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妹巧献破城戟

十四、虞妹巧献破城戟

项羽与虞姬自从在会稽成婚以后,夫妻两人恩爱有加,情意绵绵。虞子期也受到项羽的器重。此次,攻取棠邑之后,项羽带回来一批曾为秦军打造兵器的工匠,特命虞子期率领这一班工匠,重操祖业,冶炼铜铁,打造兵器。

这一日,虞子期来见,称他与吕马童等率领一班工匠,刚刚用从棠邑带回的一批铜铁坯料,打造了诸多的新式兵器,请项羽前去审验,随后可发至士卒手中。项羽遂与虞子期等一同来到打造兵器的营盘。

一见之下,果然名不虚传。虞子期与吕马童领着一帮工匠,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竟然制造了许多的兵器,足有上千件之多。一旦运至军中,当是如虎添翼。项羽拿在手中观看,甚是高兴。项羽与子期、虞姬同在“铁匠铺”里观瞻,兵器品种多样,造型奇特。便随手拿过几种兵器,以作小试,待试过几件兵器后,项羽向子期、虞姬二人道:“这些兵器别人用尚可,如是我用就太轻了,而且式样也老套。”

虞姬见项羽似有不满,即对子期使了个眼色,子期遂到另一内屋,取出一件丈二长的兵器,递给项羽道:“你且试试这件!”

项羽从子期手中接过兵器,重百余斤,不仅漆黑锃亮,宛如钨金,而且式样新颖,菱形矛头一侧,尚带月牙形弯钩,更是锐利非常,简直为平生之所未见。当下,项羽接过兵器来到院中,旋风般的舞了起来。

虞姬立于一旁,见项羽手持兵器,在院场中拉开架势,如风疾草舞般腾挪跳跃,进退有序,刺搠砍劈,皆挥洒自如,简直舞得泼水不进,电闪雷霆。见丈夫武艺精猛如此,虞姬心中自是喜不自胜,兴奋不已。项羽按着长枪套数,舞了一路,便收了架势,遂向子期道:“此兵器甚合我用,比我原先使用的方天画戟更胜一筹,只是未知其名。”子期道:“此兵器乃将戟、戈、矛、斧、叉的功能集于一身,是新近打炼而成。我虞家为江南练剑世家,对十八般兵器无所不晓,于是取各种兵器之长,融于一刃。然,若问其名,我也未知。”

项羽细问其故,虞子期这才又道:“前人兵器谱上未有此兵器,此乃依虞姬妹的主意打制而成。”

项羽又问:“虞姬怎会晓得我的心思?”子期道:“虞姬妹向来知兄台身材高大,天生神力,一般使用的兵器方天画戟,甚不合其用,故私下里暗自揣摩,不知用了多少时光,方才绘好图样,称作‘天龙破城戟’(后人也称‘霸王戟’)。交予我时,特别嘱咐,需按图样做。我与徒弟等人反复试验,方成此佳器。”

项羽不由大喜说:“这是夫人为我置办的最好的礼物!我就此收下了!”接着,项羽又嘱咐虞子期,继续招募工匠,冶炼铜铁,多多打造兵器,并制作铠甲、马鞍等装备。

项羽自从有了趁手的天龙破城戟,每日披挂整齐,以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的劲头,在“九连山”下那块百亩方圆的“甸”上,开始整肃部队,操练兵法。每日都于点将台上摇旗呐喊,操练随自己先期过江的两千兵士。那整齐的口令声、喊杀声,似惊雷滚动,在山洼间久久回荡,引得周围十里八乡的青壮年,甚至大姑娘、小媳妇,都来围观。不久,更有许多青年前来投军,使项羽的义军扩充至四五千人。

随虞子期一起来的吕马童,在“九连山”山麓建起数座“饮马池”“箭靶场”。这“九连山”山麓,竟有一大片羊草,羊草又名碱草,是多年生草本,牛、马、羊都喜欢吃。吕马童知道“千里马”最爱吃这种香喷喷的羊草。吃了此草的烈马,无论你骑在马上如何射箭、挥刀、抡锤、挑枪,马儿都可以奔跑自如。

当年,会稽太守殷通,响应陈胜,发兵反秦之时,欲拜桓楚为将。但桓楚当时却藏身于“泽中”,即太湖附近吴郡一带。项梁便以此为由,打发了殷通。但心中一直记着桓楚这个有能耐的角儿。后来,身居“泽中”的桓楚,听说项梁在会稽举事,也想重出江湖,举义反秦,首先便渡江欲投奔陈胜,不承想,陈胜已被秦军所败,只好暂避在江北棠邑地界的老山。项羽过江后经多方打探,才得知桓楚的确切下落,于是记起临行时项梁的嘱托:桓楚一部已渡江集聚在棠邑一带,务必尽快招拢他,以壮我义军军威。

一日,项羽自忖:素闻桓楚部兵马强壮,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既然已打探到其下落,何不前往一观?于是决定,立即联络暂时落脚在老山一带的桓楚部一起反秦。虞姬再次自告奋勇地说:“妾身愿随君同往,助夫君一臂之力。”

