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分离在生命、能源与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磁分离在生命、能源与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Magnetic Separation,中文译作磁分离,磁分离有一个专业术语是磁选,利用磁的特性来分离物质。

一、什么是磁分离

今天我带来了一块磁铁、一个铁夹子、一个1元的硬币,口袋里还有一张100元、一张10元的纸币。我的目的就是要用磁选的方式把它们分开,铁夹子和硬币可以用磁铁分开,但是纸币是无法用磁铁吸出来的。磁铁本身可以吸铁,铁夹子本身可以被吸起来,但是没有吸的能力,三种物质的内在差别在哪里,是我们磁分离最先要了解的。

比如说有很多铁矿跟沙混在一起,你希望把铁矿跟沙分开,这就需要用磁选的方法把它分开。磁场中最关键的是能够把物料吸附,磁力必须大于重力,如果磁力不能大于重力,那么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就会掉下来。磁力与物体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大,磁力越大,吸力越大。磁场的强度用H来表示,也是呈正比的关系,磁铁越强就可以吸住越大的物料,与磁场的梯度即磁场在空间的分布也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吸起来,有些物质吸不起来,就是由这个物料的磁化系数决定的。我们分磁选不仅可以分有磁性和无磁性的物料,还可以分磁性不同的物料。这就是磁选最基本的理念。

二、磁铁与磁分离

接下来了解一下磁性是怎么来的。大家都知道磁铁本身就是一种物质,刚才说的吸铁并不是磁铁最大的物理特征,而是物理现象,最大的物理特征是本身能够产生磁场。

大家都知道,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有铁原子和氧原子,原子大家都知道是由原子核跟电子组成,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就相当于有电流,电磁感应就会产生磁场,磁场的强度与电子移动的速度、电子移动的量有关系,所以把磁场的强度用磁矩来描述。

但是在通常的情况下这些磁矩随机排列,磁矩本身是矢量,所以若把它加和,这个磁矩跟另外一个磁矩会抵消掉,统计加起来总的物质的磁矩是0,这样就不具有磁性。

如果在外加的情况下让磁矩定向排列,把这些磁矩加起来就能产生很强的磁场,如果磁矩的排列能把外在的磁场同样这样排列,就变成了永磁铁。

那么纸币的差距在哪里?纸币是在外在的磁场下,而在外在的磁场下,磁矩无法定向排列,没有办法被磁化,因此不能被吸附起来。这就是磁矩定性的描述,当然定量的描述是沿着物质,在外在的磁场下看内在磁化的强度来区别物质。这里有三种不同的物质,其实就是我今天带来的物质:铁磁体、顺磁体、抗磁体。这块磁铁就是铁磁体,硬币、铁夹子就是顺磁体,不具备永磁铁的特征,纸币不具备磁性就是抗磁体的物质。

三、磁分离的应用

(一)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磁分离在生命科学里的应用。身体里没有哪一部分是有磁性的,如何把它分离?还用我带来的东西举例说明。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磁铁无法把100元纸币吸附起来,要把纸币吸起来,可以做一个夹子,用这个夹子夹住100元的纸币,再用磁铁选择性地把100元纸币从其他的10元纸币中分开。这些步骤中,最关键的是选择性地把夹子夹在你所需要的100元上,而不是夹在10元上。如何设计“夹子”,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科研组做的研究。

第一个试验是细胞分离,就是如何把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从血液中分离。不健康的细胞带有病毒,这个病毒抗原有特性,我们通过医疗科研想办法把有病毒的细胞从血液中去除,希望把像“铁夹子”的材料(纳米级)附着在细胞上,因为光是磁铁,是放不上去的。于是,我们就想办法找生物分子,找到对某一种抗原具有标识的抗体,生物分子能够识别病毒的抗原,通过搞生物的科研人员研究,不同的病毒要用不同的抗体,一旦找到这样的抗体后就想办法组装嫁接到这个小磁铁的表面。但是一般的生物分子跟四氧化三铁表面没有直接的建和作用,搭载不上去,因此要先对四氧化三铁表面进行修饰,给它装上一种分子,这种分子一端可以装上羧基,就可以与表面的铁建和,另一端装上硫基。一旦通过表面修饰后,抗体就可以嫁接在小磁铁上,一旦小磁铁嫁接好,其实“夹子”就已经成功做成,就可以把它放到血液中识别,而且只会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一旦识别之后就可以用磁铁把它引导到某一个部位,就能很方便地把感染的病毒细胞取出来。

(二)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磁分离在环境中的应用,一个是水处理,一个是烟气的净化。

1.水处理中的应用

我们希望在废水排放之前可以把重金属去除掉,或者把这些重金属分离或是回收起来。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关键是要设计具有磁性的吸附剂。这个吸附剂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们做科研跟大家做习题其实是一样的,首先要思考一下解决这个问题它具有什么特征和希望达到的目的。Magnetic Sorbent(吸附剂)最重要的特征是可以抓住水里你所需要的金属离子,需要效力高;希望这个材料拥有大的表面积;希望吸附剂可以循环使用,没用的话可以进行安全排放;希望吸附上去的离子能够容易地脱离下来;最后这个吸附剂一定要很稳定,不要加到废水中就溶解了。这就是我们设计磁性材料吸附剂的思路。

