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以为家——郑州的“前世今生”
推介语
黄河,是中华大地、华夏时空的伟大连接者。悠悠长河,一直都以其滔滔不绝之力,突破阻隔、勾连万物,润育着大地。大河奔流入海,塑造出不同的河流地貌。郑州位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上。这样的地表形态,为什么能够形成聚落,并发展为重要的区域城市?今天,我们将一起追寻郑州的“前世今生”,探一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
● 查看郑州区域地图,分析郑州早期聚落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关系。
● 根据郑州市城区的发展变化,说明河流对郑州的城市形态及空间扩展产生的影响。
● 依据郑州市的发展历史,探讨郑州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体现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区域发展思想的具体做法。
区域资源—课程标准双向对照表

教学设计流程

教学实施
任务1
分析郑州早期聚落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关系。
【资源】
郑州市大河村遗址。
【情境】
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溯源远古,郑州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黄河东出太行山脉,山前冲积扇孕育了古城郑州灿烂的聚落文明。先民在选址安居的时候,趋利避害是首要原则。亲自走访一处黄河流域早期文化遗址——郑州市大河村遗址,验证这个结论。
【活动】
1.早期聚落的形成与农业耕作紧密相关。查阅郑州的地理位置及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景观图,结合有关材料,说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能为耕作业提供的有利自然条件。
2.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地貌,多种气候条件下都可形成。黄河地区冲积扇沉积物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减小、沉积物厚度逐渐变小。结合冲积扇的分布位置和特征,推测华北地区古城的主要分布位置,并说明原因。
3.根据以下材料分析,古代聚落选址主要考虑什么因素?
大河村遗址位于一处土岗之上,四周有坡,一条古河道从岗中间穿过。经过测量,此地的海拔高度为87米。这确实是一块好地方:地势高,少受水患,并且地面干燥宜于居住;周围没有高山峻岭,外出活动方便;住地傍河,水源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宜于耕种。
阅读
冲积平原与华北平原
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搬运的碎屑物因流速减缓而逐渐堆积所形成的一种平原地貌,其主要特征为地势平坦,沉积物深厚,面积广大。
冲积平原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山前冲积扇平原(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带)、河流中下游平原(由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常有数条河流或几个水系流经)以及滨海平原。
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都属于冲积平原。其中,华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和海河等大河合力堆积而成,又称黄淮海平原。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每年经黄河下泻的泥沙近16亿吨。华北平原在新生代接受了较厚的沉积,形成沉积层厚达数百米至上千米,总面积达30余万平方千米的大平原。
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着良好的农业基础,并且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易于灌溉,适合发展种植业,粮食产量有保证,成为我国重要的耕作农业区。
任务2
说明河流对郑州的城市形态及空间扩展产生的影响。
【资源】
郑州市城区范围变化示意图。
【情境】
随着时间推移,古代聚落逐步发展为规模更大、等级更高的现代城市。山河俯仰间,思绪飘远,郑州的今生红尘给我们带来更多思考。
【活动】
1.读“郑州市1986—2016年城区大致范围变化示意图”,描述近40年来郑州市城区的扩展特征。