桓楚将中军营帐设在老山西华峰下的狮子岭上。此岭位于大刺山与西华山之间,高三百六十米,山上有五个峰,以西华峰、莲花峰最为奇特,据传,地藏菩萨在西华山坐了一夜,后山石头从地下訇然而起,形态很像狮子形,故此得名。侧面有一个龙洞,位于海拔四百多米的龙洞山上,以其山势险峻、洞大深奇以及美妙的传说吸引了桓楚。

桓楚自诩有龙附体,一到此地,便于洞中修炼起来。

那日,项羽携虞姬来到洞前。只见洞口上方奇石峭立,形似雕工流畅、造型精美的龙首,此时正值冬春交替,端的是,云雾低空缭绕,穿洞而过,若隐若现,谓之龙洞仙境,亦是恰如其分。

洞内有一大厅,能容千人,两厢石壁数丈,巍伟峻峭,洞高十丈余,常年滴水,厅侧有岔洞,洞中有洞,深不可测。

桓楚端坐于洞中的龙椅之上。双方一见面,桓楚便指着项羽的鼻子,趾高气扬地说:“尔等初出茅庐的少儿,竟敢来说服我与汝等合兵一处,倒要我等听命乎?”

项羽毫无惧色地放言:“将军何出此言,你等浪迹天涯多时,难道不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之说?武艺高下,一比而知。从来胜王败寇,败者俯首称臣。”

桓楚提议,先决刃,后展力。随即唤出一个部将,就在洞内大厅摆开阵势。就在此部将,立足未稳之时,虞姬已经剑出宝鞘,锋指喉心。

两刃相接,亦如丹凤朝阳、游龙戏凤,白鹤亮翅、金鸡独立。一番缠斗,便不下五十回合。猛然间,只听得,“咔嚓”一声,吓得围观众人一声惊呼,以为双方必有一人身首异处,血溅当场。没想到,却是虞姬手执“轩辕剑”,将桓楚部将手执的大刀一劈为二。

项羽大吼一声:“夫人,好剑法!决刃赢也!”

桓楚依旧不服,说:“好男不和女斗!如此还需决力。项将军若有敌万人之力,我们就服你,洞中有一大鼎,近千斤重,你能举得起吗?”项羽先让桓楚手下四名健壮的大汉一起举鼎,然而大鼎却像生了根似的丝毫未动。

项羽在“九连山”上,领着兵士握举“石器”,操练臂力,其力气比在会稽时更胜一筹,四五百斤不过探囊取物耳。于是,他撩起自己的衣襟,大步走到鼎前,稳稳握住鼎足,运起力气,大喝一声“起”,大鼎被高高举起,而且三起三落。看得桓楚目瞪口呆,满口答应:愿与项羽合兵一处,服从将军调令,立刻拔寨移兵,随将军一同北伐击秦。

话说这义军队伍转眼间扩充至五六千人,这么多人在“九连山”山麓和山下“甸”中安营扎寨,吃饭便成了大问题。

虞姬一力担起后勤补给之职,她和粮官统筹安排调度随军粮草,调遣部分士兵在操练间隙,烧饭烹菜,同时又集结了临时募集来的一帮老妇、仆役,为将士们做好后勤保障。

为了义军能吃饱喝足,有劲打胜仗,虞姬伤透了脑筋。为了寻找理想的水源,她东奔西跑,只找到两口百姓用的水井。这水井虽然一年四季皆不干涸,但出水量太少,每隔一会儿才凑满一瓢,当地人俗称“瓢儿井”。一家一户,靠它饮用,勉强得够。对于众多义军而言,便是“杯水车薪”,连吕马童设置的“饮马池”中也难觅甘霖。虞姬被刘庄主领到庄后那口被百棵桃树围绕的小水塘前,被那平如镜面的塘水深深吸引住了。她一下子回忆起了自己家乡的“虞溪沟”和那个美丽的传说:远古之时,年逢大旱,人们干渴难耐,牛郎无法耕种,织女织不成布,饿死很多人。为救天下苍生,观世音菩萨将手中银瓶和柳枝交给七仙女。七仙女下凡,用柳枝沾上银瓶中仙水,往干涸的土地上一洒,便引来数条溪水。

虞姬多么想自己也能有这样一根柳枝和一瓶仙水啊!

眼前,这刘家塘的水,虽比“瓢儿井”要多,但那么多人马一用,恐怕也会枯竭。虞姬真希望自己能像七仙女那样,拿根柳枝,沾上仙水,在地上轻点几下,便让地上冒出许多股清泉,形成一片大如小湖的塘口,以满足今后上万大军饮水的需要……她苦苦思索着,突然灵机一动:挖塘取水!

那日,虞姬随项羽到吴家洼中探望伤病的军士。虞姬看到项羽亲自为伤员敷贴草药,双目满含热泪,嘘寒问暖的样子,便及时向项羽提出了面临的水和草药的问题说:“几仗下来,伤员不少,专治跌打损伤的草药紧缺,怎么办为好?”

