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甲休整“九连山”
项羽率领义军攻取棠邑,解决了大军渡江以后的粮草问题,便放心大胆地在“九连山”的“九连洼”之间安营扎寨了。
话说,项羽刚取了棠邑的粮草、兵器,班师回营。驻守“金塘营”的龙且将军,又向项羽建议:“攻下瓜步(长江下游古渡口,史称‘渡口’,今称瓜埠)要害渡口,夺取秦军全部战船,策应项梁大军渡江。”
听闻龙且将军所言,项羽一拍大腿说:“此言正合我心意!瓜步为秦军重兵把守的大江渡口。秦军有战船百艘,除运送秦军之外,巡逻戍守也极为严密。夺取后,既可消除大军渡江时遭袭的隐患,又可获得战船以资渡江的便利。”
于是,项羽传令,请驻守“金塘营”的龙且将军率部从东面冲击;自己带队率部作为前锋,季布将军带队殿后,从西面直冲秦军大营;另有水军从江面偷袭,三面冲杀,可令其猝不及防,一败涂地。
龙且本就是一员虎将,接到项羽的军令,闻风而动,即刻从金塘营中派出二百军卒,疾行十余里,来到秦军瓜步大营外围,将秦军驻扎于江北岸前哨营帐的秦军一举歼灭。并俘虏了几个秦军军卒,将瓜步山大营的驻军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
数个时辰后,龙且率部带着秦军俘兵和收缴的秦军军服,来到项羽“霸王山”中军大帐中复命。
项羽问:“抓俘虏,问口供,可知己知彼,为兵书上百战不殆的秘籍。但你把秦军的军服也带回是何用意?”
龙且露出狡黠的笑容回道:“我自有用意。到时定有惊喜!”
项羽对龙且道:“兵法上讲,兵贵神速。你速率二百余轻骑和二百余步兵,前往瓜步,由东向西。我则领兵五百,自西向东,两面夹击,可败秦军!”龙且将秦军的军服留给项羽,自己领命而去。
项羽再审俘虏,喝声问道:“瓜步究竟有多少秦军?多少战船?多少水军?”俘兵本就不敢抬头看项羽,猛听到项羽雷霆万钧的讯问声音,早吓得扑倒在地,浑身抖颤,直呼:“饶命!”
项羽哈哈大笑:“我并未要取你性命,只要你将瓜步驻军布防的情况如实讲清,本将自有奖赏。”
秦俘兵爬起身来,叩头如捣蒜地说:“是,是!瓜步山有千人驻扎。江北驻防的营寨与瓜步山大营隔着一条窄窄的夹江,夹江口上驻有一队水军,有大小战船几十艘。水军原有近两千人,因始皇帝统一全国实施车同轨、开驿道后,水军作用减弱;加之二世皇帝为续修阿房宫、完成秦王陵,削减了军费,去年裁撤了四分之三的水军士卒,还剩五百余人守卫叉江中的战船。”
项羽听完,不禁心中大喜。审完秦俘兵,让侍卫唤来季布。
项羽道:“瓜步山秦军大营,离我大营不足三十里,有千余人马,瓜步山下的夹江口还有秦水军五百。若不剿灭,势必对起义军形成威胁。凡事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我应占先机,攻下秦军瓜步大营,夺取战船,既保我大营无虞,更可为江南大军渡江所用。”
季布道:“那就多派些军卒,趁秦军在瓜步的布防松懈,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翌日,一切准备停当。“出奇制胜,立即发兵。”项羽发出号令。
当晚便有十多只竹筏悄悄地从“霸王山”下的芦苇滩里划出,顺江而下。每只竹筏载十五人,有弓弩手、钩拒手和其他士卒。
项羽从棠邑临时抽调英布率五百人移守“霸王山”大营,自己亲率三百轻骑,六百士卒、役夫,从陆路向瓜步进发。起义军队伍行至离瓜步秦军大营约三里地时,役夫跳入半人深的河中(此河唐代叫滁河,至今仍用此名),用事先准备好的碗口粗木桩打入水中,铺上竹排、木板。堤上的轻骑则用蒿草、麻布将马蹄全部裹好,减小马蹄声响,以防惊扰秦军。
役夫搭桥之际,项羽率季布察看轻骑、步卒的位置。
经过棠邑一战,义军士气高涨;近日又卸甲操练,全军战斗力更加提升。
项羽走到士卒们面前,月光暗淡,但项羽沉稳坚决的表情更加清晰,他反复让士兵们默念“伐无道、诛暴秦、复楚国”以坚定必胜的信心。
五更时分,起义军已全部过河。项羽让士卒们吃点干粮,半个时辰后,再向前移动一千米进行埋伏,听号令发起攻击。
是时,项羽恰好遇到前往侦察的军卒来报:“秦军营寨周围有深两丈、宽三丈余的壕沟,悬挂的吊桥是唯一进出的通道。”
项羽站在高处,想到出发前龙且留给他的一批秦军军服,不禁暗自点头。随即,让部分义军将士穿上,以迷惑守营秦军,骗其放下吊桥进入营内,里应外合,以智取胜。
季布换上秦军百将军服,其他数十名军士也都挑选合身的秦军士卒衣服换上。
季布领头走在前面,径直来到秦营大门前的吊桥下。
守桥士兵问:“是巡逻回来的吗?”
