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稳定

中国金融稳定

金融稳定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和金融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作为大学生,不管学习什么专业,都应该有一点金融思维,对金融现象有一些分析能力。为什么呢?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要长期处于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呢?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换句话说,我们这个社会要长期围绕经济做很多很多事情,我们身处其中,不懂经济、不懂金融会影响到我们跟这个社会的互动,也会影响到我们做的很多判断。

第二,中国现在的资本市场确实有很多投资者比较盲目,很多时候还没搞清楚情况就冲进市场,不明白市场运转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赚钱不知道为什么赚钱,赔钱也不知道为什么赔钱。这是很多股市散户投资的典型特征,是不利于这个市场健康发展的。大学生如果具备一点金融思维的话,至少在他们接触资本市场的时候不会太盲目。

这是我们今天“中国金融稳定”课程的开场白。这是个通识课,我先讲一下学习这个课程的理由,让大家有积极性好好学习。下面我们开始正式讲中国的金融稳定问题。

一、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想问一下大家怎么翻译“国计民生”?“国计民生”通常翻译成英文就是Economy,也就是“经济”。这个词的翻译来自日本,我们的中文翻译是从日本直接借过来的。“经济”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是“经世济民”的意思,其实也就是“国计民生”。所以,经济研究的领域特别广,涉及社会运转的方方面面。为什么要研究这么多内容呢?因为哪里存在有限资源的配置问题,哪里就存在经济学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资源往往是有限的,人通常又是理性的,怎么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合适的地方去,这个问题在很多领域都适用,所以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特别广。在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是金融学研究。金融像是社会运转中的血液一样,会影响到国计民生,影响到经济的方方面面。有经济学家曾经说过,金融学是经济学皇冠上最亮的一颗明珠。金融到底有多重要呢?下面我结合国内外的一些论述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一)国内方面

在国内谈到金融的重要性,我们经常引用历届最高领导人的发言和谈话。比如,邓小平同志曾经在1991年2月讲道:“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招棋活,全盘皆活。”为什么这句话在金融领域影响很大?为什么邓小平后来能被称为伟人?我觉得从这句话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刚刚过去,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当时对于怎么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涌现出了各种思潮,其中不乏激烈的争论。那个时候,我们刚刚开始接触股票这种当时许多国人心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到底能不能用时人误以为是资本主义的工具来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这是很多人脑子里面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当时对人的影响很大。

当时,股份制改革、股票等都是新事物,法律上没有清晰的界定。而且在“文化大革命”时这些事物都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搞资本主义的东西是有很大“罪恶”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邓小平同志能提出来“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允许大家使用股票、股份发展经济,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的。有了领导人的认可,市场才能放心大胆地去尝试,才有了后面的股票市场、资本市场等资本主义的工具。后来为什么大家经常引用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话,就是因为他解决了当时很大的一个争议。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江泽民同志对于金融的看法和提法。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为一本叫《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的书写了批语,其中讲道:“我希望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广大企业领导干部,都要学一些金融基本知识。”为什么这么提呢?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时候,作为国家的领导干部或者作为企业的领导干部,如果不懂金融知识,基本上没法管当地或者企业的经济。当时我们的经济已经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而且市场经济已经有一点规模了。如果不懂经济和金融知识的话,没办法管理当时的地方和企业,所以必须学一些基础知识。另外,作为领导干部,肯定要跟金融打交道的,肯定会涉及资源的有效分配,因为我们一直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管你学的是什么,经济始终是人们脑子里的一根弦,我们的很多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去做。而要发展好经济,又必须使用好金融这个工具。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金融有一个表述,他说:“做好金融工作,保障金融安全,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维护经济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越来越成为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这里面最后一句话最重要,说明金融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问题。到2017年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将金融问题提高到国家安全的这个高度。后来,总书记又提出:“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制度。”奠定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

在以上领导人的表述中,邓小平同志的话是“破冰”的,是解放大家思想的,让建设社会主义的我们可以接受股票等资本市场的工具,避开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论。后面领导人的表述则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将对金融的认识逐渐深化,并开始发挥金融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金融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并不低于科技、军事、文化等其他“国之重器”,因而得到了每一位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这是我们国内的认知。

