并不追求语义内容的精确性和表达的简洁精练,语言在他的小说中表现为某种“语力”,语言既是表达,也是叙事推动力和叙事本身。他追求的是一种综合的叙述效果。这种情况,在《笑的风》中表现明显。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傅大成一生大半个世纪的经历,其时间跨度之大,在王蒙的小说中并不常见。长时间的跨度,并不适合叙事上的缓慢节奏,因此,叙事上的快节奏就成为小说的内在要求。快节奏要求简略的叙事,不追求细节,不做细部的停留。但问题是,王蒙的叙事本就“水分”极多,“掩过饰非”的修饰现象比较普遍;它带来的,常常不免是叙述上的繁复和叙事上的旁逸斜出。

对于这种矛盾,王蒙采取的是“语言的叙事性”的做法,即以核心意象为中心、以语言为推动力的节点叙事。核心意象即“笑的风”,以此意象统领全书,凡是与这一意象无关的,都可以舍弃;有关的,则大书特书。节点叙事,即只专注于人生节点和节点中的细节。节点之外的人生脉络,则采取省略、跳跃和一笔带过的方式。请看下面这一段:

多么幸运,生活在一个古老的求新求变求飞翔的大国里,你看到了红旗招展,你经历了锣鼓喧天,你呼应了人海心潮,你发现了好与更好,新与更新,小作家们戏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天!你期待了人间大变,你发现了奇葩异彩,你的生活像三级跳,你为你一辈子经历了旁人的至少三辈子而骄傲自豪……[1]

以上很多词语,比如“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人海心潮”“好与更好”“新与更新”等,并不直接对应傅大成的具体经历,也没有在细节上一一展现,它们只具有背景墙的参照意义,但另一面,它们又起着推动叙事向前的功能,小说正是在这种排比式的“言语流”中,向前推进。排比句式是“言语流”(或王干说的“王蒙流”[2])的关键,其既造成一种繁复、复沓的效果,又能很好地把叙事和时间进程往前推进,既变幻莫测,又变换迅捷,既看似简洁有力,又显得拖沓复沓,既层次分明,又繁花似锦。这种“语言流”,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言语行为,即通过语言的表达本身而达到或完成的效果,其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人类“意向”的复杂含混性。

但王蒙的“语言流”,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言语行为,它并不属于奥斯汀或约翰·R.塞尔所归纳的那几类;王蒙的“语言流”是一种效果综合值,其既有断言、指令、承诺、表情和宣布等多重言外之意,又不是其中之一种。“说话人的话语意义和句意并不匹配”,“其意即其所言,但同时还表达其他东西”[3]。这种情况,毋宁说属于约翰·R.塞尔所说的“间接言语行为”:所言既是叙事,也是抒情,既是表意,也是表情,既是宣示,也是自证。可见,言语行为在王蒙这里,既是作为叙事的推动力,也是作为叙事的阻遏力发生作用的;既起着放缓叙事节奏的作用,又起着加快节奏的作用。这就使得王蒙的小说具有某种一波三折、一唱三叹和回环往复的叙事效果。

当代文坛,关注语言表达中的“言语行为”倾向的作家,陈希我可能是另外一例,在他那里,言语行为是通过对话完成的,对话中的自己(也是分裂的自己)和对话的两个人,在对话的逻辑推动下,产生连锁反应,并做出出格的举动,以此推进情节和叙事的展开。王蒙则不关注对话。他专注的是叙事上的灵活多样和叙述者叙述的随意进出。他虽然讲述的是傅大成的一生经历,但叙事视角却并不是在傅大成身上。傅大成的视角和作者的视角常常是混为一体的(当然,我们亦不妨把傅大成看成是作者思想的代言人),这种混同,使得王蒙的《笑的风》成为了詹姆斯·伍德意义上的“自由间接体”的表现:“只要一开始讲某个角色的故事,叙述就似乎想要把自己围绕那个角色折起来,想要融入那个角色,想要呈现出他或她思考和言谈的方式。一个小说家的全知很快就成了一种秘密的分享,这就叫‘自由间接体’”,“叙述似乎从小说家那里飘远了,带上了人物的种种特征,人物现在似乎‘拥有’了这些词。作家大可以把描写的所思所想往里折,使之围绕着人物自己的词汇。我们离意识流十分接近了……你会注意到这种内在的独白,不用任何提示或引号”。“多亏了自由间接体,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眼睛和语言来看世界,同时也用上了作者的眼睛和语言。我们同时占据着全知和偏见。作者和角色之间打开了一道间隙——而自由间接体本身就是一座桥,它在贯通间隔的同时,又引导我们注意两者之间存在的距离。”[4]

