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参夜考以正朝夕——正方案

12 昼参夜考以正朝夕——正方案

推介语

我国在天文学研究和制造天文仪器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正方案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设计制造的一种木制定向仪器,后人为了便于保存而改制成铜质仪器,其主要用途是测影定向,也可以当量角器使用,用以观测天体的地平高度。然而,由于漫长的历史变迁,元代正方案下落不明。如今,正方案的复制品有两个,分别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紫微殿前的四合院和河南登封观星台。

那么正方案是如何使用的呢?让我们到现场一起来领略古人的智慧吧!

图12-1 观星台前的正方案

学习目标

● 观察正方案,说出正方案精确测定方向的方法和依据。

● 对比正方案和指南针,说出两者测定方向的异同。

● 根据现有资料,测量与计算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以及地方时。

● 通过对正方案的观察和理解,说出正方案测量纬度以及观星的实用性。

课程小贴士

实践地点

登封观星台

推荐实践季节

室外观测活动为主,天气晴朗的春秋分、夏至日、冬至日最佳

课程建议时长

1天

实践装备

自制可伸缩的简易版臬表(长度20~30厘米)或可伸缩的指挥棒、强光手电、硬纸板(空白正方形)、铅锤及铅垂线、徒步鞋、运动长裤、遮阳帽、太阳镜、写字板、记录本、手机及指导老师要求的其他必带装备。

安全事项

以小组为单位统一行动,禁止过度使用文物,一切行动听从教师和景区工作人员指挥;不私自做决定,有问题报告带队老师。

区域资源—课程标准双向对照表

教学设计流程

教学实施

任务1

观察正方案的结构,说明正方案上文字的意义。

【地点】

河南登封告成镇观星台北侧。

【活动】

通过实地观察正方案,结合阅读材料等相关资料,讨论并分析:

1.正方案内圈标注的是天干地支,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2.天干地支外围的大写数字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图12-2 二十四方位图

阅读

正方案

正方案是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制造的一种木制定向仪器。正方案的具体形制在《元史·天文志》中有详细记载:

“正方案,方四尺,厚一寸。四周去边五分为水渠。先定中心,画为十字,外抵水渠。去心一寸,画为圆规,自外寸规之,凡十九规。外规内三分,画为重规,偏布周天度。中为圆,径二寸,高亦如之。中心洞底植臬[1],高一尺五寸,南至则减五寸,北至则倍之。”

根据这段描述,所谓正方案,是一块边长四尺、厚一寸的正方形平板。在板面上离边五分之处开有水渠,用以校正案的水平。首先确定案的中心,过中心画一十字线,线延伸至水渠处。以中心为圆心,由内向外依次画圆,相邻圆之间的距离为一寸,共十九个圆。在最外圆向内三分处另画一圆,在这两个圆之间刻画周天度数。最里边的圆直径二寸,在这个圆上做成高亦二寸的圆柱体,中心开一个贯通上下的洞,洞里插一根竿子。竿子的高度可以调节,一般高出案面一尺五寸;冬至前后减去五寸,使之高一尺;夏至前后则增加一倍,使之高三尺。之所以如此,是为了保证至少在每天中午时竿影一定要落入案内。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数理推算证实这一点。

据《元史·历志》记载:“地中八尺表景,冬至长一丈三尺有奇,夏至尺有五寸。”地中,传统上指阳城,郭守敬登封观星台即位于此地。依据这里所给出的尺高与影长的比例,可以推算出当正方案中臬高一尺时,相应的影长略大于一尺六寸,这是冬至那天中午时的情形。夏至时臬高度为三尺,用类似方法推算,其影长为五寸六分。其他日子中午影长当介于这二者之间,均落于案内。这是在登封的情形。

另外,《元史·历志》还给出了在当时北京用四十尺高表测得的冬至和夏至影长:“今京师长表,冬至之景七丈九尺八寸有奇……夏至之景一丈一尺七寸有奇。”依此比例推算,冬至时正方案中一尺臬表影长约为二尺,恰落入案内;夏至时三尺臬表影长约为九寸,影端落在从里数起的第九规上。可见,郭守敬关于正方案中臬表高度的规定主要是从元大都(今北京)天文台的实际出发的,对于大都以南的广大地区也适用。

任务2

说明正方案的使用方法。

【活动】

1.仔细观察正方案,使用携带的辅助工具推理正方案的使用方法。

2.阅读材料,对比古代测量方向的多种方法,找出最精确的一种。

阅读

正方案和传统立竿测影法测定方向的原理

传统的测定水平四向的方法是立竿测影。这一方法因为载入周礼《考工记》而更显出它的重要。《考工记·匠人》篇说:

“匠人建国,水地以县[2],置槷[3]以县,视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图12-3 《考工记》“以正朝夕”图

从内容来看,《考工记》记载的这一方法是用来“正朝夕”,即确定东西方向的。其具体方法是:首先,“水地以县”,通过取水准的办法使待测点附近的地处于水平状态。

然后,“置槷以县”,树立一木质的臬表,通过取悬线的方法使该表垂直于地面。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可以用于观测了。

“为规”,指用圆规作圆,圆心在臬表处。然后,把日出和日没时表影与圆周相交的两点记下来,这两点连线所表示的方向就是东西方向(如图12-3所示)。还要白天参考日中时的表影方向(表影最短时),夜晚参考北极星的方向,如此得到较为正确的东西方向。

