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破秦军“虎狼师”
话说这章邯,刚灭了楚军余樊君、朱鸡石二将所率之部,唯一放走了朱鸡石一人逃逸,自是有意而为之。章邯让其报信于项梁,正是希望项梁亲率大军而来,他便可以逸待劳,围而歼之。所以,章邯自取胜后,领军并不疾行,而是走走停停,休闲放松得很。这一日,早餐过后不多时,忽见远处风尘滚滚,一面“英”字战旗当先,迎风飘扬,颇为亮眼。章邯一面令部队摆开阵势,一面手搭凉棚眺望,急问左右:“何人识得,来者为哪路人马?”
有一名专领斥候(侦察兵)的校尉答道:“此乃叛贼项梁帐下猛将英布领军而来!”
英布率军疾驰而来,不一会儿工夫,已经挡在了章邯大军的面前。章邯再看,为首的那员虎将英布,手持一柄开山大斧,面目狰狞,显出十二分的威严,令所见之人无不为之胆寒。于是暗想,如果轻易安排副将与其单挑,怕是凶多吉少,不如换个“以众击寡”的战术。于是,立刻挥动令旗,命令前军士卒整体出击,向前迎战。英布一看,毫不惧怕,抖抖缰绳,两腿一夹,便一马当先,冲入秦阵,挥动大斧左劈右砍,瞬间杀出一条血路,引导五千铁骑鱼贯而入,由是楚、秦两军便杀作一团。
就在两军血肉相搏,刀枪相交,难分难解之际,东面忽然又杀来一支大军。英布一看,乃是项羽前来支援,不觉精神倍增;章邯正率秦军围住英布所引铁骑,与之厮杀得昏天黑地,不承想,又见一彪人马似天神般如风杀到,从外围将秦军反包围,使其两面受敌,首尾难顾。急问左右,来者又是何将。一小校答曰:“威武将军项羽是也!”此名,章邯是如雷贯耳,情知更不能敌,遂令鸣金收兵,败退而走。项羽、英布二将见章邯领秦军败退而去,急令军士趁胜而追。这一仗,秦军虽众,却抵挡不住楚军内外夹击,被击溃,死伤无数,乘势追击的楚军差点冲进秦军大营。
章邯率领残兵败将退回大营,赶紧命令紧闭营门,而后令弓弩手拼命放箭,这才止住了楚军的冲击。然而,尚未来得及喘口气,章邯便接到了三川郡郡守李由送来的急报:魏相国周市领军数万奔袭三川,请求支援。章邯知三川情况紧急,遂命令连夜拔寨启程,率领秦军赶往雍丘援救李由。
翌日,英布再至秦军营寨挑战,却见秦营已空无一人,便知章邯因败怯阵,领军往西遁去。于是回营向项梁禀报,两人商议后,英布整顿兵马,离开栗县。项梁则率领楚军全部人马退回彭城,卸甲休整。
众将见秦军被项羽、英布击退,章邯所率刑徒“虎狼之师”“所向无敌”的神话业已告破,无不欢欣鼓舞。但召平冷静地对项梁说:“章邯虽然领军退却,但其依旧拥有大军几十万,势大于我。我军孤军深入,西征怕是独木难支,一时恐难成事。不如趁秦军兵败之际,广发矫诏,聚合天下豪杰,共举大义,共商大计,共谋伐秦,方可成就大事。”项梁颔首允诺,当下便派遣各路使者,前往旧楚属下各郡县分发诏令,约定数日后于薛县会合。使者去后,项梁便留项羽暂守彭城,自己则率领一众文武良臣先往薛县准备和等候。
此时,丰沛人刘邦正率军驻扎在沛地,因距离彭城最近,所以最先得到项梁的矫诏。刘邦排行老三,又名刘季。去年与数十人逃往芒砀山中,当起了“山大王”,感到颇为憋屈,恰闻陈胜举义反秦的消息,不由茅塞顿开,随即也从山下唤来一帮旧日的结拜兄弟,招兵买马,竖起举义大旗,以响应陈胜。接着,便一举攻取了丰邑、沛县等地。此后,刘邦领兵欲往芒砀附近的几座县城征剿,便将丰邑暂时交于同乡雍齿把守。不承想,雍齿却趁刘邦领军外出征剿之机,为了自己升官发财,将丰邑献给了魏相周市,刘季安置在丰邑的家小,也因此而失散。后来,雍齿胁迫沛城部分军士和百姓随自己归降了魏,由此,使刘邦留守于沛城而不愿跟随雍齿的兵马几乎遣散殆尽。刘邦闻讯后急忙赶回,发现除被雍齿带走的,身边只剩下数百人,同雍齿抗争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就近往投秦嘉,以图东山再起。
行至途中,刘季与张良相遇。张良自陈胜、吴广起义后,便倾尽所有资财,在下邳征集了死士一百多。当时,听说秦嘉领军占了留县,并在县中立景驹为楚王。张良不明所以,只是顺道前往,不承想,却于途中与刘邦不期而遇。
两人相遇后,刘邦便将项梁遣使传来的矫诏文书给张良看。两人都觉得自己兵少势弱,项梁势大,且手下兵多将众,所以,一番计议之后,便决定投奔项梁。于是,刘邦与张良便带领着手下数百兵卒,一直往薛县投奔而来。
