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县城”到“国际郑”——郑州百年成长记

7 从“小县城”到“国际郑”——郑州百年成长记

推介语

北临黄河,西依嵩山,山河之间,是历史滚滚的尘烟。尘埃落定,郑州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向我们闪亮地讲述着她“前世今生”的故事。她位于邙山余脉,5300年前,她是西山古城,被视为仰韶文化晚期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3600年前,她是商朝都城,杜岭方鼎的发现成功让她挺进“中国八大古都”……随着时代的变迁,郑州的命运也跌宕起伏。

这个名叫郑县的县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铁路相遇,在钢蓝的火焰里逐渐映射出耀眼的光芒。至此,两条铁路交会的十字勋章,挂在了她的胸前,郑州和铁路的不解之缘就这样开始了。

“机器一响,黄金万两”是对当年纺织业繁盛一时的真实写照。6座大型国棉厂、43万纱锭、1.52万台织布机的规模,使她成为闻名遐迩的纺织城,同时也造就了独特的郑州“西城文化”。如今,这座中原纺织城紧扣时代脉搏,引领国际潮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郑州在从“小县城”到“国际郑”的转变过程中演绎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漫溯历史一百年,一起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篇章。

学习目标

● 观察郑州的交通位置图,分析其成为交通枢纽的原因及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通过郑州的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分析郑州适宜种植棉花的有利条件。

● 阅读相关图文材料,归纳郑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

区域资源—课程标准双向对照表

教学设计流程

教学实施

任务1

阅读“1931—1937年郑州铁路线分布图”(图7-1)及河南省行政区划图,描述郑州的交通位置,分析其成为交通枢纽的原因及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资源】

郑州市金水区东风渠滨河公园内的铁路雕塑。

【情境】

一个“怪物”尖叫着,沿着铁轨奔驰而来,头顶上一溜烟雾喷向天空,响声震耳欲聋,大地不住地颤动,郑县站台上,留着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惊愕地张大了嘴巴。

上面这段文字是1904年火车开进郑县时的一段真实写照,当时的铁路线为何要从名不见经传的小郑县穿过呢?这要从它的地理位置开始说起。

【活动】

1.读河南省行政区划图,说出与郑州相邻的地级市。

2.读“1931—1937年郑州铁路线分布图”(图7-1),说出京(平)汉铁路、洛汴(陇海)铁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里,以及这两条铁路和现在的哪两条铁路线(部分)大致重合。

图7-1 1931—1937年郑州铁路线分布图

3.阅读下图,解释郑州城市规模的变化及原因。

图7-2 郑州城市规模变化发展示意图

阅读

郑县铁路发展史

史载,郑县火车站通车时,市民“纷涌而至,争睹燃汽之火车,皆惊叹,谓之庞然大物也”。随后,以火车站为中心,周边相继兴建了大同路、德化街、苑陵街等街道,火车站周边区域成了当时郑县最繁华的地方。《郑县志》记载:“郑州为古东里,自铁路开通后,粉华靡丽,不亚金陵六朝。”

1913年1月,连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陇海铁路开通,与京汉铁路交会于郑州,造就了郑州中国铁路枢纽的地位。因京汉、陇海两条铁路客货运输的快速发展,作为中枢站的郑州,逐渐成为商贾云集的中原商都。当时,很多实业家到郑州投资。据载,1919年,祖籍上海的“海归”穆藕初来到郑州,看到这里“地当中枢……且其地介于京汉、陇海两路线之间,东西南北四路畅运,交通便利,销场甚广”[1],于是筹资创办了豫丰纱厂,由此拉开了郑州纺织业发展的序幕。

任务2

描述郑州的纬度位置、气候、地形和周围的河流,分析郑州适宜种植棉花的自然条件。

【资源】

郑州市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郑州市建设路与文化宫路交叉口西北角)。

【情境】

郑州从民国起便是重要的棉花集散地,原料供应充足,再加上充足的劳动力和中原地区广袤的销售市场,郑州被确定为中国六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1953—1958年,国家以一年一个厂的惊人速度,一口气在郑州建成了五家大型棉纺织厂,纺织工业区面积比当时的郑州旧城区面积还大。

敞亮的厂房、巨大的机器以及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当时的郑州很有吸引力。当年,听说郑州棉纺厂招工,许多人都争相报名。只要能进厂,哪怕当清洁工都愿意。当时的郑州号称拥有十万“纺织大军”。厂子好,吃得好,工资也高,纺织厂的姑娘们被郑州市民亲切地称为“纱妞”。

【活动】

郑州的自然条件是否适宜棉花生长?请结合棉花的生长习性进行分析。

阅读

棉花的生长习性

棉花喜温,喜光,耐旱,对水分也有一定需求,所以气候干燥但灌溉水源充足的地区最适宜种植棉花。

棉花根深棵壮,适宜在地形平坦、土壤疏松深厚的地区种植。

任务3

结合郑州的相对位置,归纳郑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

【资源】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机场立交与迎宾大道交叉口以东)。

【情境】

郑州,位于中国大陆中心;卢森堡,地处欧洲中心,二者的区位优势有异曲同工之处。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卢森堡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空中丝绸之路”的出现让“一带一路”倡议覆盖的维度更广,不仅连接大陆、沟通海洋,还在浩瀚的天空中架起合作的桥梁。郑州不但在河南、在中国,甚至将在世界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郑州从此走向世界。

【活动】

根据以下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综合分析郑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

材料1:郑州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普通铁路与高铁形成双十字,以此为原点,1小时覆盖全省省辖市,2小时连通周边省会城市及京津冀,4至6小时通达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全国主要经济区。这种优势让人吃惊,更令人羡慕。作为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地处中州腹地,“雄峙中枢,控御险要”。郑州最大的优势在于区位,她是交通要道,也是天然的产品汇集和扩散中心。

材料2:郑州已形成由2座航站楼、2条跑道、162条航线,6个火车站、2条铁路干线、6条高铁线,21条轨道交通、11条高速公路,72条BRT(快速公交系统)组成的超级“综合交通枢纽”。

材料3: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五个中心城市的基础上,2016—2018年,国家又先后批准建设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四个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郑州为中心,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

材料4:人口及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构成要素。近几年,郑州借助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契机,吸引了大量人才流入。“智汇郑州”政策的推出,更是吸引了大量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截至2018年12月底,郑州常住人口突破千万,正式跨入超大城市行列。

材料5:2020年上半年,郑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约5460亿元,位居全省第一位。相比上年同期增长352.73亿元,增长速度为6.91%。

2020年上半年河南省18地市地区生产总值排行

——来源:经济跟踪者

学习评价

开封,简称“汴”,古称汴州、汴梁、汴京,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之一。开封地处华中地区、河南东部、中原腹地、黄河之滨,西与郑州毗邻,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

请自行查找材料,描述开封的地理位置,并分析其特征。

本节教学实施评价要点

任务1

【活动】

1.东部:开封;西部:洛阳;南部:平顶山、许昌;北部:新乡、焦作。

2.北京、武汉;洛阳、开封;京广铁路、陇海—兰新铁路。

3.交通的发展会带动城市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任务2

【活动】

纬度位置——地处暖温带地区,光照充足;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周围河流——靠近黄河,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活动】

中州腹地,区位优势;

综合枢纽,交通便利;

国家扶持,政策支持;

劳动力充足,人才众多;

省会城市,经济发达。

任务3

学习评价要点

略。

【注释】

[1]《藕初五十自述》,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66~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