可以这样理解,“自由间接体”有意制造混同,同时也乐于在这种混同中自由游走。当你(读者)认为这是作者/叙述者的话,其实是主人公的话,而当你认定这里的情感状态和思想倾向是出自主人公时,其实却又是源出于作者或叙述者。“自由间接体”的“自由”,正体现在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穿梭中。而这,似乎正是老年王蒙及其小说所显示出来的重要特征。王蒙追求的不是命题内容的确切性和以言行事的明晰性,他追求的是一种适应性:各种相似的或相反的命题内容并置一起产生的适应性;命题内容间彼此矛盾、颉颃而又相互呼应,构成一种整体上的含混效果。比如这段:“然后三大伯六大叔、五大婶四大姨、妇女主任、书记、村长、会计、出纳,这爷爷那奶奶,除地富分子外,都来了,连新婚不久的姐姐嫂嫂们也都来找他谈心拉呱打趣,吃他的豆腐,暗示明示,他的新婚必将出现火星四溅、山花怒放、哼哧哼哧、人生奇趣盛况。”[5] 显然,这里的数字“三”“四”“五”“六”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妇女主任、书记和村长,也并不表明他们会一定出现,而至于形容词“火星四溅”等等,亦非实指。这些词语的使用,只是在制造一种语言叙述的效果,而至于语义内容,则是在这种叙述效果中实现和指明的,这是一种精确和不精确的语义内容:语言的繁复只在表明语义内容的重要性,语言的确切性只能在重要性上去确立。

不难看出,王蒙的小说其实是创造了一种语言的“乌托邦”风格:“乌托邦提供了安慰:尽管它们没有真真的所在地,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个它们可以在其中展露自身的奇异的、平静的区域;它们开发了拥有康庄大道和优美花园的城市,展现了生活轻松自如的国家,虽然通向这些城市和国家的道路是虚幻的……乌托邦是处于语言的经纬方向的,并且是处于寓言的基本维度内的”[6]。即是说,他创造了各种词汇共存的秩序,在这一秩序中,他并不追求表达的语义的准确,而追求词汇间的共存与和谐关系。词与词之间的彼此生发和映照关系,使得词语间的“协同性”要高于其语义意义间的同一性,表达的自由超越其语义的限制之外。

如果说《笑的风》追求的是一种表达的自由的话,王蒙其实心里明白,一个人的一生,真正的自由是不可能实现,也不存在的,限制才是人生的常情常态。《笑的风》中有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即杜小鹃的老年转向。早年的杜小鹃大胆、反叛、不循常规和不顾一切,她表现出思想和行为都很前卫的特点,未婚先育是其重要表征。但有意味的是,当早年送走的儿子重又回到身边时,进入老年的小鹃开始表现出回归的倾向:早年的不循常规,一变而为中规中矩和小心谨慎,她心怀自责和内疚,心甘情愿和满心欢喜地回到母子亲情与祖孙亲情的天伦之乐中,最终离开了傅大成。

在这里,老年和逆转,是两个值得分析的关键词。这里的老年,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一种是老年写作,一种是老年心态。王蒙称得上是老年写作的重要代表,但他与一般的老年写作明显不同。一般的老年写作者,会从年轻时的先锋姿态和浪漫主义回到传统现实主义的路子上来;思想趋于保守和文风朴拙是老年写作比较普遍的特点,比如说刘心武、马原近几年的作品,就可以作如是观。但王蒙却恰恰相反。早年的王蒙,文风朴实,现在则表现为某种语言的狂欢和大开大合。语言的狂欢表明的是言说大于语义。即是说,王蒙更加追求的是言语行为的表达本身,而不仅仅是表意或语义。这种倾向,在其近十数年来的创作中,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表现,在在印证了王蒙从心所欲不逾矩和老而文风自由的境界。请看小说结尾处:

几个月后,二○二○,我也就八十岁啦,大成想。我选用个什么字去说明自己的年龄呢?……居然我傅大成也杖朝——可以拄起拐棍上朝了?耄而且耋了?多么有趣啊,一个网络的“小编”居然混淆了耄耋与饕餮,将一位知名人士的进入耄耋之年写成进入饕餮之年,多么快乐呀,八十岁时候痛痛快快地进入了大吃大喝的饕餮之年喽。[7]

