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与人文
今天讲课的内容将包含4个问题,但我不会刻板地按照顺序一一展开,而是不断融合混搭着讲,希望给同学们一种整体交互关联的感觉。
这4个问题分别是:
1.新时代的高科技有何特征?
2.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的内在关联是什么,这些关联如何构成新时代的文化表征之一?
3.什么是机器写作,机器是怎么进行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的?
4.在这样一个人工智能与人文融合的新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人工智能与新文科的交叉嵌入关系?
一、作为新时代文化特征之一的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新关系
关于新时代的科技特征,我们放到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新关系的论述中一起讲,所以一开场我就从第二点开始,也就是为什么说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在今天存在一种新关系,而这个新关系竟然构成了一种时代特征。
大家先想想下列问题,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类要追求美好生活,而且要求这个生活越来越丰富便捷,于是把希望寄托在科技身上,那么科技的发展目前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呢?这些特征,哪些需要我们认同追随?哪些需要我们保持警醒?直接地说就是,人类在对科学表示敬仰的同时,也应该对科学有一种警醒,因为有科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科技始终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能给人类带来福祉,这个大家都确信不疑。可是如果说科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险,人们就不太愿意去关心了,但科技确实又存在着危险。
我想大家都熟悉核武器,任何一个国家掌握了核武器,别国就不敢去碰这个国家。但另外一个方面,核武器所带来的“核冬天”,客观上具有毁灭性的危险,已经越来越令人担心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福岛核泄漏就已经是富含威胁的例子。核武器带来的危险,想想都可怕,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人类的毁灭,这就是高科技的危险。我们必须思考一下,这个时代创造了最先进的技术,却有可能被用来毁灭人类,这是为什么?
今天的奥斯威辛,曾经是德国纳粹的杀人集中营,可现在却是绿草如茵,山清水秀,但是围墙的标志和铁丝网、焚烧炉的样品,还始终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用武器和科技杀害数以百万计犹太人的地方,到了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表面上看却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所以我们要保持警惕!
短短几十年,我们经历了工业革命时代,后又经历了信息时代,现在又一下走到了智能时代。关于这个智能时代,你能想象出什么场景呢?可以尽情展开想象。它可能带来什么危机呢?也请你尽情展开想象。
于是,让我们回到第一点来谈谈人工智能时代,谈谈高科技的特征。当然,主要还是要看看人文学科在当下是怎么跟人工智能相遇的。我们通常说的人文学,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等学科,这是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这些学科惯常被称为“无用之用”的学问,它关注和解决的是你的灵魂、道德、素养等精神文明层面的东西。可是到了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正在变化,它碰到了一个重要的机遇,它不仅能提供精神素养和灵魂塑造,而且正在变成一种被称为文化创新要素和文化资本的东西,它正在变成重要的生产力之一。这些要素有时候甚至比真金白银还要厉害。
导致这种变迁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却是主要的推动力。就以你们手里的智能手机为例吧,里面无非就是一堆程序吧,还有就是芯片、电池、摄像头、屏幕,以及一个个的App。想一想,如果没有人文的这些内容融入当中去,那么,你打开手机看什么呢?不可能去看电池和芯片之类的吧,App里面当然有各种算法,有人工智能各种各样的东西,你要去订机票也好,你要去购买东西也好,等等。最后都是由App的内容来决定的,是里面的新闻、棋牌、图像、诗歌、小说、影视、短视频,等等。这些东西属于什么范围?难道是属于技术吗?属于理工科吗?你拿着手机究竟在看什么?人工智能也罢,IT技术也罢,万物互联也罢,最后你都要为各种精神文化的内容服务。没有内容也就没有一切,一个裸体的技术平台有意义吗?这是第一点。再说第二点,那就更具有挑战性了,你走进了人工智能时代,与它关联的是一系列最先进的高科技,包括5G、芯片、传感器,甚至量子科学、生物、基因等,而所有这些技术的进展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相关应用的伦理命题。现在所有人工智能的发展报告,无一例外的都要花很重要的篇章来讨论相关的法律、伦理、美学、意义等问题。这说明几乎所有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应用,从一开始就面临人文伦理的困扰。
最后这第三点也很重要,就是人文学与人工智能的连接与嵌入,正在成为双方发展的重大机遇,带来许多重大创新,包括机器写作、科幻文学、VR应用等,下面我会进一步展开。
二、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的诸种内在关联
大家想一想,计算机和AI技术的图形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识别处理的是些什么东西呢?不就是人类文明、文化各种东西的数字化、智能化符号的呈现吗?这些文明内容依托人工智能得以转化、创新、爆发。其实任何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都不能不以这些文明、文化的内容为思考和处理的基础,智能创新概念的发生,一开始也基本上就是文化和技术的混合思维产物。
人文之道如何作为AI伦理难题的思考和解决路径也很重要。毫无疑问,AI注定会提高效率,智能应用使得操控机器变得越来越简单,现在你有一台智能手机几乎就可以在世界上生活,尤其在中国,可以生活得很惬意。可你想过没有,后面的技术在为你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会不会控制你?假定数据为王、算法为王、应用为王,那么接下来呢?有一句话叫作“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世界”。算法寡头,应用资本家?数据垄断的托拉斯会不会出现?我们会不会变成没有数据,不懂算法,在智能领域一无所有的人?
