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纸的历史足迹

中国剪纸的历史足迹

福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多且分布广,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福建就有53个。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以及中原人为避战乱、逃灾荒三次大规模南迁入闽,“豪商巨贾多逃难于此,故备王方之俗”,给福建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绚丽多彩的中原文明。本土的外来的,各民族在长期彼此影响相互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八闽独特的文明和浓郁的风俗,积淀了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剪纸就是八闽文明孕育的一朵绚烂奇葩。

福建剪纸是南方派的代表,剪纸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应用广泛:窗花、门笺、灯花、礼花等节庆题材,敬神明、祭祖宗、游神赛会的风俗题材和花鸟虫鱼、走兽飞禽的动植物题材以及民间故事、戏剧人物等等,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各地区剪纸基于各自的地域环境、文化背景和应用需求,各有不同特点。

闽东剪纸主要以柘荣为代表,风格古朴、纯厚、粗犷,与闽南剪纸形成鲜明对照,却与陕北剪纸风格极为相似;闽南剪纸以漳浦剪纸和泉州李尧宝刻纸为代表,常以海洋动物入画,风格细致、造型生动,以李尧宝为代表的泉州艺人刻纸还应用在建筑中家具上作复印漆画的底版;闽北剪纸以浦城为代表,常以飞禽走兽为题材,风格粗壮、淳厚、朴实;闽西剪纸以连城为代表,“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闽中剪纸以莆田、仙游为代表,常以礼品花入画,作品华丽纤巧。

端午节

作者:袁秀莹

柘荣剪纸、漳浦剪纸和泉州李尧宝刻纸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柘荣县获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浦城剪纸项目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剪纸项目和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浦城县获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