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及社科研究机构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是在深圳市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和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成立于1979年,根据需要加挂深圳行政学院、深圳经济管理学院牌子。2006年以来,各区委党校加挂分校牌子,在深圳海关、深圳市公安局、深圳国资委、前海管理局等设置教学点,全市74个街道全部成立党校,形成了“一校一中心两院十分校四教学点”的办学格局。2018年,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20年2月,经深圳市委编委同意,依托党校成立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2018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占地5.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有16层行政楼1栋、12层综合服务楼1栋、4层教学楼2栋、4层图书馆1栋及会议文体活动中心1座。其中,教室36间,可容纳1980人;阶梯教室2间,可容纳370人;大礼堂1个,可容纳700人;多功能会议室1间,可容纳100人;学员宿舍共894个床位;餐厅可供900人同时用餐;地面及地下停车场共有500多个车位;院内文体设施包括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游泳池、健身室等;图书馆建筑面积4133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1万册,电子图书31万种,引入各类电子学术资源14种,建成“经典著作数据库”和“四库全书”两个专题数据库,中文报刊600种,港台报刊10种,设有电子阅览室。校园绿化总面积1.8万平方米,总绿化率达35%以上。
内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哲学与文史教研部(跨文化研究中心)、政治经济学教研部(经济研究所)、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党史党建党性教研部、公共管理学教研部(政府管理研究中心、领导干部考评研究中心)、政法教研部、统一战线理论教研部(港澳台研究中心)、决策咨询部(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图书馆、学刊部(《特区实践与理论》杂志社)、智慧党校技术中心,以及办公室、机关党委(人事处)、计财室、教务处、科研处(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秘书处)、行政处、培训部、教学督导和学员管理办公室。
目前,全校共有教职工129人,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62人,专业技术人员52人。副高以上职称54人,博士40名,另有在站博士后5名,地方级人才1名,深圳市后备级人才1名。
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延揽了郑永年、樊纲、叶小文、薛其坤、郭仁忠、朱光磊、胡军等23位国际国内一流专家学者担任特约研究员,共邀请特约研究员来校讲课6人次。理论研究队伍扩充至200余人,涵盖马列·科社、党史·党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10余个学科领域。
科研成果方面,2021年,学校教研人员共申报立项各级各类纵向课题26项(省部级以上14项),结项13项(省部级以上7项),发表学术论文62篇,在人民出版社等高级别机构出版《探究湾区—世界湾区发展逻辑与中国实践》等专著10部,荣获中央党校、市社科优秀成果等科研奖项11项(省部级以上7项)。“现代化视域下的党的建设研究”“深圳碳达峰与碳中和先行示范研究”等5项重大课题、“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深圳实践研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深圳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研究”等10项专项课题面向全国招标,共吸引了45家单位92个团队应标。校内同步开展5项重大课题平行研究。2020年度重大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承担的“深圳迈向全球标杆城市的战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承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理论研究”已顺利结项。《全球标杆城市:国家战略与深圳使命》《深圳帮扶30年》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发行。《深圳战疫动员力报告》荣获市社科优秀成果调研报告类二等奖。
决策咨询方面,定期将优秀成果以《研究动态》内刊方式报送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积极组织教研人员申报深圳市改革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等委托课题。目前共推出《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快报》36期,咨政报告80余篇,获得多位省市领导批示。
交流活动方面,2021年2月28日—3月2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副主任张来明率调研组在深开展“深圳迈向全球标杆城市的战略研究”课题调研。3月12日,全球标杆城市成果发布会召开,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应邀出席并进行点评,《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19家媒体参加会议。10月14日,“第二届香蜜湖论坛”召开,回顾了研究中心成立一年多来的建设进展、研究成果,正式发布了研究中心Logo。11月23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深圳市委党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召开。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联合会)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市社科院”)是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直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机构;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以下简称“市社科联”“社科联”)是中共深圳市委领导下的一个以深圳地区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主体的学术性人民团体,是党委、政府联系社会科学界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委和政府管理社会科学类社会组织的参谋和助手。市社科院(社科联)内设机构8个,分别是办公室、科研学会处、经济研究所、社会研究所、文化研究所、政法研究所、国际化城市研究所以及《深圳社会科学》编辑部。2021年末,由市社科联担任业务主管单位的直属社会组织共66家,包括59家社团,2家民办非企业单位,5家基金会。市社科院(社科联)有编制52人,其中参公编制者13人,事业编制37人,员额编制2人。2021年末有工作人员44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17人,中级5人。院长(主席)为吴定海同志。