人类既要享受高科技,又要避免它的弊端,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所以我们说,希望AI与人文的交会融合成为时代创新的机遇,就必须重新认识人文的价值,它比你想象的重要得多。这是我们南科大的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关注的。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有一句话,“我们已经到了最需要人文学科的时候了。”乔布斯也说:“创新并不是我事业最主要的与众不同之处。苹果之所以能与人们产生共鸣,是因为在我们的创新中深藏着一种人文精神。我认为伟大的艺术家和伟大的工程师是相似的,他们都有自我表达的欲望。”我想,乔布斯一定明白,苹果赢了诺基亚,并不完全是技术的胜利,它也是人文的胜利、技术美学的胜利和人类游戏心理的胜利。我断定,乔布斯基本上就没有把手机当成电话来制造,而是当成一个美学产品,当成游戏产品,当成好玩的东西来制造的。他想让一个男孩给他的女朋友买苹果手机,不是为了让她给他打电话,而是让她觉得很有时尚感和身份感。华为手机配置彩色照相镜头也就罢了,干吗还要加一个黑白的呢?这就是美学、心理学和时尚品位的问题。就像收藏黑胶唱片一样,今天拍一张好的黑白照片比彩色的有品位多了。这是技术问题吗?显然不是,而是人文问题。手机的很多功能都是为人文、为人的心理和精神设想的。伟大的艺术家和伟大的工程师在这些层面确实是相通的,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谈机器写作。
三、机器新闻与AI文学
人工智能正在介入各个行业,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机器写作,或者叫AI写作。最近10年,AI写作在新闻领域越来越盛行,国外的许多家新闻媒体都有新闻写作的应用机器人,像美联社、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再看中国,目前也不少,在座诸位拿着手机看的时政、体育、娱乐新闻,多数恐怕都不是人写的,这就是现实。机器新闻的一个观看特点是,错别字固定,结构表述固定,譬如讲了一则新闻以后,它一定会问:“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就知道这文章基本上就是机器人写的。机器新闻典型的例子就是九寨沟地震后,国家地震局的机器新闻写作程序25秒钟就写出了一篇完美的新闻搞,瞬时播放,这个连专业记者临场也赶不出来。“今日头条”体育新闻网站的机器人小明,据说一年就写了5139篇报道,机器新闻的特点之一就是自动化、低成本、超时效、高效处理。就像新华社的“快笔小新”、第一财经的“DT稿王”、今日头条的“张小明”等,现在人家都成立机器写作联盟了。因此,现在不是要讨论他有没有、行不行,而是如何改进的问题,譬如机器写手会不会采访别人,能不能做深度调研等。
我们再来看机器文学创作。现在网络上已经出现一大批机器诗人,大家熟悉的微软“小冰”,IBM的“偶得”,清华的“九歌”,还有“薇薇”啥的。清华大学语言实验室甚至宣布“薇薇”已经通过了唐诗专家的评定和“图灵测试”。什么叫“图灵测试”呢?打个比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聊天,突然挂下一个幕布隔开,二人继续聊天,最后拉开幕布,你发现对面坐的已经不是人,而是机器人了。让机器诗人扫描一幅画,它立刻就写出了一首诗,名字叫《早春》:“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试问在场各位,机器几秒钟就写出来了,此刻给你,你写得出来吗?
