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与家国情怀
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中国现代教育是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开始的。京师大学堂是一个叫孙家鼐的清朝状元创办的,他是第一任校长。他32岁中状元后做了光绪皇帝20年的老师。孙家鼐办京师大学堂的宗旨是:“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未有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其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这个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谈论的要以西方的办学方式、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为辅助,让我们的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这是在中国大地上办大学的一个基本思想。我们现在认为最早的留学生是一个叫容闳的人,他出生在离深圳不远的地方,是珠海市南屏镇人,1847年去美国,他是第一位在耶鲁就读也是第一位从耶鲁拿到学位的华人。还有一位叫唐绍仪的人,他来自珠海唐家湾,1874年去美国,1881年归国,当过民国首任总理。还有一位是在技术上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影响的,给中华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詹天佑。詹天佑1872年赴美,1881年归国,他是最早自主设计并建造铁路的中国人,不只是主持设计和修建了京张铁路,更重要的是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国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讲到中国的现代教育史,不可避免地会提到北京大学历史上最著名的校长蔡元培。他在北大做了12年的校长,因开创“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风而被后人敬仰,他也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还有一个在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就是西南联合大学,有8年多的历史。清华、北大、南开三所高校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得已迁往南方。先迁到长沙,遭到日军轰炸,再被迫迁往昆明。那时校园的条件非常艰苦。开始是铁皮房,后来变成茅草房。当时三所学校的校长是南开大学的张伯苓、清华大学的梅贻琦和北京大学的蒋梦麟。当时办学是非常了不起的,为什么非常了不起呢?最近有一个电影叫《无问西东》,就是描述那个时代、那些青年人,在艰苦的环境下是如何奋斗的。有人献身科学,有人献身保家卫国的战争。当时包括周培源、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等学界泰斗都在西南联大培养了非常多的学生,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为中国造就了一大批的栋梁之材。后来很多为我们所熟知的学术大家实际上都是受益于当时的西南联大,比如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等重要科学家都是在那个时代培养的。那时的西南联大学生邓稼先后来为我们国家的原子弹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季羡林、冯友兰、闻一多、费孝通等人文学界泰斗级的人物,当时也都曾在西南联大工作或学习。
还有一个在近代教育史册上非常令人可歌可泣的就是“西迁精神”。1956年,为了支援祖国的边疆,许多城市的大学老师都主动地、自告奋勇地去了当时还比较艰苦的西部地区。比如上海,一个生活比较安逸、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大城市,有很多人自愿一辈子献身于西北的教育和西北的发展,精神非常难能可贵。
之后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高等教育和科研遭受到了重大的挫折,大学停止招生10年,“文革”后,才开始恢复高考。那个时代,大家穿的衣服跟现在也不一样,坐的椅子也不像现在这样舒适,条件还比较艰苦。但是那个时候大家学习都非常认真,在课堂上拿一个本子认真记录,如饥似渴。1978年12月,国家派出了首批52名留学生出国留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史上,最早的博士生是在1983年毕业的,那年的18个博士毕业学生,是在人民大会堂授予博士学位的。现在的博士生走到街上没有人会觉得很了不起,因为比较常见,但那个时候是非常罕见的。
二、教育是硬道理
教育是硬道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毛主席曾说过落后就要挨打,实际上教育落后就要挨打。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我们现在的技术发展,一切的一切都要靠教育。落后就要挨打在近代史中可以看到,林则徐虎门销烟最后被清朝政府叫停,清政府求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1949年以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生活条件还比较落后,真正完全改变靠的是国家的科技发展,过去的20年我国通信和交通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现在我们有2.2万公里高铁,高速公路有13.1万公里。我国现在的光缆通信,与百年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50年前都完全不一样。1000年前的祖先对我们2000年的生活是有巨大的陌生感的,是不能想象的事情。
科技使人民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袁隆平等重要科技领军人物把我们的水稻产量升上去了,国家不用再为百姓的温饱问题而发愁。而我国的国防事业,因为有钱学森等爱国科学家,他们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回到祖国,领导国家的科技发展。很多人有家国情怀,他们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攀高峰。这些人组合起来,才能做到让国家的实力空前提高。黄旭华是中国的核潜艇之父,也是广东人。有一次开会的时候他站在后面,习主席就把他从人群里面拉到前面。他回忆说最初核潜艇建好的时候要到水底下去,要做实验。很多人不敢下去,害怕,有人都哭了。他自己作为总工程师,就亲自带头到水底下去。当时非常危险,他说完全是靠忘我的牺牲精神。28年的时间全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哪儿。也就是说,他隐姓埋名了。母亲跟兄弟姐妹都认为他到北京工作了,不顾家里,实际上他们不知道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位老先生非常了不起,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再说数学,华罗庚没有回国的时候,我国的数学跟西方数学差得非常远。他一个人回国就带动提升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水平,带动提升了中国研究的整体水平,将我们和西方的水平大大拉近。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人的奋斗和牺牲,带动了整个民族的科学发展。
科学的价值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我们现在造了很多汽车,造了很多飞机。计算机也可以把很多事情在计算机上模拟做出来,中国有很多的科学计算,很多好的程序设计。科学发展是没有止境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把很多困难的事情解决。