这段话表明了一种老年心态,即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进入了80岁,其实也就进入自由自主的状态了。但事实上呢,比如说杜小鹃,却越加趋向于保守和传统,越加倾向于自我约束和限制。在这部小说中,傅大成和王蒙的自由,与杜小鹃的不自由,两者之间构成一种富有意味的对话关系。这一对话关系,又是作为老年的王蒙与保守的老年之间的对话关系的映衬。因此不难看出,通过《笑的风》的写作,王蒙所要表达的可以说是对“自由”和不自由之间矛盾的思考和对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的追求。这种自由境界,亦可以看成是哲学上“自由王国”的某种表现。

王蒙当然明白人生的诸多限制不可避免,但也不愿放弃对自由的追求,种种矛盾和困惑表现在小说中,最终都落实和聚焦在“笑的风”这一意象的形塑上。傅大成的一生,可以看成是“笑的风”这一意象所鼓动下的人生起伏。它被“笑的风”所吸引,所迷惑,所推动,所促成,最后又被其遗弃。他被“笑的风”所迷惑,所以最开始不愿意娶与它无关的白甜美,又因“笑的风”(他把白甜美想象成“笑的风”的实施者)而接受了她;后来,当结识浪漫迷人的杜小鹃,又认为她才是“笑的风”的真正作者,于是乎不顾一切地离婚并同她走到了一起。及至进入老年,当杜小鹃离开自己,他又变得疑惑不已,并对这“笑的风”的有无存在真正怀疑起来:他人生中的这一“笑的风”存在吗?似乎存在,似乎又只是想象出来的。其若有若无表明,“笑的风”既是一个意象,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意向,其似有似无有还却无,无又似有,最是让人迷恋,也最是让人苦恼。这“笑的风”某种程度上正是“自由”的隐喻性表达,其表明的正是某种朦胧的意向性状态:“意向性是为许多心智状态和事件所具有的这样一种性质,即这些心智状态或事件通过它而指向或关于或涉及世界上的对象和事态。”“意向性不同于意识。许多意识状态都不是意向性,比如一瞬间的得意感,而且,许多意向状态也不是有意识的,比如我就有许多当下未加考虑而且可能从不会考虑到的信念。”[8]

小说开头是这样描写“笑的风”的:“这晚大成跑步出发,上完厕所缓缓回到只有臭小子汗味与某些梦遗气味的宿舍,路上,恍惚听到春风送来的一缕女孩子笑声。”“这次夜风吹送的笑声清脆活泼,天真烂漫,如流星如浪花如夜鸟啼鸣,随风渐起,擦响耳膜,掠过脸孔,弹拨抚摸身躯,挑动思绪。风因笑而迷人,笑因风而起伏。然后随风而逝,渐行渐远,恋恋不舍,复归于平静安息。”[9] 客观地说,这“笑的风”,激起的乃是当时语境下遭到压抑的朦胧的情欲,只因这“笑的风”虚无缥缈、若有若无,才与浪漫情思和诗情遐想有了关联,题为《笑的风》的诗作才有可能诞生。

显然,这情欲力比多转化而为浪漫诗情,是弗洛伊德艺术升华说的典型表征,但若从心灵哲学的角度看,这若有若无的状态表明的恰是一种无以名状、不可名状但又确实存在的“意向性”。这种意向性可以理解为两种趋力夹峙下的某种追求,即通过艺术而得以表达和实现的人生追求和力比多情欲的混合。傅大成的一生常常显示出务虚性和务实性的背反。他被朦胧的欲望驱使,却在想象性的圆满中获得满足;其中所有的感触、思考、矛盾、困惑和体认,都与此有关。

在这里,我们把“笑的风”视为一种意向性,并非要把问题复杂化,而只是表明其在傅大成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看,王蒙的《笑的风》的意义正在于把长期以来不被作家关注的命题表达出来,它提请我们注意人类的“心灵哲学”命题。这当然是这一小说的功绩之所在。但我们的分析却不能仅止于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一心灵哲学,有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和“政治无意识”表征。说其背后有政治经济学基础,是基于傅大成人生中的几次“晕眩”[10] 体验。这与当年吴老太爷(茅盾《子夜》)从乡下来到大上海而产生的震惊反应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都是典型的现代性震惊体验,但傅大成并没有因“晕眩”而从此长眠不醒,因此与其说傅大成是被“笑的风”所鼓荡,不如说是被“晕眩”所刺激,“晕眩”实际上构成了他人生命运的推动力和间断性经历的起点。第一次“晕眩”发生于回想“奇异的风的笑声,笑的风声”时产生的反应:“两眼发黑,大汗淋漓,天旋地转”[11]。第二次发生在北京参加文学笔会期间,“两眼发黑,周围的一切开始越来越快地旋转”[12]。虽然说,这两次晕眩都与“笑的风”之意象密不可分,但两次“晕眩”的意义,在傅大成那里显然是不同的。第一次的“晕眩”,使得傅大成萌发了超越其农民阶层属性的冲动,具言之,就是对虚幻的和审美的纯粹体验的朦胧追求;第二次“晕眩”,则使得傅大成明白一点,世界原来可以这样绚丽多彩、声色多姿。这是从实(即农民实用理性)到虚(审美性和情感性)的追求与从想象而趋于实际的双向辩证过程的实现,是意识产生中的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变化;第一次“晕眩”中,想象的成分大于实际存在,“笑的风”倏忽而来,瞬间而逝,令人迷恋、迷惑和怅然若失;第二次“晕眩”却是源自于现实的确确实实的刺激,所谓现代性的声光电色——歌声、笑声、掌声、美色、美声和美光。

