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科研究基地

二、社科研究基地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成立于2018年12月,主要依托单位有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人文研究所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港澳研究中心。目前,基地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共37名(含研究生),其中专职教师和博士后16名,兼职研究人员5名,具有教授职称的有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19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有1名,有荣誉称号学者3名。

2020年,基地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市级科研项目7项,其他项目5项,共获得资助经费466.3万元。

基地产出一大批优秀成果,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9篇,被SSCI/CSSCI等收录论文11篇,其中SSCI顶刊2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向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报告3份并获得采纳,获清华大学教学奖和科研奖各1项,举办线上和线下学术会议及讲座6次,参会者超过千人。围绕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社会治理及其现代化主题,通过创新治理与社会科学(实验社会科学和计算社会科学)的学科融合,从社会学理学管理学、科技哲学等学科交叉视角,积极探索社会视野下创新管理与社会治理的新领域,为深圳市委市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探索深圳经验对国家发展的代表性推广意义。

(二)基地研究方向

1.社会治理与创新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1)科技创新社会网络研究,器官捐献的技术社会学研究,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与市民化研究;

(2)社会质量与社会创新,深圳志愿者服务体系与器官捐献研究;

(3)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协同治理,经济、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体系研究—以深圳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为主题。

2.社会治理现代化与积极计算研究

(1)基于社交媒体的深圳行为大数据及其社会政策研究;

(2)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和情感计算等方法开展积极心理促进技术研究;

(3)深圳社会心态的积极计算研究。

3.积极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1)深圳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金研究;

(2)深圳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治理研究;

(3)深圳社会保障及公共政策研究。

(三)基地教师

王蒲生,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培养处处长,深圳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政府津贴专家,曾入选深圳市人才驿站“双百计划”及“学城名师”。出版学术专著5部,论文100余篇。其中专著《轿车交通批判》获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优秀成果一等奖,著作《英国地质调查局的创建与德拉贝奇学派》获“科学时报读书杯”最佳科普书奖。研究报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实有人口公共服务管理水平研究》,获深圳市市长调研项目一等奖。曾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个人”“深圳市优秀教师”“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杨燕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医院管理研究院医疗服务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国家发展改革委、人社部、民政部、基金协会、保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等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政策咨询专家;中国企业年金评审专家委员会评审专家,KLUWER国际法律百科全书专栏作者,央视财经频道特邀评论员,《银色经济与金融研究》主编,人民网十大最佳嘉宾(2013),清华大学良师益友获奖者(2014)。其他社会兼职: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协会养老金管理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社会保险学会理事会顾问,深圳市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

李平,清华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SPRU)访问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与社会”(STS),聚焦于负责任创新、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工程伦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美‘负责任创新’跨文化比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技术范式生态化变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研究”子课题。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Environmental Politics、《科学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新华文摘》等重点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双高计划”科研奖励、深圳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学术兼职有广东省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倪士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和健康心理学、积极心理科技和社会心理政策的教学和研究。在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等期刊发表SSCI/CSSCI 文章50余篇,论文累计被引1000多次,中文CNKI被引H=17,WOD被引H=6。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世界政党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世界政党研究中心是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现负责人为许建领教授。中心现设有新时代党建理论与实践、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世界执政党、世界在野党、政党政治等研究方向,对应党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政治学、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外交学、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等学科。中心现有曹天禄教授、谭属春研究员、孙晓玲教授、刘静教授、柴尚金研究员、余维海教授、蒋宗伟副教授、杨显平博士、许丰(博士后)等15位专兼职研究人员,组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特别能进行科研工作的团队。

(二)基地骨干成员

曹天禄,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世界政党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研究日本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的知名学者,为国家、教育部、广东省、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结项评审专家。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重点方向核心团队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辽宁大学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CSSCS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在其他报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20余篇被《新华文摘》《马克思主义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报刊所转载、摘录、索引。出版专著、合著、教材2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2项为结项优秀,其他各级项目20余项。向党、政府和研究机构提供咨询报告15篇,其中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的有2篇,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的有4篇。多次获教育部、广东省、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二、三等奖。

