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青春梦想 书写人生华章

放飞青春梦想 书写人生华章

今天是个好日子,因为是春分,而我讲的题目就是“放飞青春梦想 书写人生华章”。所以我觉得在春分日跟大家分享一下人生感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十九大报告3万多字,倒数第二段是关于青年的,最后两句话就是“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这段话中有很多的关键词,值得认真解读,下面我就试着解读一下。

首先是那段话中有一句话“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们的陈校长在2017年开学典礼的时候对我们2017级的新生说:“祝贺你们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浪潮的亲历者和弄潮儿。”

所谓“弄潮儿”,就是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改革开放之初,出国留学成“潮”,现在却正在经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人才归国潮。十八大以后中国留学生回国总数已经达到260多万人,这背后有着很多深层次的原因,今天我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从美国辞职回国的心路历程。

一、顺着时代大潮,在美国拿到终身教职

在高中的时候,我看过一本非常喜欢的书,叫作《人生》。该书开篇就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相信大家随着自己岁月的流逝,对这句话会有更多的体会。我前半生其实就是顺着时代大潮,按部就班走过,获得硕士、博士、博士后,在美国拿了终身教授,觉得今后这半辈子可能就这样了。

终身教授英文是“tenure”,你有了tenure之后,你在学术上跟任何人,包括各种领导有完全不同的意见,也不会因此而被解雇。所以我觉得tenure在学校应该是无冕之王。在美国,很多人选择教职就是为了tenure而去,有了这个之后生活上就有了保障,学术自由也有了保障。

我认为终身教授是既重于泰山,又轻于鸿毛的东西。说重于泰山是因为这背后承载了很多年的努力,说它轻于鸿毛也确实就是薄薄的一张纸。

二、美国自然科学基金规模30年未变,中国则增加了300倍,超过了美国

作为教授,一个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写基金申请。因为你要运营一个实验室是需要很多资金的,尤其是在美国,人力成本非常高,必须不断写基金申请。我在刚写基金申请的时候,自我感觉写得非常好,可在写完交出去之后,被拒绝了就有点不能接受。当时我的系主任说,他前面申请了7个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被拒绝了,这样我立刻心态平稳了许多,感觉好多了。后来我也是申请第九个基金时才成功的。所以说在美国做终身教授,“举头望明月,低头写基金”“少壮不努力,老大写基金”“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得写基金”“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基金”,等等。

在美国之所以竞争这么激烈,是因为在过去大概30年中,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水平没有大的变化,资金总盘子都是在60亿美元的样子。但是中国过去3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增加了300倍,总体达到了240亿美元,而且每年都以百分之几到十的速度在增长。

三、人生重大变化是各类机缘的际会

做成一件重要事情需要满足一些条件,全部满足这些条件其实蛮需要缘分的。要加入一个新的学术圈,必须有人脉条件。学术圈和江湖非常相似,比如说学术圈跟江湖的核心关系都是师徒的关系,尤其是在读博士生、读硕士生的时候,这是很讲究缘分的。出道之前都要有艰苦卓绝的锻炼,然后经常还会开个会。比方说江湖里面会开英雄大会,学术圈里会开很多学术会议。学术圈跟江湖都非常讲究出身、门派、辈分、名号还有地位。最后,学术圈和江湖都是需要出去闯荡的,如果说想让大家知道你的话,你必须去走一走。

我当时就是抱着闯荡江湖的想法来南方科技大学做一个学术报告。当时就见到了陈十一校长,那是在2017年开学典礼的时候。我跟陈校长是流体力学的小同行,我在大学里的一个好兄弟是陈十一校长在美国时候的博士后。所以我跟陈校长在学术上是有很多联系的。那次跟陈校长只谈了半个小时,就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那时我申报的引进人才的截止岁数是40岁,我当时是39岁,就是在赶末班车。我当时嘴上说是申请看看,实际上内心认定,已经是等不及、等不起,必须申请,必须成功。

后来我在《海归记》里面写道:“不知道为什么,在学术的江湖漂泊了这些年,突然来到这。不觉得陌生,反而有一种置身桃花岛舒适的感觉,想在这停留,一个小火苗冉冉升起。”