理论研究 2021年,组织开展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21年度重点课题7项,一般课题43项,青年课题26项,共建课题43项,共119项,资助总金额766万元。精选社科基金项目中的优秀研究成果,编印了13期规划课题《成果要报》,直接报送市委市政府领导参阅。为在“当好党政参谋”和“建设学术高地”两大目标上实现新突破,制订了《关于推进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1—2025年)》及其配套文件。成立了院课题评议委员会、专业课题评议委员会,建立了特约研究员制度等,完成26个专项课题研究工作。编撰出版了《深圳经济发展报告(2021)》《深圳社会发展报告(2021)》《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21)》《深圳法治发展报告(2021)》4部蓝皮书。与《深圳特区报》理论周刊合作,协作做好组稿工作,年内刊登了《文化艺术资助制度的现代转型及发展趋势》《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等40余篇理论文章。
决策咨询 信息报送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2021年,《深圳信息》等党政信息平台共采用市社科院报送的信息27篇,总采用量比前两年都有大幅提高,其中2篇被中办采用,2篇获得市委主要同志批示。制定了信息工作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信息报送工作的制度保障。
学术活动 2021年,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重大主题,组织召开全市社科界理论座谈会、专题讲座、学术年会以及全国社科院院长联席会议等。如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为主题举办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在主题研讨会上,邀请王京生、郑永年、刘洪一等学术名家做主旨报告。陆续在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高校开展10场系列学术活动,线上线下总参与人数超过10万,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举办第31届全国城市社科院院长联席会议,邀请全国30个城市社科院140名专家学者齐聚深圳,共同研讨。批准社科机构、社会组织围绕“红色文化与党的建设”等主题举办了13场学术沙龙。
平台建设 2021年,共出版6期《深圳社会科学》,开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推出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百年践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建设的成就与经验》等理论研究成果。《深圳社会科学》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2016—2020年最受欢迎新刊”以及“2020年度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最受欢迎期刊”两项荣誉,影响力、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与商务印书馆确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共建高水平科研出版平台,整合优势资源,为深圳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出版提供了重要平台。新揭牌8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分别是: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政党发展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人文与创新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深圳大学大数据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深圳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深圳大学大湾区—东盟研究中心、深圳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深圳大学国学院,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达到33个。
社科普及 2021年,推荐深圳市55家基地成功入选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其中37家被认定为标准基地,6家被认定为提升型基地,12家被认定为孵化型基地,进一步提升了深圳市社科普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庆祝建党100周年”等为主题举办了40场讲座,全年现场听众约8000人,线上参与直播人数约26万人。以“勇敢先行、未来有范”为主题录制8场大讲堂滔客“Talker”节目,影响力和传播力持续增强。第十九届社科普及周从5月持续到12月,举办“深圳红色文化·东纵足迹”走读活动、“读红色文献 讲深圳故事”主题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理论征文活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油画作品展”、“红色电影免费预约观看”活动、“党史知识网络有奖竞赛”、“兴起党史学习热潮,弘扬健康文明礼仪”第六届深圳青少年文明礼仪大赛、“忆峥嵘岁月,传红色精神”社区共建活动等精彩项目,其中开幕式暨“深圳红色文化·东纵足迹”走读活动反响尤为热烈,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4家媒体累计报道18篇,同步开展的现场图片直播收看人次达2.6万。
队伍建设 完成2020年度社科研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在深圳市新评选出1名正高级人员及12名副高级人员。新招录4名优秀博士,完成4名公务员职级晋升。在深圳市委组织部统一部署下,先后选派1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疫情防控一线支援工作,为抗击新冠疫情做出贡献。选派1名年轻党员干部到河源市紫金县参加对口帮扶工作。推动深圳市连山易易学研究会成立了党支部,下辖的社会组织党支部总数达到了19家,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以下简称“综研院”)是由马洪、李灏、陈锦华等共同发起,经国务院批准,于1989年2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创办的国内第一家综合性、全国性的社会智库。2015年入选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是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单位和深圳市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综研院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为国内外大型企业、社团组织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家宏观战略与宏观经济政策、区域经济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规划与创新政策、开放经济与特区发展、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企业战略与投资决策。
自成立以来,综研院不断探索完善有利于社会智库发展的机制和运作模式,将研究与咨询有机结合,成为国内各类智库中具有市场化特色和活力的一个新型智库。
综研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任理事长(代)。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任院长兼首席专家。现有员工180余人,其中85%为研究人员,实行小机构大网络的运行机制和新型的内部管理制度来吸引人才。