可以说,正是这“晕眩”的不断刺激,使得傅大成产生了有意识改变其农民习性、地位乃至“情感结构”的想法。这是现代性意义上的“风景之发现”,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发现并找回了自己:“他似乎刚刚找到了自己,也就是说,他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自己了”[13]。这从“原来的自己”到现在的“自己”的转变,显现出来的就是因现代性的刺激而产生的挣脱农民出身所带来的限制的明确意识,这种转变在他与白甜美的矛盾关系中有集中呈现。开始的不想娶,到后来的欣然同意,到夫妻之间的琴瑟和鸣,到后来的分道扬镳,如此种种,都因白甜美的农民出身,和自己努力挣脱农民出身的原欲密不可分。而这也意味着,白甜美其实构成了傅大成的前史,他的挣脱白甜美的冲动中有着努力挣脱农民身份的印记的成分在。

这样一种复杂关系,也体现在傅大成与杜小鹃的关系中。对心灵自由与审美的向往,在“贫下中农”出身的作家傅大成那里,显然是外在的和现代性的某种强加,而对杜小鹃——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来说,却是自然而然的甚至可以说是骨子里的遗传基因,这是他们的同和异。这种异同关系,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傅大成)年轻时说服自己生活在子女身边,一个(杜小鹃)年轻时毅然抛弃了儿子,一个(傅大成)老年时悲壮地离开了子女,一个(杜小鹃)老年时期欢快地回到了子女身边;在这里,决绝之于杜小鹃和傅大成显然都是一种姿态,区别只在于:前者发生在青年时期,后者发生在老年时期。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属于互为前提和结果的镜像结构关系,即所谓对方是自己的真理,自己是对方的补充;他们一生都在苦苦地追寻,他们始终都不曾意识到这点。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两人的矛盾对立关系,其实构成个体完整人生的命运之象征。

这可能正是傅大成和王蒙的不同之处,虽然我们常常不免把《笑的风》视为作者的自叙传之类。作为人物形象的傅大成和杜小鹃可能意识不到,作为小说家特别是进入耄耋之年的王蒙,却是十分清醒:写作(王蒙和傅大成的写作)尽可以实现可能的自由,作为人生,却时刻要被限制在一定的规范之内,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渐老,也难有例外,傅大成的凄凉晚年或可证明这点。这种思考体现在小说中,还是要回到“笑的风”之意象和语言表达上来。文学的妙处可以是文字表达上的虚虚实实,“笑的风”的若有若无,和对“存在的可能性”命题的表象,既不可太实,亦不能太虚;文学的魅力,正体现在这种张力结构之中。通过“笑的风”这一意象的营造,王蒙让我们看到:年龄越大,越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可能就是王蒙和他的《笑的风》给我们的启示吧。

(原载《艺术评论》2020年第11期)


[1] 王蒙著:《笑的风》,作家出版社2020年版,第189页。

[2] 参见王干《王蒙〈笑的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文艺报》,2020年7月27日第5版。

[3] 约翰·R.塞尔著,王加为、赵明珠译:《表达与意义》,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4页。

[4] 詹姆斯·伍德著,黄远帆译:《小说机杼》,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第6页、第7页。

[5] 王蒙著:《笑的风》,作家出版社2020年版,第6页。

[6] 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4页。

[7] 王蒙著:《笑的风》,作家出版社2020年版,第272—273页。

[8] 约翰·R.塞尔著,刘叶涛、冯立荣译:《意向性:论心灵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页、第2页。

[9] 王蒙著:《笑的风》,作家出版社2020年版,第1页、第2页。

[10] 王蒙著:《笑的风》,作家出版社2020年版,第2页、第51页。

[11] 王蒙著:《笑的风》,作家出版社2020年版,第2页。

[12] 王蒙著:《笑的风》,作家出版社2020年版,第51页。

[13] 王蒙著:《笑的风》,作家出版社2020年版,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