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与传统

渊源与传统

浦城地处福建最北端、闽浙赣三省七县结合部,是福建的北大门,自古为中原入闽第一关。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浦城经济快速发展,遂成闽越富庶之地,民谚曰:“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地方经济繁荣,百姓生活殷实,从而促进了民间文化的兴盛,特别是容易普及的剪纸艺术快速发展,剪纸艺人成就斐然,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

西晋时期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给浦城带来了中原文化特别是具有北方风味的剪纸艺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浦城剪纸艺术形成了既保留吴越源流遗风,又融入中原文明印迹,南北兼容,历千年发展演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浦城剪纸,当地人称之为“剪花”。

两宋时期,造纸业的发展成熟为剪纸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剪纸材料,从而促进了剪纸艺术的迅速发展。当时,浦城人在传统年节民俗生活中将剪纸作品用于娱乐、祭祀、祈福、辟邪和美化环境烘托喜庆气氛。这一时期,浦城地区出现了专司剪纸的“剪花嫂”,同时出现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观赏性剪纸。

到了元代,浦城剪纸工艺得到了长足发展,已出现构思完整意境深邃的精品之作。在浦城农村,剪花嫂已是半职业化,各种精美的“花样”经她们相互交流而得以广泛流传。

月光光

作者:吴洵

明清时期,浦城各地剪纸的应用更为广泛,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生活习俗中均有粘贴剪纸作品的习惯,当时剪刻刺绣花样在浦城城乡广泛流行,出现了“男人莳田,女人扯花”的“男耕女剪”的男女职业分工现象。一般女子出阁前都得有一手“女红”活,都有一本花样本,里面夹着许多自己创作或向左邻右舍的姑娘大嫂们学来的花样,这种习惯一直沿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刺绣花样用红纸套出红色花样,就是剪纸作品,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