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景的寓言:中国电影文化:1988-2015》简介
《社会风景的寓言:中国电影文化:1988-2015》这本书是由张旭东创作的,《社会风景的寓言:中国电影文化:1988-2015》共有20章节
1
封面页
...
2
作者简介
张旭东 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曾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访问教授;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人文讲席教授(...
3
引言
这本文集收录了我1988年以来的电影研究和批评文章,也有部分内容选自《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和《全球化与文化政治》两本专著中涉及“中国新电影”的章节。 就个人...
4
目录
引言 上编 “第五代”与“现代电影语言”探索 银幕上的“语言之物”与“历史之物”——对“中国新电影”的尝试性把握 “现代电影语言”的生成——“第五代”电影的意识...
5
上编 “第五代”与“现代电影语言”探索
...
6
银幕上的“语言之物”与“历史之物”——对“中国新电影”的尝试性把握
阿多诺在《新音乐的哲学》中就艺术批评的“方法”写道:“方法不同于课题的习惯功能,如描绘性的技术分析、辩护性评述和批评……方法用艺术作品本身的各种因素来揭示其程序...
7
“现代电影语言”的生成——“第五代”电影的意识形态审美化策略
与“第五代”电影的实践相平行,并且为它提供了参照系的,是一种理论话语。电影实践与这一理论话语之间的互动在改革时代创造了“现代电影语言”。在本篇里,我主要关注的是...
8
社会风景的寓言——对陈凯歌《孩子王》的批评阐释
陈凯歌执导的第三部影片《孩子王》诞生于中国“文化热”的全盛时期。电影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而后者正是“第五代”电影的发祥地。虽然这部影片在某些圈子里赢得了评论家...
9
《红高粱》的乌托邦与意识形态
被称为新时期第一部“严肃喜剧”的《红高粱》,其实是夸张的“第五代”雕塑意识与迎合大众情绪的影像虚构的杂交产物。知识分子一方面赞赏这部电影,同时又对它进行了谴责—...
10
下编 影像叙事与正当性
...
11
作为政治寓言的人道主义——重读《芙蓉镇》
《芙蓉镇》是古华在1981年创作的小说,发表后立刻引起轰动,翌年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这一届文学奖的评选时段是1977—1981年,即“文革”结束后的第一个四年...
12
叙事、文化与正当性——《秋菊打官司》里的重复与寓言
80年代后期以来,张艺谋成了众所称道的中国电影人,成了世界电影界的一个品牌。在声名鹊起之后,他的作品如今开创了一种中国电影艺术家鲜能达到(或许谢晋除外)的路径:...
13
创伤、叙事与记忆——评田壮壮的《蓝风筝》
本文考察20世纪90年代早期中国大陆“国际电影节获奖影片”对历史的意识形态化使用。在我看来,诸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田壮壮的《蓝风筝》和张艺谋的《活着》,都认...
14
消逝的诗学——贾樟柯的电影创作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张艺谋和陈凯歌等导演凭借其电影(如1987年上映的《红高粱》和《孩子王》)纷纷获得国际大奖和评论界的赞誉,中国电影开始进入全球文化市场。...
15
附文
...
16
电影叙事中的历史冲突——谈《末代皇帝》
在我看来,电影《末代皇帝》中最扣人心弦的东西与其说是“一个人的命运”,或者说,“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不如说是一种“历史的命运”,更确切地说,一种历史冲突。这种...
17
在纽约看《英雄》
去年九月底在纽约看了张艺谋的《英雄》,是MiraMax电影公司为市场调查而搞的一场内部放映。电影结束后,偌大的剧场里观众黑压压一片,都在低头填那份长长的问卷,场...
18
《长恨歌》——从小说到舞台
王安忆曾声明自己不是上海的代言人,但上海却注定要通过她的写作,在语言的世界里成形。如果多少年来,当人们凝视巴黎和伦敦,看到的并不是巴黎和伦敦,而是雨果、波德莱尔...
19
何谓祥子?——评歌剧《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同鲁迅的《阿Q正传》一样,在“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中拥有最多的读者、最大的知名度,但却同时也是最难把握、最具有阅读和阐释的不确定性(或者说可能性)的...
20
聚义厅还是桃花源?——管虎的《老炮儿》观后谈
管虎的《老炮儿》在2015岁末一炮打响,改变了过去几年里国产电影作品叫座的不叫好、叫好的不叫座的窘境,不啻给“大而不强”的中国电影市场打了一针兴奋剂。电影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