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火药武器

4 火药武器

火药制成火箭,

力克霹雳弓弦。

曹操若得此法,

诸葛焉能脱险。

隋唐时代的炼丹家们延续了老祖宗的执着传统,他们坚持不懈地创新方法、反复试验,只为炼制出使人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然而,仙丹没有炼出来,倒是因为炼丹发明了会“着火的药”。不管会不会着火,在炼丹家看来,它就是药,而在他人看来,特别是在军事家看来,这种“着火的药”无疑是天赐的神兵利器。

火攻,是古代军事家常用的破敌手段。现代的很多影视片都再现了古时的火攻场景:在弓箭的箭头部位绑上易燃易爆的东西,点燃后射出去,“火箭”直飞城头、敌阵,于是在火的助攻下,战场上战火纷飞,杀得你死我活。这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那时火药还没发明,箭头上绑的一般是硫黄、油脂、松香等易燃物,可以引火,但火势并不大。火药发明后,军事家们就在想,火药易燃易爆,如果把它包起来引燃射出去,会不会产生特别的效果呢?于是,火药发明后很快就用在了战争上。

兵士们在箭头上绑一包火药,点燃引线射出去,射中目标后立即或者不一会儿,火药包即爆裂散开并燃烧起来,相当于引发了一场小型火灾,比起原来“火箭”箭头上的一点火,杀伤力大了许多倍,这让军事家们开心不已。于是,他们进一步琢磨,怎样将火药的功用放大。

古时有一种抛石机,专门用于远距离打击或者以低临高攻城。火药发明前,所抛之物为石头和油脂火球。火药发明后,军事家们便尝试用火药包代替石头和油脂球。点燃的火药包抛出去,冒着烟,落入敌阵后即轰然引起一大片火海,只见敌方的工事、物品、人马都被点燃,一时间,阵地上火焰冲天、硝烟弥漫、人叫马嘶,敌方阵势大乱,这时进军擂鼓响,一阵冲锋一通砍杀过后,便将敌方杀得片甲不留了。这便是隋唐时代火药发明后的最早应用,主要是利用了火药的燃烧性。

大将生来胆气豪,射城之箭加火药!

到了宋代,由于战争不断,火药武器进一步发展。北宋政府设置军器监,建立专门火药作坊,大规模制造火器,研制出火药箭、火药炮等燃烧武器,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武器,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除了官方研制,士兵军迷也琢磨火药武器的改良,研制出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献给官府,被官府采纳用于实战。

南宋时期,火药武器得到革命性的改进,研制出管状火器——火枪。选择合适的竹竿,在竹竿内装上火药,点燃后使火药喷向敌军。后来,又研制出突火枪,在竹管内火药的前头装一个弹丸,如钢珠,引燃火药产生强大气体压力将弹丸喷出去,实现对点击杀,大大增加了近距离杀伤力,比冷兵器肉搏减少了持有者的伤残率。现代枪炮及子弹的原理即源于此。

到了元明时代,火药又将原始兵器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元代时,突火枪有了新突破,人们用铜或铁铸制成火筒代替竹筒,解决了竹筒被烧坏或炸裂的问题。用铜或铁铸根据需要制成不同管径和不同长短的火筒,可以使火药增量增力,使弹丸更大,射得更远。开始时,人们管这种武器叫火筒,因为是竹制的筒状火器;后来,改为金属制造后,因为发音及材料原因,便将这种武器叫作火铳了。火铳有大有小,小的火铳短小,可以一个人手持使用,后来发展成为现代的手枪;大的火铳较为粗大,非人力可持,只能安放在地上或者支架上发射,因为火铳起初是用铜铸造的,所以也称为“铜火铳”或“铜将军”,后来发展成为现代的火炮。

明代对于作战武器的改进达到了古时的极致,研制出了多种“多发火箭”,就是将数十上百支火箭安放于一根长竹笼中点燃,如可以一次十发的“火弩流星箭”、一次32发的“一窝蜂”,甚至一次100发的“百虎齐奔箭”等,大大增强了战斗力。现代的多管火箭炮采用的就是多发火箭的原理。

最厉害的明代武器是“火龙出水”,可以近水面飞行,能达二三里远。其构造和使用方式如下:一支大的龙形“火箭”,龙体外绑四支“起火”用于助推,龙体内藏数枝小火箭,点燃外置“起火”,火龙便向前飞行,待助推火药燃尽的同时,点燃内置小火箭并从龙口射出,一举多发击中目标,如火龙翔于水面,然后烧毁敌船战舰,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应该就是最早的二级火箭了吧。

火药武器的发展是人类发展时间轴的刻度吗?

在火药武器被战争各方掌握后,各方凭借经济和“智慧”,纷纷制造各种奇异武器,增强杀伤力。如在飞火枪火药里加入毒药,在震天雷里加入铁蒺藜,都附加扩大了火药武器的实战功效。

火药武器,以其杀伤力和震慑力,不论是挑起战争,还是安全防卫,一直是古今中外统治者爱恨交加,又孜孜以求的利器。

明代大型军事著作《武备志》记载了明朝万历年间出现的一种火药武器——“神火飞鸦”:用竹条或芦苇编织成形如乌鸦的鸟,其腹内充以火药,身体两侧各装两支“起火”,体内火药与体外“起火”相连。打仗时,四支“起火”同时点燃,助推“乌鸦”向敌阵飞去,“起火”燃尽“乌鸦”落地,同时内置火药就被点燃爆炸。

“神火飞鸦”是现代火箭的鼻祖,颇类似于现代的捆绑式运载火箭,虽然明代还没有运载火箭,但人们联想到,是不是可以利用“神火飞鸦”的原理,制造一个飞行器把人推出去飞上天空呢?

星辰大海这个词最早可能出现在距今600多年前空间探索家——万户的心中。

有想法就有实践者。明朝有个叫万户的人,异常勇敢,在一番准备后,他坐在绑有47支大“火箭”的椅子上,双手各拿一个大风筝,打算以“火箭”的推力飞上青天,然后以风筝的升力平安降落。可想而知,这次试验失败了。火箭爆炸了,万户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万户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人们为了纪念万户的壮举,称他为“世界航天第一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Wan Hoo”来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