(二)国外方面

金融在国外知识体系的认知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方面的学者很多,我们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讲一讲。Ross Levien(罗斯·莱文)是伯克利大学一位研究银行和金融的教授,他很有名的一个贡献是确认了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传统的经济学普遍认为经济增长主要靠三个要素:资本、劳动力和技术,里面并没有金融这个要素。但是,Ross Levien等教授后来经研究发现,金融在经济增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以,即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对经济的作用也是逐渐被认可的。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金融在20世纪50年代从经济学里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然后出现了大量关于金融对经济增长是否有促进作用的研究和争论,这里面就有Ross Levien教授。他的主要观点是:市场通常都存在摩擦,是不完美的,所以在资源配置时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金融发挥作用。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能起到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信用创造和期限转化等作用,从而助力经济的稳定增长。这种观点现在被普遍接受了。

另一位我想介绍的学者是Mckinnon(麦金农)。他的著名理论是金融压抑理论,从反面论证金融如果受到抑制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比如,如果利率受到政府管制,借钱利率和存款利率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政府决定的;或者金融不自由,资本不被允许随意进出国内外市场,那么经济发展将会受到负面影响。1973年,麦金农在自己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提到,金融不自由会导致国内资本市场扭曲,进而破坏经济增长。这一理论可以部分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

麦金农的这一观点在刚提出来时是一种非主流观点,不被主流接受,但后来逐渐变得非常重要,影响了很多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借此理论进行了金融深化改革,不同程度地推行了各自的金融自由化。比如,我们国家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由原来的政府决定改为由市场竞争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了资金配置的效率,活跃了市场。金融自由化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很多国家在金融深化改革之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中国会重蹈金融危机的覆辙吗?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二、中国的金融不稳定现象

前面提到,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做了很多金融深化改革。这些金融改革会导致金融危机吗?到目前为止,虽然我国发生了很多金融不稳定事件,但没有出现大的金融危机。主要是因为我国的金融体系是高度管控的,不太容易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虽然没有大的金融危机,但我国的金融体系从建立开始就不断发生各种金融事件。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建立,所有的金融事件都发生在银行体系里面。典型的现象是,90年代时我国银行体系的呆账、坏账超过1.4万亿元,严重损害到银行的正常运转。后来经资产剥离,对银行注入资本,并对银行公司治理及经营管理进行改革完善,才逐渐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相对稳定的银行系统。但即使是这个强管控的银行体系,近些年也开始不断出现金融不稳定事件。比如,2013年的“钱荒”,银行之间拆借现金极为困难,隔夜利率甚至达到年化30%以上。2019年,包商银行因严重的信用风险被银保监会接管,成为近年来市场打破刚性兑付的历史性事件。

资本市场建立以后,股市成为另一个金融不稳定事件频发的场所。我们可能都有印象,中国股市从2007年的10月到2008年的10月有一次大的波动,在1年内下跌了72.81%,很多有闲散资金的投资人在股市的剧烈波动中损失惨重。这次股市波动之后就是长达5年的漫漫熊市,直到2013年股市才有了一波新的上涨。当时政府为了促进资本流向实体经济、提高效率、降低杠杆等政策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得大量资金流向股市,推高股市到达新的高位5170点。但好景不长,到了2015年市场就开始掉头向下,酿成了直到现在我们都记忆深刻的股灾。这次股灾,很多投资人在加杠杆和强平的过程中血本无归。

除了股灾,在我国的债券市场、互联网金融等领域也发生了各种不稳定事件。比如,2018年我们搞去杠杆、去产能,要求企业降低杠杆,经营差的“僵尸”企业退出市场,这使得很多企业没有能力偿还债务,形成债务违约。债务违约又影响到市场信心,让很多经营健康的企业也无法借到资金,最终形成债务漩涡。同样在2018年,本来发展如火如荼的P 2P(点对点网络借款)发生大规模跑路事件,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这一连串的金融事件虽然没有爆发出金融危机,但却表明我国金融体系内部确实存在问题,而且这些金融事件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频率越来越高,破坏力越来越大。以上我简单介绍了我国金融稳定的现状。总的来说,虽然不能说我国有金融危机,但的确存在很多金融不稳定因素。