刚才介绍的四氧化三铁是可以被磁化、被吸附的,当然这个颗粒比较小,都是微米甚至纳米级别的颗粒。为了使磁性颗粒在酸性水里保持稳定,首先要对颗粒进行保护,加上一层薄薄的二氧化硅,把这个磁性颗粒保护起来。但是这个颗粒本身表面积不是很大,所以脱除废水里的金属粒子需要加很大的量,才可以把表面积增大。方法之一就是在二氧化硅上镀上一层多孔的硅材料,用树胶的有机分子膜做膜板,就跟蜂窝煤一样,把蜂窝煤组装到这个表面,蜂窝煤之间的孔隙就用硅材料把它填满,然后把里面有机分子的膜板给烧掉,这样就可以得到多孔的硅表面膜在四氧化三铁表面上,这样你就做出了多孔的材料。

2.烟气净化中的应用

接下来跟大家介绍磁分离在烟气净化方面的应用。目前主要应用于把灰飞里的汞处理掉,本来灰飞可以做混凝土,含有汞元素后就不能做混凝土,这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课题组开发了一种以贵金属为基础的吸附剂,以银为例,银与汞能形成汞齐反应,汞齐反应本身是可逆的,很容易把汞齐反应出的重金属抠出来,这样就可以完成再生的功能。

先选择一种多孔的黏土,这种多孔的材料是孔洞结构,这种材料里含有很多钠离子,钠离子可以跟银离子替换。如果把黏土放在含有银离子的溶液中,里面的钠离子就会被银离子替换出来,银离子就会在黏土中,银离子很容易还原,还原后就可以形成一个小的纳米颗粒,这个纳米颗粒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反应器,去巩固汞。

我们把含有汞的气体经过吸附剂,看一下有多少汞穿透了吸附剂。这里有一个银造的玻璃球,在玻璃球上镀三层银,发现还没有形成纳米颗粒的银在100℃之下还是能捕捉汞,穿透能力几乎是0。但是在温度超过100℃之后,银的穿透力非常高,如果把银变成纳米颗粒之后会发现,到250℃、280℃还能很有效地把气体里的汞离子固定住,只有温度到三四百摄氏度的时候才没有固定汞的能力了。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因为要再生,再生就需要把汞离子释放出来,而只要把温度增加到三四百摄氏度,固定住的汞蒸汽就会释放出来,这个银就可以再生。

当然这非常理想,而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因为加进去的黏土是跟灰飞在一起的,所以没有办法把加进去的吸附剂跟灰飞分开,但是可以想办法让黏土有磁性,被静电除尘器捕捉后,用磁分离的方法直接把灰飞和吸附剂分开。灰飞不含有汞蒸汽,是很干净的灰飞,可以做其他的用途。吸附剂也可以循环使用,用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再生再循环使用。关键在于怎样设计复合材料。

比如说黏土的正面是小磁铁,要想办法把小磁铁和黏土变成复合材料,而且做复合材料时要保证黏土的空隙不能被堵住,因此可以把这个黏土分散在有机项里,把四氧化三铁小磁铁分散在带有硅的溶液中,把溶液过滤掉,磁铁跟黏土在有机溶剂里混合,混合之后会黏在一起,经过烧制就会把硅固化,硅固化后也不会堵住黏土的空隙,就得到了有磁性的吸附剂。有磁性的吸附剂本身是钠离子,对汞没有很强的捕捉效果,只有把里面的钠离子用银离子替代后,继续还原,得到的复合产品才会捕捉汞。

(三)在能源科学中的应用

在采油过程中如何用磁分离为我们服务呢?它所需要的磁颗粒的特性又是完全不一样的。

加拿大的油水比较稠,一般打井是抽不上油的,所以就在井里注入蒸汽,把油层加温,油的黏度降低,就和蒸汽一起抽上来了。抽上来的油大部分是水,含油量非常少。所以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将油和水分离。大部分的水是很容易去除的,但是当油里的水只有5%左右的时候就很难去掉。这时就会有人去研究为什么这个水很难去掉。

在显微镜上可以发现,这个水珠的密径很小,尽管水和油有比重的差别,水会往下面沉。但由于密径很小,沉得很慢,没有明显的分离。所以要想办法让油和水分开,就一定要把水珠的体积增大,离心的方法对设备的要求和成本都很高,一般是通过加化学药剂的方法把尺寸增加。

接下来我们就研究一下为什么小水珠这么稳定。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两个小水珠变成一个大水珠,油和水的界面是减少的,要产生油和水的界面需要能量,两个水珠变成一个大水珠,从热力学的角度来说,能量是降低的。大家都知道能量降低是一个自发过程,但是在油和水的混合体系中,两个小水珠即便有外力的作用,也不能让它们成为“朋友”。这使我们非常困惑,为何会违反热力学定理?

