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与形式
柘荣剪纸最早由民间刺绣的底样发展而来,多出自乡村巧女之手。她们得艺于祖辈传授,八九岁便学抠花样。在农事家务之余,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为内容,围绕乡间各种民俗活动,运用丰富的想象,通过一把小小的剪刀让一片片红纸再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早期剪纸多依附于民俗活动,后来发展为贴在农耕工具上以企盼五谷丰登,贴在家具衣橱和碗橱灶边及陶瓷器皿上以祈求丰衣足食,还有用于祭祀招魂、追悼祖先。
柘荣剪纸题材包罗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树木花卉、牲畜鸟兽、昆虫鱼虾、生活器具、戏剧人物、故事传说、民俗场景等。有的题材蕴含着生动的故事情节,如“刘海戏金蟾”“凤凰朝牡丹”“鲤鱼缠莲”“龙凤戏珠”“喜鹊登枝”“老鼠娶亲”等等。一幅剪纸作品就是一首民谣,一篇故事,一幅风俗画,寓意深刻,韵味悠长。
柘荣剪纸在形式和应用上,更是五花八门,随处可见。节日时有装扮家居渲染喜庆的“门花”“窗花”“墙花”;婚嫁时有装饰嫁妆烘托吉祥的“箱笼花”“枕席花”“衣帽花”“鞋袜花”“肚兜花”和贴于大门上、厅堂上以及酒席器具上的红“囍”;诞辰时有贴于寿礼上寄寓益寿延年的“寿花”;祭祀时有贴于供品上表达纪念与追思的“供花”。特别是新春佳节时,剪纸更是满地开花:腊月二十三祭灶神时,将福、禄、寿、喜等字贴于碗橱和灶边及陶瓷器皿上;新春时除门花、窗花、墙花外,还有贴在箩筐、犁铧、锄头等农具上的福字。
1.窗花。贴于窗户上,内容以石榴、童子抱鱼、龙凤戏珠、喜鹊登枝等寄寓多子多孙、衣食有余、婚姻美满和及第升迁的愿望,是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和谐统一的形式。
2.礼花、喜花,或方或圆,或花中有物,物中有花,贴于送礼的物品上的,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3.鞋帽花、衣襟花、枕头花、肚兜花,帐眉花等,这些作品往往与刺绣、缝纫手艺相结合,点缀衣物,赋予穿着的艺术韵味。
鞋帽花
作者:袁秀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