那怎么理解中国的金融不稳定现象呢?中国金融不稳定的根源在哪里呢?在这方面,我们南科大金融系的何佳老师做了很多研究。他的一个主要观点是:我国的渐进性改革和金融的全局性特征存在矛盾,由于渐进性改革造成了金融领域大量的套利机会,这些套利机会使得我国无法在金融市场上形成一个横向的风险收益对等的定价体系,这是我国金融不稳定的根源。当然,金融稳定是比较复杂的问题,研究的流派和角度很多,尤其是中国的金融稳定问题,又涉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新问题,同学们感兴趣也可以试着分析研究一下。

三、金融稳定的理论流派和分析工具

最后我介绍一下学术界研究金融稳定的流派和工具。首先讲一下怎么理解金融稳定这个概念。

(一)金融稳定的概念

什么是金融稳定?这个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我把它分为两类。一类是早一点的看法,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清算银行BIS等机构持有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只要金融体系能够抗击内生或者外部冲击造成的不平衡,继续履行提高实体经济运行效率的职能,那么金融体系就是稳定的。这种观点的重心是实体经济,只要金融体系还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那么金融就是稳定的。这是20世纪90年代时大家的看法,现在很多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另一类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中介、金融市场以及市场基础设施均处于良好状态,能够应付各种冲击,当冲击来临时,整个金融体系能够运转正常。这是2000年以后大家对金融稳定的理解。与第一类观点相比,这类观点更注重金融体系本身的稳定,而非实体经济的稳定。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因为金融体系在2000年以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金融产品以及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市场变得非常复杂,已经不完全是为实体经济服务。

(二)金融稳定的理论流派和分析工具

怎么分析金融稳定或者不稳定呢?这方面的文献非常多,理论学派也很多,因为学术界也非常关注这个问题。我们大致可以将学术界的分析角度概括为三种:宏观角度、微观角度和其他新角度。

1.宏观角度

宏观角度的分析又被称为“传统智慧”,主要由Schwartz(施瓦茨)等学者提出,盛行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派学者认为金融稳定跟实体经济和货币政策息息相关。比如,实体经济的价格可以通过微观和宏观两个机制影响金融稳定,常见的现象是通货膨胀可以影响金融稳定。还有另外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金融现象更多的是一个货币现象,跟货币的发行量有关。早期的“传统智慧”认为金融稳定是个宏观概念,很少关注微观层面上的金融传导机制。

2.微观角度

微观角度的分析多是从金融的传导机制入手,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比较多,他们认为市场并不完美,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等摩擦,这些问题是金融不稳定的根源。金融不稳定是怎么从微观机制里一点点衍生出来的呢?这里面又有很多解释。一个是Minsky(明斯基)提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他认为金融不稳定是金融体系的内生问题。在经济扩张的时候,银行贷款相对比较盲目。为什么呢?因为银行跟公司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虽然不知道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但是因为市场形势很好,就会多放一点贷款。但是等到经济下滑的时候,银行收回这些贷款就会遇到很多困难,进而造成呆账、坏账和金融危机。明斯基的分析工具是Stiglitz(斯蒂格利茨)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提出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从银行和贷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入手分析。

另一个比较有名的微观机制是Diamond(戴蒙德)和Dybvig(戴威格)在1983年提出的DD模型,也叫Bank Run(银行挤兑)模型。他们从银行和存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入手,提出一旦某些银行出现危机,存款人由于恐慌会集中提款,挤兑整个银行体系。DD模型影响很大,可以用于分析很多领域的挤兑现象,包括2018年金融机构之间的挤兑。

3.其他新角度:金融改革

这种观点认为金融不稳定的根源是由经济改革或金融改革造成的。他们(持此观点的学者)观察到,很多国家进行了金融深化改革,但改革之后马上发生了金融危机。比如,苏联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放松利率管制、资本管制,然后开放金融市场。但是做完这些金融改革之后却出现了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甚至最后解体。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改革造成了金融不稳定?金融改革要不要做?应该怎么做?