季布未答,担心口音将身份暴露,低头挥手示意,赶快放桥。
守军不敢违抗百将之命,立刻放下吊桥。季布一行全部通过吊桥后,迅速控制营门,发出攻击信号。
项羽看到信号后,命军鼓手击鼓,号角手吹号,自己则手持战戟,一马当先,冲入秦军中军大帐。季布紧随其后,高喊“伐无道、诛暴秦、复楚国”。其时,龙且率部也从东面营门杀入。
秦军还在睡梦中,忽闻杀声四起,义军如天兵降临。秦军还未穿衣拿械,便纷纷被义军取了性命。
瓜步大营内战马嘶吼声、秦军哭喊声连成一片。
项羽想着家仇国恨,怒不可遏,挥动天龙破城戟,左横右扫,上翻下飞,斜刺竖挑,以一当百,杀得秦军血溅四处,或是首颈相离,或是臂飞腰断,道道血光喷溅。
义军一鼓作气,扫荡秦军,很快,胜局已定。
项羽命龙且率二百轻骑和役夫负责打扫战场,自己亲率季布五百士卒直奔秦水军营地。
寒冷的冬夜,与陆路起义军同时出发的十余只竹筏,顶着凛冽的江风沿江而行,临时组成的起义军水师,大多是江南水乡的弄船人。
竹筏行驶几个时辰后,天色将明,远处已能看见秦军船舫的桅杆。
起义军校尉派两只竹筏,悄悄靠近秦水军的指挥船待命,听到擂鼓声、号角声,知道项将军已对瓜步秦军大营发起了攻击。
水军校尉立即命竹筏钩拒手,用钩拒套牢秦军指挥船,弓弩手举弓射杀秦水军。其余竹筏攻击其他的秦军战船。
同陆军大营中的秦军一样,睡梦中的秦水军毫无戒备,只有一小部分负隅顽抗。此时远处杀声渐渐靠近,项羽骑着棕色骏马冲在前,起义军沿江堤奔涌过来,从江堤冲向秦军靠在岸边的大小战船,势如破竹,秦军纷纷落水或缴械投降。
项羽看到缴获的船舫,不禁大喜,命季布登上秦军指挥船,将所有大小船舫悉数带回“九连山”边的江畔。
项羽回到“九连山”上的大营,命虞姬差人准备酒菜,犒赏起义军。
其时,项羽自率先锋军入驻“九连山”后,义军的队伍已扩充至四五千人,一旦汇聚于中军帐外,蔚为壮观。项羽按照从刘庄主处取回的祖传兵书,经与龙且、季布等将领的商议,初拟了整军训练的方案。首先部署各将士,将“九连山”连绵的九座山头中间的洼地,一一平整为扎营地,并以砍伐的树为架,芦苇、茅草为盖,建起“营房”。一个“洼”安置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称为“千将”。
此“九连山”处,自古便有“九连洼”,亦名九龙洼,分别为:高家洼、刘家洼、肖家洼、孙家洼、侯家洼、王家洼、倪家洼、翁家洼、林家洼。千将们便用某洼为营地名称,如“高家洼大营”。此营中千将,便是一家之主,管理一百个“营棚”,杀伐决断,皆由主定。既有君臣之名,亦有父子之道。项羽自己的中军大营定名“九龙洼”,寓意为龙兴之地。如此,这些山洼的称谓,便千古流传下来。
作为楚国名将之后,项羽沿袭了项家严明治军的传统,整军之初便制定了十几条军律,尤其制定了严苛的惩罚制度,如学习弓弩的士兵如果在接受训练后不能射中目标,除自身受到惩罚外,负责训练的伍长也要被罚;学习驾车、御马的士兵,如果在规定时间之内没学会娴熟的驾驭,则要加重处罚,训练这些士兵的教官,也要撤职。