四、放飞梦想:把南科大建成“中国的斯坦福”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梦幻般的地方,作为南科大的学生,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奋斗呢?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南科大二十年搞不好要超过斯坦福”。我觉得这可以作为我们共同的梦想,青春的梦想。

把南科大打造成中国的斯坦福,这可以是我们在座每个人的青春梦想,在这个梦想当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实现自己的飞跃。因为斯坦福不是那么容易就建成的。

你“放飞”靠什么?大家看到没有,鸟要飞起来的话,它腿上得有肌肉,它得使劲地蹬腿,羽毛要丰满才能飞起来。“放飞”就是要靠肌肉和羽毛,我把肌肉和羽毛比作理想和本领。如何获得肌肉、羽翼和本领,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参与课题组的科研。当然会有其他的办法,但我觉得这在南科大是非常好的方式。

本科生为什么要做科研?

科研背后包含着很多的东西,科研需要很多的精神。比如说需要好奇心,需要谦虚,就是说在一个未知对象面前要谦虚;还需要坚持、需要冷静、需要细心严谨,等等。

大家想一下,进实验室可以获得什么?最简单的、最直接的是可能获得一项成果,就是说你通过研究,可以写一篇论文或者可以得到一些加分,等等。这些当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获得一种能力,因为科研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知易行难,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才能够去锻炼这些能力。

科学研究还需要规范、联想、创新、协调等能力,这些能力不仅适用于科研,对做很多其他的事情也是通用的。科研还能培养优良的品德,真正的科研对人的品行和德行有颇高的要求,需要坚韧、谦虚、忍耐,等等。只有严于律己,按照这些要求磨炼自己,才能终有所成。

五、奋斗: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十九大报告里面还有一个词:奋斗。我特别想跟大家来讲一讲“奋斗”这两个字。

我回国之后,2018年2月担任系副主任,组织“理论与应用力学”本科专业评估,通过了。2017年主持完成“航空航天工程”本科专业申请,2018年3月获批立项。然后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了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申报,也获批。

我对我们组学生的期望是应该每周投入100个小时在你的学业上。我的一个学生在陈刚院士的讲座结束时就问他:“您觉得我的老师要求我每周投入100个小时在学业上合理吗?”陈刚院士没有直接回答他,他说他自己在做助理教授的时候每天早上4点钟就起床,5点钟到办公室。不仅是像陈刚院士这么有成就的人如此,在美国的院士,这种级别的人,每周肯定不止投入100个小时在学术上。

我的意思就是,优秀跟努力正相关。钱学森说过:“任何科学上的伟大创新都是平凡的大量积累的结果。”所以,同学们不要小看平时这些平凡的、大量的重复性工作

在十九大报告里面还有一句话“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有本领的同时还要有担当,担当我觉得与报告中说的“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美国有一个很年轻的总统就是肯尼迪,他说过“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就是说你在问国家可以为你做什么之前,你先问问你可以为这个国家做什么。我觉得这是美国人对于担当的理解。

南科大作为一个开办不久的学校,它肯定有很多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同学们肯定会在很多方面觉得不适应。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可以吐槽,但是不要只是吐槽,你要想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有个同学觉得校车的时间分配非常不合理,然后他吐槽,吐槽完之后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反映给后勤部门,结果4天之后这个校车的时间就改变了。这个同学就是2018年的十佳毕业生宋立博,他把自己当作南科大的主人,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无私分享、勇于行动、敢于担当。他正面影响了很多人,包括我在内,我给他写了十佳毕业生的推荐词。

我觉得有担当者的最终极的状态,就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陈校长在接受专访的时候说:“我是有理想、有情怀的人,但是我也很务实。因为对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说,最重要的是make it happen(使它发生)。”如果不happen(发生)的话,理想就跟没理想无本质区别。

我的经历告诉我,只有在时代大潮中才能放飞青春梦想。这个大潮,发展的大潮,海归的大潮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在这个历史趋势里有这个历史机遇,我们在亲历历史,而且我们有机会去创造历史。南科大2017年本科生录取通知书上写着“一路向南,让我们一起来创造一个大学教育的中国奇迹”。我觉得这话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放在现在乃至再往后10年、20年都不过时。所以说,来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是可以帮助我们放飞青春梦想的。

我写的《海归记》由我母校的出版社出版了,你看清华大学跟南科大同时在一本书的封面上出现,这还是不容易的。如果在座的同学选择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可以获得签名赠书。最后我要说:力航系伴你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谢谢大家!

