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火药烟花
爆竹变烟花,火药来催化。
一夜连双岁,过年就放它。
火药发明后,不只军事家想到可以用来打仗,民间也有人想到它有多种用途,可以用来增加生活便利,比如引火;可以用来增加生活色彩,比如制成鞭炮烟花。
古时人们燃烧竹子过年,一为驱鬼避邪,二为增加节日气氛。因为古人认为,响声能惊吓鬼怪妖邪,火可以驱散不祥瘴气,火花跳是吉兆预示喜事降临,而烟的升起则可使阳气升腾。然而,烧竹听响实在是单调了些,火旺时噼噼啪啪响一通就完了,火弱时半天噼啪一声。而且,年节也不是一夜,几乎从腊月到正月,古时的人们都是在“过年”的,天天找竹子烧竹子,着实不方便。于是,人们就想着,如果能有一种类似爆竹一样的东西,随时可以燃放,能听响,还能看到彩色的火光,那可就太好了。这个愿望直到火药发明,彻底实现了。
火药发明后,人们都对这种会着火的“神药”大感兴趣,都想着它会着火,甚至会爆炸,这种性能可以用来做什么呢,而对它本身是药这个性能倒越来越不在意了。
军事家们在用火药制造“火箭”的时候,民间也有人效仿制作爆竹:将火药装在竹筒里压实,里面连一根引线到竹筒外,将竹筒塞紧。燃放时,点燃引线,引线燃至竹筒内,引燃火药,火药迅速燃烧,竹筒内气体膨胀,便发生爆炸。火药爆竹声音更大,而且将竹筒炸成碎片,这正是人们期待的“爆竹”。于是,人们大量制造生产这种爆竹,因为它可以存放,可以随时随地燃放,方便极了。
后来,又有人突发奇想,不仅用卷纸代替了竹筒,而且将单响变成双响,使爆竹能够在地上响一声,然后窜到天空再响一声,大大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再后来,人们将单响爆竹连成串,点燃药捻,便是一连串爆响,煞是好听又好看。老百姓觉得爆竹的响声有点像人们甩鞭子发出的“啪”的声音,于是就将爆竹叫作鞭炮了,而那个能天地两响的爆竹,老百姓给了它一个更形象的称谓:二踢脚。还有,人们一般在鞭炮、二踢脚上裹一层红纸,燃放之后,碎红满地,寓意“满堂红”。
再后来,随着人们对鞭炮的多样性渴望和技术的发展,爆竹又升格为烟花。起初,用火药制造的能够爆响和闪光的烟花,是高档娱乐之物,只有贵族富豪家里才燃放得起,于是富人之间逢年过节都会攀比谁家烟花放得多,谁家炮仗放得响。到了明清时代,烟花变身为花炮和礼花,并且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不管有钱没钱,老百姓也总要想办法弄几挂鞭炮放放,达官贵人家里的烟花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每到除夕,从掌灯开始,直到更残漏尽,噼噼啪啪燃放炮仗的声音此起彼伏,一夜不停。中国古人特别讲究“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一到五更天,更鼓响,鸡叫鸣,所有的人穿新衣戴新帽,各家点燃一堆旺火,燃放各种烟花,一刹那,夜空烟花绽放、光艳夺目,人们仰望烟花开心地笑着,心里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这句词,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如花开放、如雨坠落的烟花燃放情景。
我们现在看到的烟花(有时也叫焰火,焰火是烟花燃放的结果),能发出各种火焰、声音、彩烟、闪光、图案、文字,五光十色、斑斓绚丽,是人们对爆竹几经改进开发后的结果。每逢年节和喜庆时日,人们都要燃放烟花、鞭炮,在“爆竹声中除旧岁”,在“火树银花不夜天”中载歌载舞、尽情欢乐,并祈求平安吉祥。
作为烟花爆竹的发源地,中国的烟花历史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绚烂夺目的烟花爆竹激发了历代无数诗人的灵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火树银花的除夕夜,古人用爆竹点亮夜空。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逐似火攻。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
——赵孟頫《赠放烟火者》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
这些先人留下来的脍炙人口的诗文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灵魂。燃放烟花早已不是单纯的习俗,更承载了中国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而且还将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