综研院建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工作站,是南方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具有国家工程咨询甲级资质。
综研院发起设立了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和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主管主办学术期刊《开放导报》。
国家高端智库建设 一是提升成果质量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决策。努力做好国家高端智库报告研究工作,2021年综研院向中宣部社科工作办上报一批决策报告,部分被采用供中央领导参阅。圆满完成10多个中央决策部门交办的重大课题25项,涉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港澳问题、平台经济等领域。通过多渠道上报研究报告供有关部门和领导参阅,充分发挥了国家高端智库服务党和国家决策的作用。通过深圳市委办公厅这一渠道,向中办国办、省委办省府办上报了一批高质量信息。向中央政策研究室办公厅上报了关于我国核电高质量发展的专报,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关于秦岭生态保护的报告被中央网信办专报采用。关于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司法保障的报告刊发在国家法官学院的内刊,获得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二是探索体制机制为社会智库建设发挥示范作用。开展中宣部社科工作办交办的“统筹地方新型智库课题研究”,承担深圳市决咨委交办的“高端智库培育工作方案及配套办法课题”。
政府决策服务 综研院以主阵地的作为,深化改革开放、制度创新、重大平台建设、协同合作等研究,为推动“双区”建设贡献力量。一是开展大湾区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承担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课题“粤港澳规则机制深度对接研究—以横琴、河套等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为例”,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大湾区办)重大课题“RCEP等国际重大经贸规则下粤港澳大湾区率先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战略研究”。聚焦香港经济社会治理问题,开展关于香港中长期发展规划、北部都会区建设等研究。完成4项关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重大调研课题,均获得有关领导肯定性批示。二是服务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2021年承担深圳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协同研究、碳达峰与碳中和先行示范研究等一批市级重大研究课题。开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一批先行示范区重大平台和国家级项目的研究,促进深圳先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关于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成“科技特区”的决策报告获得5位深圳市领导批示。深度服务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陆续承担了10余项有关课题研究咨询,助力前海合作区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推进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另外,综研院还面向国际国内服务对外开放战略,向各级政府建言献策。克服全球疫情影响,继续开拓智利、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国家的国际咨询项目,服务我国对外合作,夯实国家高端智库国际咨询业务品牌。有关专家受商务部邀请给多国政府官员授课,推广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经验。经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批准,综研院获得了国家国际对外援助项目咨询服务单位资格,服务边合区、自贸区战略,服务国家对外开放。配合商务部及沿边省、自治区政府,持续开展边境经济合作区研究咨询。2020—2021年连续两年受商务部委托编制《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报告》。开展西藏吉隆、新疆塔什库尔干、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区及“小组团”滚动开发实施方案的咨询,为国家沿边开放战略做出积极贡献。开展云南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研究,以及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东北亚国际海陆新通道等事关国家区域战略的重大课题研究。
学术交流活动 紧扣外交做好国际交流合作,务实推进对外宣传。利用院专家学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比如在中美话语争夺背景下,首席专家樊纲接受彭博社、福布斯等境外媒体采访,在博鳌论坛、世界经济论坛等重要国际会议发表演讲,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关切。通过国际会议与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原副部长杰拉奇等展开对话,宣介我方理念与主张。围绕外交大局开展国际交流。一是加大与欧洲方面的对话交流,广泛融入欧洲智库朋友圈。与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荷兰、丹麦等欧洲智库联合发起关于中英合作、中欧投资合作等的论坛,为稳定中欧关系传递客观理智声音,为中德法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服务RCEP、中国—东盟合作。综研院持续多年举办RCEP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为RCEP的顺利推进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与东盟国家10家智库联合举办论坛。三是与南非行政学院及南非贸易、工业和竞争部联合举办高层论坛,为来自南非的100多位政府官员介绍深圳经济特区经验。与国外机构开展联合研究,与国际组织和机构开展联合研究。包括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联合编制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与英国儿童投资基金会联合研究编制能源转型、碳中和相关的5个专题报告;与世界银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联合发布全球第一份《基于实际案例的公共交通全面电动化研究报告》,在世界银行华盛顿总部、世界银行中国总部跨国连线举行发布会。此外,综研院下属机构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软科学奖”颁奖典礼,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自主研究成果 2021年围绕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高水平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金融、供应链等主题开展了自主研究,撰写出版系列专著。