项梁领着大军刚刚来到薛县,便听说泗上亭长沛公刘季接到传书,已经先期到达,住在城外客栈中,于是,立即亲自出城相迎。项梁见沛公年约五旬,眉宇间印堂红亮,透出逼人的英气,于是敬重有加。礼毕,即亲执其手,同乘一车入城。
刘邦是陶唐氏后裔刘累的后裔,其曾祖丰公刘清,于秦灭魏前,由魏地迁入沛县丰乡西北十余里的金刘寨。刘邦祖父刘仁,因多有行侠仗义之举,被乡里尊称为“仁公”。刘邦之父名曰执嘉,为人宽厚,乐于助人,故乡里人又尊称其为刘宽,年长后,又称其为刘太公。刘宽之父去世没多久,刘家就由金刘寨迁往中阳里,刘邦即出生于此。
刘邦出生之时,上面已有两个哥哥,分别叫刘伯、刘仲,刘邦排行第三,又是老小,取名刘邦,字季。刘邦出生颇有传奇色彩,丰邑乡人传说,有一次,其父刘宽到丰北大泽岸畔家田中耕作,其母刘媪前往田中为丈夫送饭。刘媪姓王,名叫含始,美丽可人,又忠厚善良,性情贤淑,故颇得乡里人好评。王含始为丈夫送饭后回家途中,于一座桥上休息时,举目四望,遥见大泽一望无际,水天相连,烟波浩渺,泡河从丰城西北蜿蜒东去,待流至丰城东北后又转向东南,宛似一条巨龙。
正当王含始在桥上欣赏美景时,忽然狂风大作,直刮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接着,雷电交加,乌云滚滚。她见雷雨将要铺天盖地而来,只得到桥下暂避。恍惚间,猛见一道闪电从天而降,直击桥旁的大柳树,将之一劈为二。王含始被惊得晕了过去。是时,刘宽见天气陡变,也就扛着家什急忙往回家赶,待走到离桥还有半里路时,只见桥上浓雾沉沉,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直泄下来,两道闪电犹如金龙在桥上一滚而过。过了一会儿,云开雾散,刘宽走到桥上,忽见桥下有一妇人躺在那儿,那妇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妻子,便慌忙下桥将她扶起,稍后即与妻子一道赶回家中。路上,王含始向丈夫讲述了自己刚才的遭遇,回家之后,王含始便怀了孕。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翌年初夏,王含始便顺产一子。刘宽见新生儿子面目清秀,眉骨挺耸,天庭饱满,长颈隆鼻,左股上还长了一串黝黑发光的胎记,心下甚以为奇,回想妻子早些时候在桥上对自己所讲之言,心想,此儿身上的胎记,莫非是那“金龙”所留,难道将来能成就一番事业?思量及此,当下就为儿子取名为邦,乃是取“邦国有成”之意。又因刘邦出生前,前面已有两个哥哥,故刘邦也叫刘季。
项梁曾听坊间传说,刘邦相貌奇特,异于常人,额头宽阔,额角隐隐约约呈龙形;睡觉时,身上常有一条金龙罩护全身,行走时,龙形虎步,虎虎生风。如今同乘一车,自是左右端详,上下打量。然而,并未见任何有别于常人的异样。来到城中项府门前,下得车来,便立刻引入前厅,赐座寒暄过后,即摆开宴席,请项羽、虞姬和众位将领,一起欢饮,好不热闹。
“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只有随护刘季左右的卢绾对刘季最为了解;刘季在三兄弟中排行最小,自然备受宠爱,一大家子人待他像宝贝疙瘩一般,家中好吃的、好穿的,都先供他享用,时间一长,便养成了刘季好吃懒做的坏毛病。刘季小时颇为聪慧,常常搞些“恶作剧”,引大人们发笑,对他的坏毛病,于是视而不见,甚至纵容,且毫无埋怨。那些与刘季年龄相仿的玩伴,如王陵、周勃、樊哙、夏侯婴、周苛、周昌等人,更是以他为中心,聚作一堆,调皮捣蛋,还亲热地“刘哥”长、“刘哥”短的,叫个不停。刘邦便以“王”自诩,常带小伙伴们上山捡柴,下河摸鱼抓虾,田野中撒欢,草垛上讲打仗的故事。等长大了一点后,刘季就带着伙伴们玩“娶亲过家家”“登基当皇帝”“对垒打大仗”“攻城占山头”等,幼稚顽皮却也像模像样。总之,凡做游戏,刘季必当王、当头、当首领。此时的刘季,不知道天高地厚,只知道作为大王,便可以号令众人,向左即向左;向右即向右,让你向前,你便绝不敢退后。就连前来观看的大人,也觉得刘邦指挥有方,伙伴们进退有序,玩得有模有样。久而久之,刘季就像块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孩子们,心甘情愿地听他指挥。
