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着火之药

3 着火之药

木炭硫黄混芒硝,

本为炼丹熬药。

药未成,

却烧着。

医者大不悦,

兵家喜眉梢。

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汉武帝也渴望长生久视,于是向民间广求丹药,招纳方士,并亲自炼丹。于是,炼丹家们急帝王所急、想帝王所想,反复实验、不断创新,以各种尝试和新方法炼制丹药。

炼丹家们一心想的是长生不老药,他们不知道,长生不老药没炼制出来,却偶然发明了一种影响世界流传千古的东西——火药。

炼丹家们炼丹也不是没有根据,他们按照道家经典《周易参同契》,安炉架锅烧火,将五金八石及草木花露置于锅内,以日月阴阳之数、三才五行之理、四象八卦之道,用武火煎烤,用文火熬炼,等达到预定时间,比如七七四十九天,或者九九八十一天,仙丹就炼成了。然而,炼丹家们都没有真正参透周易,凭着一知半解,以为掌握了炼丹法门和长生之术,孰不知他们炼出来的丹药只是他们自己理论上的长生不老药,真正的结果是,不仅不能长生,还可能是致病致死之毒药。

不论别人怎么说,炼丹家们执着于炼丹制药。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们对于金属和草木的属性以及它们的合成物有了一定的认知,比如硫黄、砒霜有猛毒,服食水银会导致孕妇流产甚至死亡。当然也有错误认知,比如认为朱砂珍贵多食可以升仙,黄金无毒服用可以驻颜养容,雄黄是神药,服食可以驱鬼辟邪,等等。

于是,他们在炼丹时,十分注重各种物质的“脾性”,对硫黄、砒霜等猛物常用烧灼之法降伏——简称伏火,以降低或完全去除其毒性。隋唐时的著名医药家和炼丹家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黄法》中曾记载:硫黄、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末,放在销银锅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里与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实。把没有被虫蛀过的三个皂角逐一点着,然后夹入锅里,把硫黄和硝石烧起焰火。等到烧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来炒,炒到木炭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还没冷却,取出混合物,这就伏火了。

上下五千年,帝王们的梦想——长生!

之后的炼丹家们认识到,硫黄、硝石相克相侮,再加入引火之物,就可以使它们混合燃烧,以降除它们的毒性。引火之物有的用皂角,有的用马兜铃,有的用木炭,炼丹家们发现,要伏硫黄、硝石之毒,必须加碳素物质引起燃烧。然而,炼丹家们还发现,这种燃烧极易着火,必须严格控制其反应,掌握炒制火候,否则就会发生火灾事故。小说《太平广记》和炼丹专著《真元妙道要略》等书中,都记载了道家、方士炼丹失火的事件,有的烧坏人,有的烧坏房屋,书中告诫炼丹者要慎防炼丹失火。

炼丹家们本来炼的是仙丹妙药,没承想却炼成了一种会“着火的药”。然而,不管怎么样,在炼丹家眼里,这种会着火的药依然是药,而且这种药也确实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还对瘟疫防治有一定的功效(见《本草纲目》记载)。

后来,这种因为会着火而越来越不被炼丹家看好的药,其配方却被军事家如获至宝般加以重视,并且发扬光大。这种会“着火的药”于是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火药(也叫黑火药)。

炼丹方士作为中国最早的化学家,都练就了一身火场逃生的好身手。

火药的发明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在长期炼制“丹药”的过程中,炼丹家逐渐认识了“火药”的三种成分:木炭、硫黄、硝石。木炭是比木柴更好的燃料,很早就已广泛应用于冶金中。硫黄能治疗某些皮肤病,能与铜铁等金属发生反应。硫黄还可以与水银发生反应,利用这点,炼丹家在使用水银作为炼丹原料时,常加入硫黄以制服水银防止水银挥发。但硫黄易着火飞升,很难控制。于是,炼丹者在使用硫黄时,常采用“伏火法”以控制其燃点避免着火。炼丹家还发现,把硝石撒在炭上立即就能起火冒烟,硝石还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利用此特性,硝石常被加入丹炉以改变其他配料的性质。

通过对木炭、硫黄、硝石三种物质性质认识的逐渐加深,特别是经过长期反复实践,炼丹家发现,如果点燃木炭、硫黄、硝石的混合物,就会发生异常激烈的燃烧。于是,炼丹者在炼制丹药时小心把握流程、控制火候,制成了所需的仙丹;军事家们在制造火药时控制流程、调节火候,制成了所需的火药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