以后随着算法的提升,数据库的扩大,优化能力的增强,机器人文艺事业会怎么发展,就让我们去想象吧。机器人写小说、写剧本、写评论,设计好了,也是分分钟的事。
当然,你一定会问,机器作家会杀死人的文学吗?我感觉这种思维缺乏历史感,缺乏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整体观照。一个东西出来,从来都不意味着另外一个东西就该灭亡。出一个阿尔法狗,难道围棋就灭了吗?没有啊!在人类的历史上,这些问题都在不断谈论,又不断被证伪。诗歌、小说、散文,曾经在不同的时期出现,然后电影出现,电视出现,短视频出现。现在又流行什么“抖音”,谁彻底替代谁了?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看机器写作,至少在可以看到的时期内,它大体不会替代人类写作。人类的游戏心理、审美心理、博弈爱好,人玩耍的目的,输赢不是唯一,还有许多的满足,是多元爱好。所以我觉得机器写作将来八成也就是增加了一个新的文学类型而已,就像古诗词从《诗经》发展到骚体,发展到赋体,发展到唐诗,再发展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然后发展到现代小说,发展到自由体诗歌一样。什么叫文学?我喜欢的一种解释是,文学就是人类在现实中未实现欲望的想象性满足和解决。骨子里的文学性哪管你什么分类啊,大家喜欢的就可以存在、添加、发展,但是它不会简单替代。所以我们未来会走向一个什么状况呢?我感觉,姑且可以叫作AI与人文融合的新时代。
四、走向AI与人文融合的新时代
文学是人类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心灵世界最神奇的领域。虽然今天诸如脑机接口和情感算法都已经在尝试,机器小说、机器诗歌、机器戏剧、机器科幻,还有人工智能生产的电影都会陆续出现,但我对未来依旧持一个乐观的态度。我尤其希望那些拿着超高出场费又不好好演戏的演员立刻被淘汰,希望导演除了创意、构思和检查外基本无事可做,一部电影投资2个亿,演员拿去1个亿,凭什么?资金使用在电影制作的创意和技术上不是更好嘛!你看人家李安拍一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一个人,一条船,其他都是AI虚拟3D制作,不也挺好嘛!部分演艺人员的消失看来只是时间的问题,我估摸能够活下来的是有创意的编剧,还有懂艺术又懂得人工智能技术的导演。由此看,AI写作正在开辟一个文化消费新时代。智能与文学将合作共赢,它们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
最后,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作为资本和生产力要素的功能一定会得到提升。这种提升将会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把文学那些隐藏的巨大潜力发掘出来,变成巨大的生产力能量,变成巨大的文化产业指标。我们必须重新定义技术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关系,走向一种新文科。
当然,我必须说明,人工智能只是一种高科技的人类技术,我们今天还看不出机器能够从本体上超越人类的主体思维、内在欲望、交流意志、信仰执着。AI不是神,它是“智能”,可它首先是“人工”,是二者联手的结果,再智能的机器,拔掉插头就是一堆破铜烂铁,我们离那个叫作强人工智能的时代还很遥远!
但是人工智能与人文融合的时代确实正在到来。作为南方科技大学新一代的大学生,你们要敏感地捕捉到时代的变化和焦点,抓住机遇,迎头赶上。我们必须学会重新去看待人文和技术的关系,重新看待人工智能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你必须有所准备,有超前思维。如果我们每天只是安于在自己的专业和单一实验室里面,而不去想想专业与人类生活、人类文明有什么关系,又如何能够通过你的专业和技术为人类谋福祉?南方科技大学正在发展一流的新人文学科,为同学们提供一流的人文通识教育,同时发展人文与科学、人文与技术、人文与各个领域交叉融合的特色人文研究,希望你们也参与进来,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灵魂、有价值观、文理交叉的创新性人才。苹果公司的CEO库克就说过,“我并不担心人工智能赋予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问题的能力”,“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那样去思考问题——摒弃同情心和价值观,并且不计后果”。难道不是这样吗?如果你不希望把自己训练成程序和机器,而是期待借助技术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那就必须记住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意义。无论技术怎么进步,到目前为止,能够把人类变成奴隶的不是机器,而是人,是人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