刘家有地数十亩,养牛数头,并置有车马等工具,也算是殷实之家。平日里,田中农活均由刘季长兄刘伯操持,二兄刘仲帮衬,其父则于闲暇时做些小买卖。刘季六岁时便被父兄送至邻村马维私塾读书,在同学中,他与同村的卢家少公子卢绾(wǎn)玩得最好。皆因为卢绾与刘季,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刘季仅比卢绾早生一刻,刘季、卢绾出生之时,中阳里人得信,都准备了两份酒肉,同往他们两家一起道贺。刘季与卢绾长大后,特别要好,一同读书,一同玩耍。但是两人的性格却不一样,刘邦性情刚毅,卢绾性情平和,所以卢绾凡事都顺从刘邦。一次,卢绾无辜遭到财主家孩子的欺侮,被打倒在地,刘季见后立刻冲上前去,不顾自身安危,扶起卢绾,将那比自己高出一头的地主儿子打翻在地,揍了一顿。因为此事,刘季给家中惹下了麻烦,财主买通县官,欲拘拿凶手刘季,刘家不得不向那个财主赔礼道歉,又花了许多钱财,甚至借债,才算结了此案。刘季也经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打击,为还债,无奈之下,只好从马维私塾退学回家种地养家。不过,经此一事后,卢绾对刘季却分外敬重,凡事更听命于刘季。刘季仅读书三年,便辍学回了家。
刘季辍学回家之后,伙伴们都来看望他。当然,他们也都是不识字的贫苦人家子弟:周勃的父亲,以养织蚕桑与为人婚丧嫁娶吹箫谋生,还会些武艺。周勃成年后继承其父业,除干得一手好农活外,也吹得一口好箫,村前庄后的红白喜事,都会请周勃前去帮忙打理;王陵自小失去父亲,其母亲为大户人家出身,知书达理,懂人情世故,故在左邻右舍中人缘颇佳,这帮孩子最喜欢听她讲述神话故事,她便循循善诱地用“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故事,勉励这帮小孩子,树雄心,立大志。
东周后期,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天下割据加剧,战乱频仍。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刘季长大成人,他学社会上的青壮年,习武强身,纠合起周勃、王陵、召欧、周苛、周昌、周止等兄弟,拜周勃的父亲为师,学习十八般武艺和兵法。刘季和伙伴们虚心求教,周勃父亲也悉心传授,眼见着孩子们的武艺日渐长进,周父甚感欣慰。其教孩子们习武之事,也被村里人传得沸沸扬扬,引得外村人也前来学习。特别是来自睢阳的灌婴,他与刘季年龄相仿,随父亲来丰沛一带贩卖丝绸。一日,偶见刘邦与伙伴们在学习武艺,便被那刀枪拳脚的“双龙戏珠”“游龙戏凤”“金鸡独立”“鹤立鸡群”等一招一式,深深吸引住了,立刻便与父亲商议,也想拜周师傅学习武艺。得到父亲和周师傅首肯后,灌婴便在村中住下,每日黎明即起,与刘季等伙伴一同习武,早出晚归,勤奋刻苦。
后来,刘季他们随周勃父亲习武之事,传到了沛县县令的耳朵里,县令疑心他们聚众习武,乃是要谋反。于是派官兵,把周勃父亲抓进了沛县的牢狱,严刑拷打,逼其招认谋反的企图。后来,沛县书吏萧何、狱掾曹参和任敖等人暗中关照,上下打通关节,帮其脱罪、出狱。周勃的父亲遍体鳞伤地被抬回了家,因咽不下这口冤气,没过几天便于愤恨交加中离世了。周勃父亲去世后,没了师傅,刘季这帮学习武艺的人只好各自回家了。不过,随着天下纷争加剧,他们又相聚在一起,共商大事,谈论武功,切磋技艺,不仅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还学会了射箭、骑马和其他功夫。
刘季成人之后,长得体格魁伟,相貌堂堂,却被乡里人称为空有其表。皆因他生性懒散,游手好闲,且不事农桑。为此,刘季被乡里人鄙视,就连自家的亲人对他也颇有微词。尤其是刘季的嫂子,虽已分家另过,但因刘仲去世早,一家人生活十分艰难,刘季还常到嫂子家去蹭饭,且吃完饭就溜,从不帮嫂子家干活。所以,连亲嫂子对刘邦都甚是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