我们就进一步研究,水和油之间形成了类似橡皮的膜,最大的特征是这个膜看不到,是分子级别的膜,由于膜的存在使得两个水珠很难兼并。因此,我们把这个膜拿出来用显微镜看看是什么样子。能发现很多聚集的分子形成了物理上的膜,想要让这两个水珠兼并就要破坏这种分子膜。

如何把这个膜破坏掉?可用化学药剂破乳剂。这个破乳剂一面一定是连着有机项(油项)的,而且这个分子必须喜欢到油和水的界面来。这个分子要既喜欢油又喜欢水,还要有界面活性,且这个分子一定要能够把原来形成分子的膜破坏掉,又不能形成之前有的分子膜,这个药剂还最好是非常环保,是天然物质,最后是要便宜,而且来源广。

根据这几个要求,就找到了天然分子纤维素,它里面有很多羟基,这个羟基分子只喜欢水,不喜欢油,这样的分子只会到水里,不会到油里,不具备油和水的活性。我们希望把一部分喜欢水的分子用喜欢油的结构替代掉,一旦替代掉,这样的分子大家都知道,一部分很喜欢水,一部分很喜欢油,放到油和水的混合体,会分别在油和水的界面中。

我们要看这个分子是否可以到油和水的界面中,产生油和水的能量,这个能量越大就证明产生界面越难,一旦把EC加进去后,分子的界面就急剧降低,证明加入的EC比表面活性的分子更活跃。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来,它只是渗透进去了,但是并没有完全进入油和水的界面。

加了之后到底有什么效果?这两个水珠在外在的压力下是不会兼并的,但是当浓度增加到135个PPM—EC的时候,两个水珠就变成了一个大的水珠,水珠越来越大,直径增加很快就会沉淀下来。

从测含水量来讲,刚开始什么也不加,含水量是4.3%左右,加到了135EC—150EC的时候,含水量降低了很多,可以达到合格的要求。这个与磁性和磁分离无关,接下来要讲的是最精彩的:创新。

如何通过小磁铁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优秀,我们的思路是,若是能够把刚才找到的分子嫁接到小磁铁上,这个小磁铁本身就具有界面活性,再把小磁铁加到水油的混合体系中,它会到水珠表面附着,粘在上面以后,加进去的磁铁就会把它吸到你所需要的地方。上面就得到了干净的油,下面则得到可以循环使用的磁场。

找到思路后,我们还要想的是对磁性到底有什么样的要求。首先它必须能够分散在油里,才有效果到油和水的界面去,且要有界面活性,并能够渗透油和水的界面,最重要的是要有磁性,是我们对颗粒的要求。

根据我们的知识,经过一系列设计和实验室的研究找到这样的途径,把这个锈嫁接到纤维素上面,把表面加一个氨,让锈和氨反应就得到这样的颗粒,我们叫它M—EC。

M—EC到底有没有我们想要的功能?首先它要喜欢油和水。我们就做了很简单的试验演示,两个瓶子里上面放的是油,下面是水。把小磁铁放进去,很快就渗透了油和水的界面,沉到水里了,完全是没有油和水的界面活性。但是把M—EC放到同样的体系中,它不在油里也不在水里,由于它的特性,到油和水的界面里附着了。

一定要有磁性,一是没有包覆的,一个是包覆以后的,磁化的特性基本上是一致的,当然磁化的强度有一点降低,原因就是外面包上了EC,使磁的反应性能降低了一点。最关键是希望在里面加上小磁铁,我用磁铁把它吸掉就能得到很干净的油,这就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

加了EC后确实可以把水珠变大,沉下来,加了M—EC之后也可以把水降到合格的水平。这时候同学就会问,为什么要画蛇添足,把EC加到磁性颗粒上,没有磁性颗粒重力也可以分。

最后我就给大家讲一下更具体的结果,加了1.5的M—EC就发现,到6.0CM这个地方取的样含水量还是很低,说明你就多采了20%的油,这是一个很客观的数据,同时降低油渣的体积20%,这是非常有效的改进。因此把EC加在磁性颗粒上并不是画蛇添足。

同样是加了EC,一个是放了磁铁,一个是不放磁铁。不放磁铁里面含有1%的水,但是加了磁铁就可以很快将含水量降低到1%以下,证明它分离的效果非常好,这从工业上来讲,不需要做一个很大的分离罐,直接吸出来就可以了,可以使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可以循环使用,所以磁性颗粒确实有很大的用处。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做科研一定要有创造力,一定要有批判性的思维,不要别人做出来的你都以为是对的,即便文章已经发表了。然后,一定要开放视野,不要局限于自己小小的领域,要多学科交叉,而且一定要保持好奇心。最后,一定要努力,我也一直都很努力,这才是科研成功的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