利用正方案测定方向,比传统的测影定向法有更多优点。

其一,用干支、四维标示二十四个地平方位更精确。

其二,《考工记》中记述的方法观测的是日出、日没时的表影,那时的表影一般都比较模糊,这样它们和圆周的交点就不易确定。而正方案测定的是太阳升高以后表影端点的位置,这时光线已强,表影较为清晰。

其三,正方案的使用方法中强调使用多组观测数据,提高最终结果的准确度,降低误差。

图12-4 正方案测影定向图

任务3

用正方案测算当地经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活动】

1.通过完成前两个任务实现对正方案使用方法的充分理解,运用所学的地球运动相关知识,使用正方案测算当地的经度。

2.测算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所需物品:记号笔(水溶性),可上网的手机,能够显示经纬度的应用软件,米尺(精确到毫米),写字板,三角函数表(正切值),臬表(可调整高度)。

注意:要用正方案测算出当地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等,须在晴天的正午12点前做好准备。

任务4

说明正方案的其他用途。

【情境】

《考工记》有云:“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前面,我们的任务都是“昼参诸日中之景”。那么,正方案是否有“夜考之极星”的功能呢?如果有,该如何操作呢?

【活动】

1.结合图12-5,说明正方案测量当地纬度的方法。

图12-5 正方案测星图

2.正方案除了测方向、观日影、测纬度之外,还有什么功能?

学习评价

1.把本次所学知识和经过,以游记的方式写出来。取优秀者发表在校报上。

要求:讲述古代天文科技的力量;分析正方案的实用性(有手绘图为佳);注重科学和生活的联系;分析该地的旅游价值,并尝试给当地政府提一些建议。字数1000~2000字。

2.用硬纸板、圆规、量角器、彩色笔、针线等工具自制简易正方案。

要求:可以测定方向,可以测天体地平高度,还可以测建筑物或墙体角度。

本节教学实施评价要点

任务1

【活动】

1.正方案内圈共计24个字,代表24个方向,分别是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中的八个(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和后天八卦中的四维(乾、艮、巽、坤)。

古人用四维、八干、十二地支来表示二十四个方位,是为了更精确地表示地平方位。十二地支表示为:子(代表)北(方),卯(代表)东(方),午南,酉西,丑正北偏东,寅正东偏北,辰正东偏南,巳正南偏东,未正南偏西,申正西偏南,戌正西偏北,亥正北偏西。四维表示为:艮东北,巽东南,坤西南,乾西北。八干表示为:东方甲乙,南方丙丁,西方庚辛,北方壬癸。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正方案上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位均用三个字符表示。这种标示方位的方法,在古代社会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在现存的古罗盘上,仍可以看到这种分度方式。

2.大写的数字是与子午线所成角度的度数,从右向左读,例如“子”和“午”字的外圈两侧汉字数字都是10°,再向外扩分别是20°、30°……分别到“卯”“酉”处均为90°。

任务2

【活动】

1.需要自带小型臬表,放置于正方案圆心处,模拟正方案臬表的日影运行。

2.古人在判定方向时,除了天文学方法,还采用指南针、司南等,但这些方法都要以天文学方法——即立表测影作为最终判据。因为地球磁场磁偏角的存在,用指南针等测出来的方向并不是真正的方向,而是地球磁极的方向。所以,通过日影测定方向是相对误差最小的。同样,用日影来测定方向,取得的日影数值越多,测量结果就越精确。

任务3

【活动】

1.使用正方案测算当地的经度

(1) 用手机或手表设定北京时间(最好精确到秒);

(2) 正方案找水平;

(3) 观测太阳光照射出臬表的影长最短时,即为当地地方时12点,记录下此时的北京时间;

(4) 计算时差,得出经度差,从而得出当地经度。

2.计算正午太阳高度

方法一:

(1) 用卷尺量出臬表长度a;

(2) 量出正午最短影长c;

(3) 在纸上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和c,斜边为b;

(4) 用量角器量出b和c之间的角度,这就是当时的正午太阳高度;

(5) 如果a、c过长,无法在纸上完整呈现出来,那么两条线按同比例缩小,也可以算出正午太阳高度。

方法二:用正切函数直接求出

测出臬表的长度除以影长,在正切函数表上查询得出的数值,即可得出正午太阳高度。

任务4

【活动】

1.正方案无论平置或侧立都可以作量角器使用,侧立时在其角上圆洞内系好绳子挂立,既可测北极星高度,又可测某天体的地平高度。

因为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北半球晴朗的夜晚,可以观察到北极星。如图12-5,正方案侧立时,在中心处挂铅锤以确立水平(即确保与地面垂直),然后目测北极星高度,在正方案上做好标记,算出与水平线所成角度,就是当地纬度。

2.因为正方案是正方形,在中心点挂铅锤,通过铅垂线与墙体之间的角度可以测量建筑物的倾角,即可判断建筑物是否垂直于地表。

学习评价要点

略。

参考资料

[1]《十三经注疏 清嘉庆刊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

[2]《元史·天文志》,中华书局1976年版。

[3]《元史·历志》,中华书局1976年版。

[4] 伊世同.正方案考[J].文物,1982(1):76-77,82.

[5] 王建华.正方案[J].天文爱好者,2000(4):24-26.

【注释】

[1]臬(niè),古代测日影的标杆。

[2]县,同“悬”,下同。

[3]槷(niè),古代测日影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