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碳与蓝碳
①近年来,“双碳”观念深入人心,“绿碳”和“蓝碳”也逐渐从概念走向行动。
②“绿碳”与“蓝碳”是什么?
③所谓“绿碳”,是充分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如扩大森林绿地面积、保有健康的湿地、给高楼和立交桥架的水泥立面种上爬山虎等,都是绿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简单来说,“蓝碳”是一种把二氧化碳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蓝碳生态系统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绿色植物那样。吸收以后将其固定起来,从而减少地球上的温室气体,实现碳中和。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蓝碳”。
⑤与绿色碳汇等其他碳汇相比,蓝碳的优势非常明显。不仅固碳量大、效率高,而且碳存储时间非常长。因此,蓝碳可有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前沿领域。发展蓝碳是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可进一步丰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的内容。
蓝碳与绿碳数据对比
⑥在我国,发展蓝碳的自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这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和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670万公顷的滨海湿地,这些辽阔的区域恰恰是蓝碳发展的空间。不仅如此,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贝类和大型藻类产量占总产量85%左右,不仅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还能消氮除磷、净化海水,贡献了优质的食物和工业原料。
⑦作为海洋大国,我国拥有辽阔的陆架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雄厚的海水养殖业和扎实的海洋碳汇科研实力。增强我国的海洋碳汇能力,促进实现碳中和,亟须改善我国海岸、海域和海岛生态环境功能,在海岸带及近海形成科学、可持续的碳循环系统。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文本二】
①像世界上其他所有珍稀的生态资源一样,蓝碳生态系统既有非常重大的价值,同时又很脆弱。
②滨海蓝碳生态系统拥有多种功能,提供多种助益。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等滨海蓝碳生态系统通过减缓海岸侵蚀和保护海岸线等方式来保护海岸带,2004年12月的印度洋海啸、2013年菲律宾的“海燕”台风,以及其他破坏性的旋风和飓风发生后,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不仅能调节水质,为鱼类和贝类提供重要栖息地,为人类提供木材,还是许多濒危和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也是临近生态系统的养分来源,为重要的经济物种提供生存空间,同时兼具美学和生态旅游功能。可以说只要蓝碳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发展,那生物的多样性就有了保证。
③但它们也是地球上最濒危的生态系统——它们正以每年34万~98万公顷的速度遭受破坏,据粗略估计,全球67%的红树林、35%的滨海盐沼和29%的海草床已被破坏。如果这一趋势不改变,一百年后,30%~40%的滨海盐沼和海草床、几乎所有未受妥善保护的红树林都会消失。由于海岸带开发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发展经济,滨海湿地植物被清除,湿地被排干或清淤(红树林变成虾池,排干的潮汐盐沼变为农业用地,海草床被清淤等,都是全世界海岸带的普遍现状)。沉积物被暴露在大气或水体中,储存在沉积物中的碳和大气中的氧气结合形成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和海洋中。
④由此可见,被严重破坏的滨海生态系统不仅失去了碳汇功能,甚至可能从碳汇变成碳源。除此之外,对滨海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水体污染等人类活动还会导致滨海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和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丧失。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选自科技网,有删改)
A.从文本一可以看出,蓝碳可有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发展趋势。
B.文本一运用了画图表的说明方法,具体清晰地展现了蓝碳相比于绿碳所展现出来的巨大优势。
C.文本一的文章思路清晰:先介绍关于绿碳和蓝碳的相关概念,然后说明蓝碳的巨大价值,最后展望未来,畅想蓝碳发展的光明前景。
D.从文本二可以看出,要想保护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就要避免对滨海生物资源的过度使用,限制海岸带土地的过度开发。
文本二的第②段和第③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4分)
两个文本的主要说明对象都是蓝碳,但其说明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4分)
(二)(2023年辽宁省本溪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15分)
【材料一】
①传统医学认为,病邪侵袭咽喉的时候,会出现咽喉疼痛,下至肺脏就会出现咳嗽,肺不布津,肺气被外邪淤闭就形成了痰。这些症状在人们感冒时都很常见,特别是咳嗽,即使在病愈后,也会成为很多人的长期困扰。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外邪入体后余邪未清,二是因为肺脏功能未完全恢复,全身气息的升降出入出现紊乱。
②从中医角度讲,此时可以选取适合的食材来进行食疗,比如有清咽作用的金橘,有润肺作用的银耳,以及有清肺作用的萝卜。
【材料二】
①我们的机体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因子、免疫细胞、免疫器官等组成的,它在我们体内构成三道防线去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我们的侵袭。人们生病时病程的长短、病情的轻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强弱。
②对免疫力而言,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蛋白质。人体免疫三道防线的组成都离不开蛋白质,补充蛋白质不是简单地大吃大喝,我们更强调优质蛋白的摄入。所谓优质蛋白就是和人体较为接近的蛋白质,它们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常见的优质蛋白有动物蛋白、大豆蛋白,而谷类生物的蛋白相对来说就要差一些。
③理论上,维生素C、维生素A和维生素E都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还有一些人们日常有所耳闻的矿物质,如钙、铁、锌、硒,它们对于免疫系统的组成不可或缺。这些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在一些常见水果中含量丰富,如苹果、雪梨等。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进入人体后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免疫力。
④此外,水也对增强免疫力不可或缺。它能把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并代谢成尿液、汗液,把废物排出体外。
【材料三】
①在与感冒长期的“斗争”中,维生素C似乎被寄予“厚望”。
②维生素C有很多综合功能,包括参与氨基酸的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等。机体一旦发生急性或慢性的感染,负责吞噬病原体的白细胞维生素含量就会急剧下降,与病原菌的对抗能力也会下降。补充维生素C可以使白细胞功能更活跃,增强清除病原菌的能力。通过维生素C的摄入还能保证皮肤和黏膜的完整性,阻止病原微生物进入到体内。另外维生素C能够促进抗体的形成,间接提高对病原菌的阻挡作用。
③日常生活中的维生素C来源广泛,特别是蔬菜、水果中含量丰富。除了食物,补充剂其实也是一种选择,除了吞咽片剂,近些年来咀嚼片、维生素软糖、泡腾片渐渐成为不少年轻人补充维生素C的“新宠”。医生一般会建议日常补充的维生素C在100毫克左右,而泡腾片中的含量要高得多,通常每片可达到500毫克,还有更大剂量的1000毫克。如果感冒期间想增加抵抗力以改善症状,那么选择维生素泡腾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常规补充来说,还是偏高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自身需求和补充的目的来选择含量较为适宜的维生素C补充剂。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概括选文材料二中①段的说明内容。(2分)
说说材料二③段中加点词语“在一定程度上”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3分)
材料三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人们经常饮用“银耳雪梨汤”缓解感冒后的咳嗽症状,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说这样做是否有用。(4分)
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3分)
A.材料一①段从中医学角度谈了很多人感冒愈后仍然被咳嗽长期困扰的原因。
B.材料二说明免疫三道防线的组成离不开蛋白质,同时强调应多摄入谷类蛋白。
C.材料三提到补充维生素C可以使人体中的白细胞增强与病原菌的对抗能力。
D.三则材料都谈到了有些饮食对人体健康有益,并给予了一些很好的建议。
(三)(2023年云南省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