在训练号令时,标准更为严苛。击鼓的人,没掌握好节奏,诛。有喧哗者,诛。不听号令而动者,诛。一次,虽是训练,项羽却提出要以实战来要求。有一位“百将”,负责击鼓。当项羽的令旗直指进攻时,其鼓点却杂乱滞后,导致大军乱了阵形。
项羽随即命令行刑官:“当诛之!”不承想,此“百将”正是江东子弟。立刻有数十名江东子弟,跪倒一地,为之求情。项羽瞳眼圆睁,怒发冲冠,咆哮道:“军令如山,岂可儿戏!汝为之求情,皆是抗命,法不容情!”
随着话音,手起剑落,早已将那个“百将”斩于点将台前。
有些练兵的士兵不堪如此重复且高强度的训练,日子一长,产生了厌倦情绪,开始懈怠起来。一日,项羽巡训时,发现几个士卒持茅练刺时动作迟缓、松懈无力,怒不可遏。立刻命人将违纪士卒及其“百将”统统捆绑起来,让霸王山上各级营官前来,到齐后对违律者施于棍刑、鞭刑等军规。
数日后,项羽再行巡视,便见士兵技能精进,高兴不已。一回到“九龙洼”帐中,便命虞姬舞剑助兴。虞姬却不予理睬,且愤愤不平。项羽细问,原来近日多有附近乡民来诉,一是轻骑兵训练时多处踩踏麦田,损毁青苗;更有甚者,在白日里,侵扰江边渔家的少女,欲行不轨。项羽听罢,拍案而起:“竟有此事,安敢无理;一旦查实,决不饶恕。”
于是,派人细查。不出几日,便将骑马践踏青苗的士兵和欺侮渔家女的士卒,一并捉拿至大营。项羽命违令的士卒皆“负荆请罪”。并携虞姬亲自将违令者领至老乡家中,当面鞭笞,以儆效尤;赔偿钱物,以示铭记。从今往后,项羽更是接受虞姬的劝诫,在戒律中明令:凡军者,爱民如子,决不许扰民和侵害民女,违者,诛!
项羽治军,军纪森严、令行禁止,军队士气为之大振。时至隆冬,“九连山”下,项羽命令征用收割完粮食的田地——甸,将其平整成练兵的场地,严格规范兵士的举动。项羽要求每个军士皆会使用三种以上兵器,并利用举石、牛筋条,锻炼其臂力和耐力。
练兵场上,初冬的暖阳高照,小北风飕飕,但在项羽的严格要求下,军士们照样练得汗流浃背。训练间隙,解下铠甲,其内衬也被汗水浸透。将其铺在“甸”上晾晒一下,本不足为奇,然几千只铠甲铺地,密密麻麻一大片,甚是壮观。士卒们随着将帅的号令,列队、布阵、挥刀、刺枪,发出震天动地的口令声和喊杀声,常使得十里八乡来看热闹的老少爷们、大姑娘、小媳妇流连忘返。本来,士兵身上的铠甲,有穿就有脱,有披就有卸,并非奇事,但几千人整齐划一的披和卸;那气壮山河的雄壮气势,就不得不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至于数年后,此甸被称为“卸甲甸”,一直流传至今。
项羽在东方六国练兵之法的基础上,命人编成“训练大纲”,借此对义军进行正规化的训练。
“角抵”(摔跤),可以锻炼士兵的近战搏击技能;“投石”可以锻炼士兵的体能和力量;“超距”(立定跳远和蛙跳)可以锻炼士兵的腿部力量。这些都是楚军惯用的基础训练方法。项羽从今后实战的要求出发,尤其看重“投石”。