图2-1 郑州市1986—2016年城区大致范围变化示意图
2.说明郑州市区在地域形态上的特征。
阅读
城市地域形态
城市地域形态,指城市地域的轮廓形状,它是城市物质实体在空间上的投影。纵观世界各地的城市地域形态,一般可以分成三大类,即团块状城市、带状城市、组团式城市。
(一) 团块状城市
这是在城市磁心的向心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城市地域形态。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在向心力作用下向市中心地区集中,城市地域呈同心圆状向外延展,城市地域形态呈团块状,一般为单中心城市。团块状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会产生一系列弊病。随着城市地域呈同心圆状向外扩展,往往造成工业区和生活区层层包围,这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工业布局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团块状城市是平原地区一种较常见的城市地域形态,如中国的成都、合肥、郑州,美国的华盛顿、堪萨斯城等。
(二) 带状城市
这主要是在沿交通线发展的轴向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城市地域形态,也有的是在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或外部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需要依靠交通条件,城市发展沿交通线(铁路、公路、河道等)向外扩展,最终形成带状城市,如中国的兰州、西宁等。
(三) 组团式城市
城市由于受自然条件因素(如用地、河流阻隔等)的影响或在人为因素(如规划)的作用下,建成区以河流、农田或绿地为间隔,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众多团块状城市,称为组团式城市。比如我国重庆市市区,由于受山地地形和河流的制约,形成了有机疏散、成组成团的地域形态。具体来说,市区分解成渝中、江北、南岸、沙坪坝、大渡口、九龙坡等多个组团,它们之间以河流、山岭、冲沟、农田等自然物间隔,各自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就近生产生活,成为我国自然形成的组团式城市的典型实例。探讨郑州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能够体现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区域发展思想的具体做法。
任务3
【资源】
郑州市周边地形、水系图。
【情境】
近年来,郑州市区范围快速扩展。如今,这座平原城市的人口已高达千万,城区规模大,功能区集中分布,城市外部形态呈现团块状。但市区向北、向西南扩展的脚步似乎慢了一些。黄河为郑州的诞生助力,也给其城区未来的持续扩展带来束缚。同时,西南的山地也成为郑州市进一步扩展的障碍。
【活动】
在山水阻隔的情形下,为郑州城市的进一步扩展提出可行性措施。
阅读
郑州未来的城市发展规划
2018年1月18日,郑州市印发《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年)》,详细描绘了郑州市的未来发展愿景。
该行动纲要对郑州的六个功能定位进一步加以明确:一是国际综合枢纽;二是国际物流中心;三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四是国家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五是国家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六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
未来,郑州市将按照“东扩、西拓、南延、北联、中优”发展思路,持续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东扩”。继续推动郑汴一体化,建设双创走廊,有序发展尖端制造业和高新服务业,建成国际化区域金融中心、国际文化创意园、国际交往中心、创新创业高地、行政文化服务区、高等教育园区和现代体育中心。
“西拓”。以规划建设郑上组团为抓手,发挥山水资源优势,打造“郑州西花园”,与郑东新区相呼应,实现城市均衡发展,建设高端商务会议中心、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材料基地、通航产业基地、医疗康复中心、创新创业中心,有效支撑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南延”。高标准、高质量、高规格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新郑组团,汇聚高端人才、高端产业、高端要素、高端商务、高端居住,建成国际航空大都市、区域核心增长极,推进许港产业带建设。
“北联”。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探索向北“跨黄河”与焦作、新乡毗邻地区联动发展,加强黄河两岸生态保护,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加快一体化进程。
“中优”。优化中心城区布局,有序推进功能疏解,降低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位,强化金融商务、总部经济、国际交往、文化创意和都市休闲旅游等功能,建设环境优美、生活方便、交通便捷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学习评价
1.小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沿河聚落的分布差异。
(1) 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较低的地区?
(2) 为什么在河流中下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稍高的地区?
(3) 两河交汇处的聚落为什么更有可能发展成城市聚落?
2.分别说明兰州、成都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原因。
本节教学实施评价要点
任务1
【活动】
1.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
2.古城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冲积扇,因为具有一定坡度,排水便利,还能减少洪水危害。
3.遗址处的海拔更高,分布于高起的“岗”(高起的土坡)上。为了减少洪水危害,郑州等平原地区的早期聚落大都择高而居,并在低处修堤。
任务2
【活动】
1.从1986—2016年的郑州城区范围变化,可以明显看出郑州城区在向四周扩展。
2.郑州城区规模大,呈现团块状。
任务3
【活动】
郑州市将按照“东扩、西拓、南延、北联、中优”发展思路,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交通条件的改善打破了河流的束缚,郑州未来的城区扩展方向会向北跨越黄河,向东继续推动郑汴一体化,向西发挥山水资源优势,打造“郑州西花园”,向南打造航空港区的物流产业。
学习评价要点
1.(1) 在河流上游,海拔较高,平坦地形少,聚落需要靠近河流分布,地势较低,取水和用水比较方便。
(2) 在河流中下游,海拔较低,聚落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可避免洪水威胁。
(3) 两河交汇处,往往有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同时,河流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且地形平坦开阔,便于农耕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育、发展的理想环境。
2.兰州位于黄河谷地,其城市发展被迫沿河流两岸或谷地东西方向延伸,呈现带状。成都位于成都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其城市地域形态呈团块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