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荡师恩 永志不忘

浩荡师恩 永志不忘

①我这名已是鲐背之年【注】教师,一想到求学生涯中教我育我的老师,总是思绪万千,激动不已。那些倾注真情、诲人不倦的场景,镌刻在我的心中,生动、鲜活;有些金玉之言常在耳畔回响,形成我素质里的良好基因,催我自省,催我奋进。我从教半个多世纪,坚守师者本色,让生命与使命同行,得益于老师传递给我的精神财富,我感恩不尽。

②那是1937年,日本侵略的战火烧到我的家乡,小学被迫停办。最后一课是唱歌课,年轻的男老师曲调低沉、缓慢,唱着唱着就流下了眼泪。我们这些不满十岁的孩子也感动得哭起来。老师最后说:“记住,要有气节,要把日本人打出去!”我们虽从未听到过这么多的大字眼,但老师那颗赤诚的心,那首乐曲的旋律,那份矢志不渝的气节和傲骨,深深埋进了我们幼小的心田。从教后,在适切的情境下,我与学生交流我幼时的体验,学生睁大眼睛盯着我,为年轻唱歌老师的爱国挚诚所感动。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要厚植学生心中。

③赵继武老师是黄侃的弟子,上课教科书一眼不看,学问全在肚子里。讲到李密《陈情表》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右手食指摇晃着,大声说:“茕,茕,不能读错,也不能写错。”接着,在黑板上写个大大的“茕”,并叮嘱和“贫穷”的“穷”一个读音,字的下面是“卂”,里面用“丨”,不能看走眼,看成“丿”,不是撇,是竖,笔直笔直的,说着说着,做了个笔直的姿势。“再穷,脊梁骨要挺直。”生动啊,我一下子就记住了。教的是字形字音,揭示的是做人道理。用当今的话来说,是德智融合,极妙!持续的熏陶感染,让我体会到知识不是干枯的符号,是有魂的。从教以后,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更体悟到育智和育德要融为一体,让学生德智双丰收。课既不能失魂落魄,也不能魂不附体。

④对待同学中的突发事件,老师处理的艺术更是令人钦佩。一次作文课,调皮捣蛋的男生搬走了我的凳子,我很生气,就站着写,就这件事大发议论,笔端汩汩滔滔,写下了一篇类似“檄文”的东西,心想要被老师责怪了。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大为欣赏,风趣地批道:“……于生失座,成此佳作,遂使孟嘉落帽之事不专于前矣!”妙笔轻点,化解了矛盾,慰藉和安顿了我这颗少年气盛的心。那种宽容,那种用典、用文化底蕴循循善诱的艺术,够我学习一辈子。35年后,忆及此事,我情不自禁地写下:“草‘檄’何曾两腿麻,灌夫骂座笔生花。鸡虫得失浑闲事,赢得先生说孟嘉。”教育的智慧来自对学生的挚爱深情。学生是教师心中的“宝”,倾听、爱护、宽容、帮助,从教的智慧大门就会向你敞开。

⑤高中数学老师毛振璿不苟言笑,课教得极好,同学们都崇拜他。他的课一清如水,其思维之敏捷,思路之清晰,推理之严密,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话要言不烦,一语破的,解题的逻辑顺序犹如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纹丝不乱。我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得益于毛老师的数学课。他的过硬的基本功更是一绝。画几何图形不用圆规,不用三角尺,画坐标不用直尺,都是那么规范。教师要有真才学,真本领,不能有半点儿含糊。我一辈子都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

⑥有次毛老师把我喊到办公室教育了一番,数学试卷上是红红的大“0”,我大哭一场。他严厉地说:“你让旁边同学抄答案,不是帮助她,是害她。她有困难,不懂,你可以跟她一起学,帮助她。这种投机取巧是歪门邪道,打零分就是要你记住。”离开办公室时,他又重重地加了一句:“学习和做人一样,要老老实实,懂吗?好好想想。”老师不只关心学习,更不让纤毫灰尘污染学生的心灵,防微杜渐。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做人要通体透明,表里俱澄澈;做事要心口一致,言行一致,不可有半点儿投机取巧。从教几十年来,不管担任什么职务,我都牢记老师的教导,老老实实,讲求一个“真”字,不虚美,不夸饰,持续努力,改正缺点,弥补不足。

⑦回忆片段中洋溢的浩荡师恩可亲可触可感,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9月10日,作者:于漪。有删改)

【注】鲐背之年: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泛指老人高寿。

(情境题)

【脚本制作】

为了让演员对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你需要把下面的脚本补充完整。(4分)

【拍摄技巧】

第二单元“场景二”拍摄结束后,你先以特写镜头展示了“我”35年后写的一首诗“草‘檄’何曾两腿麻,灌夫骂座笔生花。鸡虫得失浑闲事,赢得先生说孟嘉”,然后拍摄“场景三”。请说说这样拍摄的好处。(4分)

【细节打磨】

电影结尾处,已是鲐背之年的“我”念出了下面这句独白。为了让演员准确揣摩“我”此时的情感,你需要帮其设计表情动作、朗读重音并阐述理由。(4分)

回忆片段中洋溢的浩荡师恩可亲可触可感,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细研剧本】

标题是文本的眼睛,请你分析文本在内容上是如何照应标题《浩荡师恩 永志不忘》的。(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