提问与回应

学生1:老师好,刚才您讲的给我印象很深的就是说一周要学习100个小时。但是我计算了一下,因为我一般睡眠时间是8个小时。然后算了一下每天要花14个小时在学习上,那么我一天的自由活动时间只有2个小时。

邓巍巍:我觉得平时你保持8个小时睡眠是没有问题的,这是为了养精蓄锐。像你说的,你刚才说的这个算术很多同学都跟我算了,最后的结论就是我每天只有2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但是在我看来,既然你在这个学校,如果说你认同我们有某种梦想的话,那你实际上连那2个小时都不应该有。甚至是你做梦都需要考虑一些问题。

我说的100个小时,是连走路、吃饭的时间都算进去。比如说你吃饭的时候你也可以跟同学讨论一些问题,你走路的时候可以戴着耳机去听一些东西。我说的100个小时是跟学业相关的事情,不是说在写作业,在实验室、图书馆等的时间。你只要在琢磨一件事情,这都是你的100个小时。这些是一个很厉害的数学家讲的他的科研经历。他说他不是一个反应非常快的人,但是他就会在走路、吃饭时都做那一件事情。如果你睡觉都在做那一件事情的话,你又赚了8个小时。所以我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说,每天14-18个小时投入在你喜欢的事业当中,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有些玩游戏的同学,连续14个小时玩游戏绝对不是问题,他可以叫外卖再继续玩,他甚至可以穿纸尿裤继续玩。关键是你有多喜欢、多投入这件事情。另外,我刚才说你可以睡眠8个小时,但在某种程度上,你甚至是要透支这8个小时的。因为有一些关键的比赛,或者是关键的时候,你就是要牺牲睡眠时间的。像我如果连熬24小时,可能恢复不过来,但是你是可以的,所以在该透支的时候就透支一点。我的观念比较极端,大家不一定完全赞同。但是你如果说你拿不出100个小时,我肯定是不相信的。只能说是你对这个事情没有那么大的热情,没有那么投入而已。

学生2:邓教授您好,我比较关注的是您做回国决定的理由。我注意到,不光是您,许多在外留学深造的人,他们都选择回到祖国。那我的问题就是,以前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代,有很多像邓稼先、钱学森这样的大师,他们做出回国的选择,我觉得他们那个时代考虑得更多的是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和人民去奉献自己的一生。我想问的是,在这个时代,除了我刚才提到的这些爱国情怀之外,您当初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还有哪些其他的不同的因素或者原因,促使您最后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

邓巍巍:这个问题也有不少人问我。当时陈校长跟我谈了半个小时,我们之间有很多默契。因为他也是在美国学术圈做了很久的,而且他坐的位子更高,他坐上系主任的位子了。但是也可以说,以陈校长这种大才,在美国当上系主任也已经是要触到天花板了。就是说在他今后多少年,他要考虑处于这种评职的限制,还是怎么样。对于我以及很多在国外的华人教授来说,拿了终身教授,或者是拿了正教授之后,基本上也就到天花板了,就进入匀速直线运动时期。我们高中物理学过,匀速直线运动你没有参照物的时候,跟静止是一样的。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所以对于我来说,我还希望有一个上升的曲线。那这个上升的空间在中国是无限的,陈校长回来是可以做北大的副校长,可以做南科大的校长,他可以做院士,等等。对于其他海外回来的人,在中国也会有更广阔的天地。所以对我来说,房子从大变小这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你一闭眼,基本上就是一张床那么大。但是你一睁开眼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事业的空间要比在美国大很多。我觉得这是很多人回来的一个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