中国也在进行金融改革,因为这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采取的是渐进性改革,循序渐进,没有做一步到位的改革。在渐进性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走一步、试一步,成功建立起了国家的银行体系、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等等,拥有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金融体系。一定程度上讲,我们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个改革过程同时也造成了前面提到的诸多金融问题。尤其是改革的渐进性和金融的全局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可能是我国金融不稳定的根源。

以上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金融以及中国金融稳定问题的理解。金融是个很大的领域,金融稳定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希望我的分享有助于增进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提问与回应

学生1:您是怎么管理自己的储蓄的?

栗沛沛:我自己的话就是买一些理财产品或基金产品,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方式,因为我没有很多时间盯盘。我个人并不建议学生去买股票,除非你这方面有天分,或者说你特别喜欢,家里也有一定的支持,因为在中国股市里赚钱的比例相对比较低,风险也高一些。如果要买股票的话,一定要搞清楚股市里暗藏的金融逻辑,或者是投资哲学,也就是这个市场的规律。某种程度上市场是有规律的,如果你能找到,你就能找到这个市场的密码。

此外投资还要非常理性,要克服心理上感性的弱点。不要特别好胜,在赔钱的时候也要迅速止损,其实市场是很锻炼人的。真正的投资不但需要你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还需要有很多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知识。

学生2:当中国股市从2500点上升到3100点,是否股市就进入牛市了呢?

栗沛沛:中国股市的规律性不强,学术界的研究也没有发现很明显的规律。有人开玩笑说,中国的股价就是随机游走。所以在中国股市投资的话,要谨慎小心一点。

学生3:您刚讲的我们国家也进行了经济改革,但是与苏联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同,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前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市场。那我们的资本市场里有什么最大的特色?

栗沛沛:苏联是休克式疗法,我们没有学它,我们知道那条路走错了,毕竟苏联最后解体了,所以我们走了渐进性改革这么一条路。金融也是一样,以前我们觉得国外发达国家金融做得好,要向他们学习,但后来发现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非常小心,不能别人做什么,我们也去做什么。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市场的特色和规律,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金融这个层面来讲,我认为金融的做法在不同的国家可以很不一样,而且没有对错可言,没必要对国外的做法亦步亦趋。我们这个资本市场的最大特色应该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想这是跟国外很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4:现在由于货币泡沫化导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而一般家庭抵抗货币泡沫化的方式就是买房子。但是买房子的门槛又过高,这是否会导致一些问题呢?

栗沛沛:房子的这个问题容易导致贫富差距加大。很多金融产品是有投资门槛的,比如我们刚刚讲的信托产品,有的曾经给到10%的收益率,但是需要100万元的投资门槛,即使一般的理财产品也需要5万元的投资门槛。也就是说,投资者必须得有一定的资金才能获得这个投资机会。这是金融领域存在的一个问题。

现在政府也非常重视普惠金融,让更少的资金、更小的企业都能获得金融服务,或许会缓解这方面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都需要有一定的金融知识才能参与到投资市场中,不能盲目做投资,买房子也有投资失败的案例。

学生5:我有一个同学,她很喜欢金融数学,但是不喜欢金融,而且对钱不感兴趣,我想问一下您对钱的看法。

栗沛沛:我对钱的看法就是不要过度追求钱,做事情时不要把钱放在第一位,而是要把创造价值放在第一位。如果我们能创造出价值,钱自然而然会追着我们走。对钱的看法可能更多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不是一个对错的问题。

喜欢金融数学很好,我觉得只要做的事情和自己的兴趣以及能力是匹配的,并且对社会是有益的,那么就是好的。但我觉得大部分的学生将来都是要踏入社会的,要跟人打交道的,所以最好知识面能够广一点,不要完全钻进书本的牛角尖里,为了数学而数学,为了公式而公式,要把东西活学活用。从这个角度讲,学金融数学的同学如果再懂一点金融的知识,会让自己的金融数学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