蒋宗伟,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世界政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和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社科研究项目多项,在《党的文献》《台湾研究集刊》《特区经济》《邓小平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十几篇,参著《新时代中国经济特区理论与实践》《对台经贸政策研究》等著作。

谭属春,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党建与世界政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文化育人办公室)部长、人文学院院长,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深圳经济特区文化,主编、参编专著、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等。

深圳大学深圳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深圳大学深圳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为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单位。该中心是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先行示范区建设和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实际需要建立的研究机构。中心的基本定位是力争成为深圳城市国际化研究的专业机构和为政府相关决策建言献策的高端智库。

(二)基地研究方向

中心重点围绕国际关系与城市外交、“一带一路”与深圳城市国际化、先行示范区与国际化城市文明比较等方向进行创新性理论研究,并根据深圳城市国际化的现实需要进行实践与对策研究,为探索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咨询。

(三)基地人员构成

目前基地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共11名(均有博士学位)。其中专职研究人员1人,兼职研究人员10人,具有教授职称的有4人,深圳大学领军学者2人,深圳大学“荔园优青”2名,有荣誉称号(教育部全国高校霍英东基金优秀教师、全国科普专家、省教学名师、南粤教师)的学者1名。

姜安,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深圳大学领军学者、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深圳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海洋外交与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凤凰卫视》特约评论员,全国优秀科普专家。主持多项国家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获多项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获教育部全国高校霍英东基金优秀教师奖等。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获南粤教师奖。

辉明,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亚太国际关系、亚太国际和地区安全、东南亚民族与宗教、政党与政党制度等。在《文史哲》《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核心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项目各1项。

娄亚萍,副教授、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和中美关系等。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1项。在《国际观察》《国际论坛》《南洋问题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几十篇,出版专著《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研究》。

邹一峥,副教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大学优秀学者。对东南亚国家进行了20余次实地调研,就中国海外利益风险预警和保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关键案例进行研究,结合国际关系动态,将相关成果发表在New Political Economy,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陶立业,特聘研究员,深圳大学“荔园优青”,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与国际化,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杜磊,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改革开放史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多项课题,同时在《中共党史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2018年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9年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现代化与全球城市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现代化与全球城市研究中心是首批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创办于2018年10月。目前研究团队有10人,其中6人有高级职称、9人有博士学位。基地还有特聘专家1人,外聘专家6人。基地主攻方向:一是比较现代化研究,重点领域为比较现代化理论及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国际先进城市或地区现代化比较研究、深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研究等;二是全球城市研究,主要领域为全球城市理论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世界级城市群研究、深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研究等;三是世界湾区研究,主要领域为世界湾区发展战略研究,与纽约、东京、旧金山等世界湾区发展的比较研究等。

(二)基地负责人简介

杨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成员、副院长(副主席人选),《深圳社会科学》主编。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出土文献)、文化史学、城市文化学等。

(三)骨干研究人员

廖明中,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国际经济和公共政策咨询研究。出版《深港区域经济融合与发展研究》和《引力模型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研究》等专著、合著多部,公开发表论文10多篇,参与或主持省市级重大调研课题多项。合作论文《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曾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论文二等奖。

袁义才,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国际化城市研究所所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公共经济、金融、科技管理等,长期从事深圳城市发展、深港合作、深圳都市圈建设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代表性著作、论文有《公共经济学新论》《公共产品的产权经济学分析》《关于民主、专制及“中国道路”的公共经济学思考》等,承担有“城市基础设施产权化运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多层次协同发展机制研究”等深圳市重点课题或调研项目,曾获广东省和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市城市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软科学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政协委员。