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如今,我们已拥有众多大学以及大量大学生。培养大学生就是要造就各方面的人才,有了人才国家才能更兴旺,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进步。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已经非常普及,1985年的在校大学生数量比1976年的在校大学生数量翻了一番,1999年高校又进行了扩大招生。与20世纪80年代的在校大学生相比,在校生数量取得了惊人的进展。现在国内大学的硬件设施水平得到快速提升,许多大学校区已建立起现代化的校园配套设施,包括南方科技大学校园也展现出现代化校园风貌。如今拥有设施配备齐全实验室的校园与七八十年前由铁皮房、茅草屋建立起的校园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单一。南方科技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创新试验田,这几年聚集了大量人才。除了陈校长以外,我校还有俞大鹏院士、刘科院士、王泉院士、徐政和院士、滕锦光院士、杨学明院士、陈晓非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拥有一批重要科学家且拥有一流的实验条件,这使得很多大学生都可以走入实验室去参与研究,聆听深刻且有趣的讲座。南方科技大学有优美的环境,有众多愿意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的非常敬业的老师。我在南方科技大学这两年也收获不少,这两年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应该说南方科技大学对我本身来说是一个福地,非常幸运的一个地方。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热爱的地方。
最近几年我们的教育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南方科技大学实际上是我们教育多元化的一个最重要的象征。另外一个体现教育多元化的就是出现了研究型的私立大学,出现了中外合作办学。多元化的教育,对国家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归根结底是要培养人才的。陈十一校长讲过我们需要一流的学术环境。我觉得我们还需要培养一流的大学生。在我的母校北京大学,有许多令我非常自豪的科学家,比如土生土长的科学家于敏,他是我们中国的“氢弹之父”,他北大毕业后把自己完全奉献给了国防事业。又如另外一位校友屠呦呦,严格意义上她是我们国产的科学家,也是中国科学界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她的精神也非常了不起,她在艰苦的环境下,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能够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很多生命。郭永怀院士毕业之后已经是康奈尔大学航空系的教授,是国际学术界非常有影响力的青年学者,他回国后,为我们的国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最后献出了生命。还有一位就是邓稼先,为国家做出了非常了不起的贡献。包括我们数学系的校友王选教授,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还有数学系张益唐教授,一辈子就写过两篇论文,第二篇一鸣惊人,做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果。
四、新世纪的人才挑战
我之前所讲的是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大家所熟知的,像于敏、王选、黄大年,这些不同时期由国家培养的科学人才,对国家和民族的进步起到了重大作用。新世纪培养出了大量的大学生,大家的目标不再是造原子弹,也不是造氢弹或汉字排版等。当今时代,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是硬道理,人才能把国家引到非常高的战略高度。有人才才有创新,创新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现在我们需要有各种创新,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确立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人才才有各种突破,人才可以使创新创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只有人才能够使这些发展成为现实。大家可以看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状况,天文望远镜可以让我们在天文上突破更高的高度。而像潘建伟这样的重要科学家,可以使我们的量子计算达到更高的水平。现在与以前不同,以前很多情况下是我们把人送出去,现在国家需要把人才引回来,不光是我们自己要把人才引进到南方科技大学来,同时我们也要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大学还要做到把国际上的人才引进到我们国家的土地上,让他们跟我们合作,把我们很多技术推向更高的水平。大家看到改革开放40年,同时也是海归群体发展的40年。1978年,国家送52个留学生出国,这些人中,大家能看到比较熟悉的面孔。现在参加同学聚会,也能看到很多人是留学回来的精英。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40年,可以发现我国的人才有一个走出去再走回来的过程。这几年我们也从香港吸引了一批人才,我们很多人从国外回到香港工作,为香港做了很多贡献。现在各个地方招揽人才不拘一格,开始是香港吸引内地的人,现在内地开始吸引香港的人,国内校园现在也吸引很多海内外的人才加入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队伍。
在座的同学要明确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就是要了解国情,具有全球视野,能够熟练掌握科学知识,熟练运用外语。我们要培养人才走出去,还要回来,这是国际视野。我们南科大采取全英文教学,我们有很多国外名师,我们鼓励大家走出去交流,有国际视野。你们不再需要担忧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困扰前辈们的问题,比如温饱问题,这些东西已经都是过去式了。你们需要解决的是我们现在只是有概念的东西,比如计算机、人工智能、新材料、量子计算,需要你们把这些东西做得更有深度,然后带动新的发展。比如计算这一块真正做到把指数级的计算困难解决了,就可以带动非常多行业巨大的进步。
最近国家出台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这块土地在未来的几年十几年里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我认为这些重大的变化里头最主要的是教育的变化,是技术发展的变化,需要做到把这一区域的人才、技术融合起来。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要有投身于建设这块土地的情怀。
总之,国家的发展,教育是基石。如果没有优秀的教育,包括深圳这样的地方,城市的发展都一定会有停滞不前的时候。所以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基石,科技是动力。我们的教育要前进,我们的科技要前进,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同把它推动到一个新的高度。谢谢大家!
提问与回应
学生:汤校长,我想请问一位科学家和创业家对国家的贡献有可比性吗?
汤涛:我觉得这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民族不能说只要科学家,或者只要创业家。实际上回顾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我们有很长的时间发展缓慢。那时候我们关心的东西过分单一,不够全面。中国传统社会重人文轻科技,那个时候谁读书厉害,会写诗、会写文章、会八股,就是最厉害的。而数学好是雕虫小技,你要是搞发明创造,最多是一个手艺人,不受人重视,这种观念限制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实际上,像于敏、邓稼先这些科学家,对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像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他的贡献也绝对不亚于任何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因为他和他的公司把我们的技术大大提高了,技术提上去就可以带动国家的发展。所以我觉得这两者都非常重要。像我们这样大的国家,必须多元化。有人做很好的科学,有人做非常好的创业。总之我觉得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