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剪纸又称剪刻,是中国古代“八大民间艺术”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2000多年的发展传承历史。按其艺术风格分为南北两个流派,福建剪纸是南派的代表。
福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各地剪纸基于各自的地域环境、民族风情、文化背景和应用需求而各具不同的风采神韵,作品异彩纷呈,气象万千。建国以来,广大剪纸艺人纷纷用剪纸来歌颂新社会,195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李尧宝刻纸集》,剪刻艺术风靡一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地对剪纸艺术的保护、弘扬力度的不断加大,福建剪纸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柘荣剪纸、漳浦剪纸、泉州李尧宝刻纸和浦城剪纸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先后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剪纸艺人袁秀莹、陈秋日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剪纸艺人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柘荣等地剪纸还从乡村走向城市,并且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
然而,由于剪纸发源、发展于民间,剪纸艺人多为乡村农妇,其传播范围、发展空间至今仍然有限。要让剪纸艺术从艺人的创作走向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从个体创作走向市场化规模经营、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国内走向世界的步伐迈得更快些,势头来得更大些,我们仍然任重道远。
历史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新时期进一步对剪纸这种最具中国精神和民族基因的民间经典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更是炎黄子孙的共同使命,也是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实际最具体的工作。于是,我们编撰本书,旨在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能够更多地认识剪纸艺术,更多地了解福建剪纸的源流、特色和成就、了解剪纸的艺术特点和创作程序,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这项简单易学、人人力所能及的艺术创作中来。特别是广大中小学生在假期甚至课余学习剪纸,是丰富课余生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一种重要艺术实践。同时,对乡村妇女来说,更多人掌握这门技艺进而组织起来进行规模化创作,也是脱贫致富的一个途径。
本书编写时间仓促,编撰者又缺乏创作经验,错讹之处难免,祈望行家和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