出版专著:《双循环:构建“十四五”新发展格局》《供应链绩效管理实战》《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CFCI)报告(第十二期):走进苏州》。综研院专家还参与主编“现代供应链管理与创新丛书”,该丛书作为经济领域重点出版项目列入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参与编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1)》《中国物流与供应链产业区块链应用蓝皮书(2020)》及《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2019)》等。编制并发布了第30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第13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第5期中国“双创”金融指数;中美经贸问题上自主研发“中美脱钩指数”;海洋研究领域,研究编制“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指数(2021)”;数字经济领域,研究编制“中国平台经济健康指数”。
综研院院长樊纲当选“2021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综研院运营的政务平台获澎湃政务号“2020最佳政务传播—大学和智库奖”,这是综研院连续三年获得该奖项。受商务部委托编制的《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报告(2020年)》荣获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2021年)报告类优秀奖。承担的《香港、新加坡、迪拜等世界先进自贸港建设经验及对海南自贸港的启示》获得海南省自贸港课题成果二等奖。承担的《东莞市人口发展规划研究报告》荣获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深圳图书馆
深圳图书馆是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直属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既是一座集大众化、数字化及研究型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公共图书馆,也是广东省首批人文社科普及示范基地。总建筑面积49589平方米,拥有阅览座位2000余个、网络节点3000个,在全市设有235台自助图书馆、7家分馆、8家青少年阅读基地及84个图书服务站。深圳图书馆理事会是深圳图书馆的议事和决策机构,负责确定深圳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行使深圳图书馆重大事项议事权和决策权。目前是第三届理事会,有理事11人,理事长是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张杰。党委书记、馆长为张岩。
服务数据 2021年,全馆新增注册读者32.06万人,接待到馆读者187.49万人次;文献外借总量498.44万册次;举办各类读者活动2094场,参与读者593.35万人次;网站访问量461.24万人次;数字资源访问量218.72万人次;全馆文献累计藏量1195.16万册、件。深圳市共有463家公共图书馆、235台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和71座书香亭实现“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统一服务平台年度新增注册读者59.92万个,文献外借量达到1607.19万册次。
疫情防控 严控入口“七个一”,即一测温、一健康码、一行程码、一米线、一消毒、一口罩、一读者证;落实“预约、限流、错峰”要求,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动态调整同时在馆人数与活动参与人数;加强场馆通风排气和清洁消杀,实现文献借还分离、集中消毒,保障环境、人员与文献安全;成立专项督导组,加大服务区巡查力度;开展疫情防控专项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重视员工健康管理,推进健康信息申报、核酸检测与新冠疫苗接种;长期保障各类疫情防控物资供给。
社科普及 一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包含“100年里的中国—喜迎新春 全城共读”、“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四史”主题图书展等20余项。二是社科文化。参与举办第十九届深圳社会科学普及周(2021)开幕式暨“深圳红色文化·东纵足迹”走读活动,以“兴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为主题,通过充满沉浸感的文化行走体验,提升市民社会科学文化素养;启动“深圳社会科学学术文献成果发布”项目,助力“深圳学派”与城市学术文化建设,加强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宣传与推广;开展第二届深圳“图书馆之城”少儿科普月活动,围绕年度主题“我的动物朋友”,面向全市少儿读者,共举办3场线上科普公开课、1场科普小探秘活动、1次科普大挑战、1个科普补给站活动。三是区域联动。举办2021年粤港澳“共读半小时”活动,近200家图书馆或单位,1272个共读点,约35万人次共同参与线下活动;举办第五届“阅在深秋”公共读书活动,围绕“打开新视界:面向未来的图书馆”主题,从“智慧空间”“智慧服务”等角度,全市13家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充分创意,展现图书馆智慧服务新生态,吸引参与活动读者逾74万人次;联合澳门公共图书馆管理厅举办深澳两地文化交流活动,包含3个展览和1场讲座,推进文化交融互鉴;启动“深圳—敦煌”两地图书馆城际交流项目。四是经典阅读。发布2021“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该书目已连续8年推出,共推荐240种古今中外经典图书;举办“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九季,以“历史上的人:生命与生活”为主题,共开展19场讲座;“人文讲坛”儒家文化研习社与道家文化研习社完成系统性课程25讲;全新策划“深图语文课”项目,围绕高中语文教育重点核心内容举办11场讲座;合作举办一系列高品质展览,包括“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线上展览、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书展、“诗韵悠扬”—诗经文化图文展、《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出版成果展、熔古铸今—南庐书画与清源斋典藏古砖拓印作品联展等。
学术研究 完成《深圳文献·深圳人著作目录(文学卷)》《深圳图书馆馆藏古籍精萃(伍):全唐诗·李白诗集》《兴于诗:芸社诗课—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六季》编辑出版工作;公开发表论文25篇;科研项目结项14项,在研项目29项;编辑印发《公共图书馆》4期、《深圳“图书馆之城”2020年度事业发展报告》《2021年深圳“图书馆之城”阅读报告》等。
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 协助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加快推进《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修订,完善《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21—2025)》(征求意见稿)。面向全市公共图书馆开展《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业务统计数据规范》宣贯工作,牵头制订“4+3”业务规范和专项工作方案,推动全城业务拓展与创新,引领“图书馆之城”高质量、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