任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艺学专业博士,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及文化理论、公共文化政策、深圳/香港城市文化研究等。出版专著《跨域视角下的文化政策研究》《文化艺术资助机制及政策研究》等。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张军超,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经济研究,任职于深圳市统计普查中心。承担、参与重大调研课题多项,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代表作有《深圳市经济增长质量的统计研究》《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演化及成因研究》《深圳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及与各产业的融合》等。

南方科技大学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南方科技大学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是由南方科技大学校领导王苏生教授牵头,在南方科技大学教研单位金融系的基础上,组织校内专家申报,于2018年12月经深圳市社科联批准成立的七个首批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基地现已进入建设期,各方面的建设正在积极稳步向前推进。

基地共有专职研究人员22人。其中,具有教授职称的7人,院士1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特聘青年专家1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老中青三级结构为基地的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2020年,基地新增1个与深圳市金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双方将在金融科技方向开展产学研等各项合作。

学校图书馆的118个中外文数据库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保障。硬件设备包括数据运算服务器(DELL PowerEdge R720)、中心服务器(HP DL 580 Gen8)、高性能存储盘(IBM V3700)等。此外,南方科技大学2018年底投入使用由32400个Intel至强计算核心组成的“太乙”超算集群,计算速度排全球127位。软件包括托尔思网络数据爬虫架构及大数据存储系统(TRS Inforadar,TRSHybase),数据统计、分析、管理软件SPSS、Eviews、Stata等。基地的主要依托单位金融系订购有种类齐全的海内外金融数据,包括沃顿研究数据中心(WRDS)的大部分重要数据(包括Compustat、CRSP、TRACE等),彭博数据终端(Bloomberg),Wind资讯金融数据库,CSMAR中国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路孚特Eikon数据(Datastream),Datago数行者AI财经舆情数据库等,为基地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保障。

(二)基地负责人简介

王苏生,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办公会成员、总法律顾问、规划发展部部长、金融系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公共管理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美国芝加哥大学MBA。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英大证券有限公司、中瑞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经理、总经理等要职。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10余部,承担各类项目数十项,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市级科技奖励。具有多年的学术界和教育界工作经验,长期在金融科技、金融创新前沿开展研究工作。

(三)基地研究方向

南方科技大学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科技的研究、金融科技与中国金融稳定的研究、金融科技在保险精算上的研究这三个方面。以问题为导向的基础性、前沿性的高端研究立足深圳,以金融科技(Fin-Tech)为代表的当今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现实金融问题为切入口,服务于政府,同时服务于商业化应用与科技孵化。打造国际一流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金融智库与金融科技商业孵化平台,为推动我国的金融创新和维护创新中的金融稳定提供专业支持。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开放型经济与大湾区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型经济与大湾区研究中心”依托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于2018年12月成立,郭万达研究员为中心负责人。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40余名,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名,商务部咨询专家1名,深圳各级领军人才6名,在站博士后10名。中心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坚持“国家亟须、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原则,力争将中心发展成为综合性、专业化、国际化、公共服务型的高端社会智库。

(二)基地研究方向

1.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点研究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一带一路”与“走出去”,自由贸易区与自贸港政策,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粤港澳大湾区与港澳经济:重点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趋势与政策,国际湾区发展趋势,粤港、深港合作策略,港澳经济发展。

3.深圳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特区: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球标杆城市发展。

(三)基地骨干

樊纲,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理事长、院长、经济学博士、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2010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委员,201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再次被任命为该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暨转轨经济学。曾被世界银行、UNDP、ESCAP、OECD等国际组织聘为经济顾问,应邀到许多国家讲学访问、参加学术会议与合作研究,在国际经济学刊物上发表英文论文多篇。2005年和2008年两次被美国《外交政策研究》与英国《观点》杂志共同评选为“世界最受尊敬的100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2010年被《外交政策研究》评选为“全球100位思想家”之一。2015年10月26日,高票获得中国经济理论界最高奖项—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郭万达,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政协深圳市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家宏观经济与产业政策,城市化与低碳经济,香港经济与粤港澳合作。

曲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院长、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员,政协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委员、国家商务部聘任专家、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特聘专家、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工业组组长、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地方级领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规划。