“投石”,本是圆形的石坨,小的几十斤,大的上百斤。是用“投石器”投射出去打击敌人的弹丸,由石匠专门斫制而成。为了仗打胜后,搬运回收方便,斫制时,石匠会在每个“投石”上斫出手握的洞穴。项羽自己常常用它来练习臂力,久而久之,便有能工巧匠将斫出手握洞穴的“投石”做成石锁的模样,并用“井”字来称呼它。“井”的玩法很快在义军中传播开来。有一个被军士称作“黑金刚”的“百将”,竟然三玩两玩,就把百斤的“井”耍得得心应手,举、肩、肘、抛、接皆如行云流水一般,让周围观瞻的众军士皆佩服得五体投地,啧啧称奇。
项羽看后,随之因势利导,让石匠斫制了二三百斤的“井”,熟练地耍了“抛接”“云手”“肩顶”“举鼎”几个动作,其神力更比那“黑金刚”高出一头,众将士看得目瞪口呆。一传十,十传百,项羽玩石的方法也在军营周边推广开来,既锻炼了义军将士的臂力,也提高了义军的战斗力。
同时,项羽还要步兵也接受“材官骑士”的训练,材官即弩兵、骑士或为骑兵。大体上,他严格要求兵士都要学习与战斗有关的射、御、骑、驰、战阵等作战技能训练。项羽知道,越是军情紧急,越是临战,兵士的体能训练越不可少,只有高素质的兵士,才能达到操练兵法的严要求。
有一天,项羽干脆束紧玉带,跳下点将台,喊来一个江东子弟,亲自示范“角抵”。只一个回合,已将对手甩出去有一丈开外。接着,他让上来一双,只两个回合,他又轻松将两人摔了出去。接下来,他让上来四个军士,左扑、右拧、上抱、下探,只一会儿,四人也都被摔倒在地。于是他大手一挥,招上来八个“百将”,左推、右挡、上扛、下绊,这才稍嫌吃力,搏击了有半个时辰,总算将八个“百将”一一撂倒。示范完毕,他重返点将台,高声问众将士:“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道理懂不懂?”
看过示范的众将士,终于有所醒悟地齐声回答:“懂了!”于是,项羽再次挥动令旗,让全场兵士自行结对,互相“角抵”操练起来。一时间,喊声如雷,不绝于耳!
一天,项羽的小叔项伯,领着项氏家族中的项声、项他、项襄和自己的儿子项猷及虞姬的妹妹虞梅,随着虞子期带领的“接亲队”人马,顺利地从下相老家,来到了“霸王山”大营。这真让项羽喜出望外。更让项羽惊喜的是,项伯还带来了两千军士和数百坐骑。项羽不解地问:“小叔,你一介儒生,如何能拉来了一彪人马?”
项伯答曰:“当二哥和贤侄在会稽举事的消息传到下相,家乡父老无不奔走相告。一方面为将军复仇雪耻的仁义之举拍手相庆;另一方面又为即将到来的连坐遭诛而惴惴不安。于是大家请我主持公道,我本痛恨秦朝的‘焚书坑儒’之举,由此便顺水推舟,命令大家武装自保。谁知,青壮年皆踊跃奋起,要学二哥和贤侄揭竿而起,一下子就聚集了二千之众。恰巧,虞子期将军来迎,于是大家匆匆打点行装就随我一起来了。”
项羽拍手笑道:“来得正好!众人拾柴火焰高,项家军到秦王倒!”
项羽将项伯带来的以项氏家族中项声、项他、项襄及项府家丁为主力的两千军士,称作“项家军”,其寓意不言自明。唯项羽更知其蕴含的深意!