项羽想起九年前在牢狱中所见说:“可以大量准备盐水,用于冲洗伤口,虽然疼痛,却很有效。”

虞姬顺势利导地说:“若从根本上解决大量用水的问题,就要将那刘庄的小塘口,挖成一个百亩的大塘,这样才能既解决人吃马喂之渴,又能解决百姓用水。”

项羽很是赞成虞姬的建议,并同意义军和乡民联手,短期内就将那处小鱼塘开掘成一片如湖的大塘,以满足军队和当地百姓的需求;因开掘此大塘,需要大量劳力和钱粮,聪明的虞姬立刻便想到了刘庄主。

虞姬带着妹妹虞梅再次向刘庄主请教。刘庄主二话不说,立刻召集当地一些比较富裕的乡绅们来帮忙。几位乡绅倒也爽快,说:“将军夫人的盛情,我们自当尽力。只是听闻,夫人的剑舞,美轮美奂,老生们若能有幸一见,当是死而无憾!”

虞姬听得此言,爽快地说:“小女不才,唯祖传剑法(后人亦称‘虞姬剑’)日日操练,须臾不敢怠慢。众位乡邻欲解囊相助,小女深表感谢。权当我今日之功课,再行操练一番,恳请老伯不吝赐教!”

虞姬说完,当即便在刘庄主的大院中,摆开了架势:刀光剑影中的“金鸡独立”;游龙戏凤中的“抬头望月”,只看得众乡绅目不暇接。要说这剑舞,一般情况下都是男子的才艺,女子的力量小,舞剑容易绵软无力,失去其精髓和豪气,然而虞姬却把手中的长剑,舞得虎虎生风,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一起一落皆有章法,看得众乡绅眼花缭乱,不由自主地叫好喝彩,不经意间把手都拍红了……

自然,众位乡绅也不食言,纷纷倾囊相助。此后义军和乡民携手一起努力,十天之内,便将那个原来只有二三亩地大的小塘,开掘成了百亩方圆、如湖般大的塘口。

这塘掘好之后,百姓叫它“刘家塘”。此塘不仅解决了当时义军人吃马喂的急需,而且,润泽了当地世世代代的百姓,一直沿用至今。

虞姬带领大姑娘、小媳妇,去“刘家塘”中取水用来淘米做饭、浆洗衣装,果然比原来的小塘口,要方便许多。由此她们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缝补鞋袜和军服、被褥。总之是把休整操练的二三万子弟兵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不仅融洽了军民关系,而且吸引了周围十里八乡的青壮年纷纷前来投军。

虞姬还将一些从江南和棠邑带来的铜器陶皿和粮食,送到那些穷苦农民的手中。特别是盐巴,由于秦始皇通过控制盐来控制人力,百姓每天干着重活,还落到连盐都吃不上的地步,真是非常凄惨。而且,马也是离不了盐的。项羽和虞姬将带来的盐巴,统统接济了当地的一些穷苦的人家。

不久之后,便有许多青壮年农民踊跃前来投军。见到虞姬如见下凡的仙女,便口口相传,越传越神,使虞姬的美名在十里八村流传开来。

说来也奇,那年开春之后,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霸王山”朝阳的山脊上,忽然长出来一大片虞美人花。不明就里的百姓,以为是罂粟花,然而细细分辨,却大不相同,虞美人花径相对较小,一般来说,花朵的直径大概是五厘米到六厘米,花瓣极为单薄,大部分是四片花瓣,并且颜色各有不同,姹紫、嫣红、粉白,柔嫩娇弱,令人怜惜。而罂粟花朵则不同,花朵很大,有重瓣的花朵,花朵直径可达十厘米,花瓣质地较厚实,颜色以红色为主,虽有光泽,却有毒性。

虞美人和罂粟比较起来,活脱脱一个纤弱的美人!有人称之为“花仙子”,是虞姬托生出的虞美人。笃信的人们,奔走相告,一时家喻户晓。更有虔诚的妇人,将山野中的虞美人,移植于自家庭院,悉心呵护,再培育繁衍,世代流传。

十里八乡的老百姓捧着自家酿的酒,恭恭敬敬送到九龙洼项羽大营,以表谢意。所送的酒,或用野果炮制,或用黄米酿造。有数日前刚酿造成功的,更有存放十数年珍藏的陈酿。一家一样,各不相同。

大营里坛坛罐罐高高低低一字排开,老百姓们都争要项羽将军先品自家之酒。项羽盛情难却,不好抉择,遂命人抬上一半人高的陶缸,将每家的酒分别倒出些,足有满满一缸。项羽对众乡亲双手抱拳:“项羽感谢各位父老乡亲。”遂高举陶缸,给帐中诸位将领一人倒上一碗,随着项羽的号令,一饮而尽,乡亲们无不赞叹义军的豪爽和义气。

乡亲们纷纷将自家的儿孙,送来加入义军,并以加入义军为豪,使得义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