这一天,吕马童从项伯自下相带来的几百匹骏马中,发现了一骑千里马。他知道项羽至今还没有一匹称心的坐骑,于是就把这匹千里马牵到项羽的面前,项羽喜出望外。
这匹千里马浑身黑得发亮,四蹄却如踏云般雪白,被吕马童唤作“乌骓马”,这马被项羽一眼相中。但观那马,浑身上下黑如火碳一般,身上没有一丝杂毛,从头到尾长一丈,从头顶至蹄子高八尺,嘶鸣咆哮的声音非常大,奔跑的时候好像要飞上天空或者潜入海中。吕马童说,此马极难驯。项羽让军中驯马师看看。驯马师看了看溜光的马背便说,此“乌骓”当初被捉到时,一定是野性难驯,至今没人骑过。
项羽已经急不可耐地说:“无论它是什么野马,我且试试看!”驯马师立刻告诫项羽说:“我打量这马,一定有许多人都想试骑一二,然而就是骑得上的,也顿时被它摔下来,没有一人如愿过。”一贯恃强好胜的项羽听此说,越想试一试,他自觉驯马有术。猛地上前,就想往上骑。那马见生人上前,顿时野性大发,咆哮嘶鸣,先是撩起前蹄,又将脖子倒转过来,张着大嘴便来咬项羽,被项羽躲过,这马儿又将四蹄乱踢不停。项羽见了这骏马的野性,心中大喜,又不敢怠慢,遂大声喝道:“畜生,安敢无理!”言毕,即一个箭步冲了上去,抓住马鬃,右手一搭,纵身跃上马背。那马野性未脱,又未经调条,鬃毛长而散乱,见有人跳上了背,更是恼怒万分,暴跳如雷,腾空一般地向山野窜去。项羽似还嫌它跑得不快,紧夹“乌骓”马肚,在马臀上猛拍了一巴掌,疼得那马狂奔起来,一下就窜入了“九连山”的山林中。刹那间,那马潜入了一林又一林,飞过了一山又一山。奇怪的是,那马非但没把项羽摔下来,自己反倒汗流如注。这时项羽知道,训它已到火候,他不慌不忙骑在马上,忽然用手紧抱住路边一树干,此树粗如碗口,高愈过丈,项羽本想一下把马压制得动弹不得,谁知“乌骓”也不甘示弱,拼死挣扎,而项羽又力大无比,结果那树连根被拔起。
此后,“乌骓”马驼着项羽和树,渐渐放慢了步子,做出温顺的样子,算是被项羽的神力折服了。项伯和吕马童等围观的军士,皆被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神力所倾倒。其后,颇具文采的项伯,便用工整的小篆,将“力拔山兮气盖世”这几个字,题在竹简之上,赠予项羽,为后人留下一段佳话。当然,没有亲历此境的人都疑惑,谁有这“拔山”的力气?殊不知,这“拔山”是将一棵大树连根拔起。然,项羽的神力却随民间故事流传千古而愈加传奇!更有诗云:得金戈兮驯乌骓,力拔山兮气盖世。问鼎天下谁能敌?荡平天下苍天低!
午后,项羽召集众人道:“自渡江以来,已经两月有余。今天亲人相聚,众将士可围猎取物,与民同乐。”众人欢呼。项伯、项羽、项声、项他、项襄、龙且、季布、虞子期等各带一队人马,一边打猎,一边各自排列阵形。
一时间,人欢马嘶,打破了“九连山”山峦丘陵那惯常的沉寂,在薄雪掩映的黑松林里;在耿家洼的山洼里;在林家洼的半坡半田的丘陵上,都充满马蹄声、号角声。
各将领全力以赴各显神通,在进逼中勇猛,在退却中机智,射杀了九连山上许多恶狼、野兔、獐子、野猪和飞禽。另一支水军猎队在江边和江汊中捕鱼,鱼叉、渔网在冬日江面上泛起阵阵粼光,一网网大鱼翻腾跳跃,鱼鳞上反射阳光,温暖了军士们的心房。义军收获了丰硕的猎物,也收获了亲人团聚的喜悦。
入夜,佳肴美味满桌,美酒佳酿齐备。众将士济济一堂。
项羽在“九连山”中军大帐中为虞子期接风洗尘;为项伯、项声、项他、项襄等项氏族人的到来,开怀畅饮。当晚,项羽命虞姬烹肉煮食、温酒畅饮,犒赏“九连山”上大营中的全部义军将士,并差人将刘庄主邀来与项氏族人等欢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