武良成,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院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政协深圳市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开放导报》杂志社社长,深圳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客座教授,贵阳市人民政府经济顾问,多家上市公司财务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公用事业政府规制及公司治理等。

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

(一)基地简介

2016年12月3日,深圳大学成立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并成为“饶学联汇”成员,饶先生表示全力支持研究院的发展,并应邀担任研究院名誉院长和学术顾问,还为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题写了牌匾。

饶宗颐文化研究院是深圳大学批准成立的相对独立实体性科研机构,以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传播推广、咨政服务为宗旨,实行政、学、研一体化开放协同的运行模式,整合境内外、校内外优势资源,倡导问题导向、跨学科合作,打造具有先进理念、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研究与人才培养平台,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

研究院将以学术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收藏展示等运作方式,以跨院系、跨学科的高层次研究平台,以政、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推出一批高端的研究成果,争取为中国优秀文化传承、中西文化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研究提供持续的理论供给和智力支持。

(二)基地研究方向

1.饶宗颐现象与香港文化研究。研究饶宗颐先生学术(历史、文学、哲学、语言文字、宗教、中外文化关系等)、艺术思想及其实践;研究香港文化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研究香港市民特别是青年群体社会心态。

2.跨文化比较研究。以东方价值、东方精神为核心,研究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中西文化比较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型。

3.文化传承与核心价值观研究。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化当代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4.“一带一路”与文化工程研究。研究“一带一路”经济带与文化传播的内在关系,探究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前提与背景、问题与障碍、路径与目标;分析在多元语境下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话语权,彰显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与价值。

(三)基地主要成员

基地聘请了杜维明、陈鼓应、楼宇烈等人担任顾问,成中英、吴承学、傅有德、潘鲁生等人担任特聘教授,拥有专职科研人员包括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13人。

基地首席专家刘洪一教授为文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共深圳市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学士,黑龙江大学硕士,南京大学博士。澳大利亚联邦大学荣誉博士,黄炎培杰出校长,中国高教学会从事高教工作逾30年高教研究有重要贡献学者,深圳市十大优秀校长,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奖多项。主要著作有《犹太精神》《犹太文化要义》《圣经叙事研究》《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文学的文化研究》《走向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两界书》《两界智慧书》《两界慧语》等。

深圳市第三届、四届、五届政协常委,广东省第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深圳市第三届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教育部首届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等。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现代城市文明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现代城市文明研究中心是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设立于2019年,吴定海为中心负责人,目前研究团队有11人,其中8人有高级职称、10人有博士学历,涵盖文化、哲学、传播、经济、社会、政法等专业领域。作为整合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相关研究机构力量而成立的新型智库机构,中心以现代城市文明理论及比较、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深圳建设现代城市文明典范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紧密围绕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全球标杆城市建设,目标是发展成为面向国际、国内一流的现代城市文明研究基地和学术交流平台。目前正在进行的课题有现代城市文明研究、新时代深圳精神研究等。

(二)基地负责人

吴定海,武汉大学传播学博士,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院长(主席人选),《深圳社会科学》编委会主任,《深圳蓝皮书·深圳经济发展报告》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传播与国际传播、经济特区发展战略、现代城市文明等,主编《深圳改革创新》《深圳学派建设》等系列丛书,主持“深圳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研究”“新时代深圳精神”“深圳经济特区40年社会思想观念研究”“现代城市文明论”等重大研究项目,在《学习时报》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三)骨干研究人员

董晓远,博士,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多年来致力于经济增长理论、计量经济学、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等研究,主持或参与了多项重大调研课题。出版专著《反倾销与产业损害预警评估模型》。代表性论文与研究报告有《经济增长大道模型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作用》《欧美建立“自贸区”对深圳经济的影响研究》《中美贸易战对深圳主要经济指标的累计影响评估》等。

刘婉华,博士,《深圳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研究员。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主要研究领域为建筑理论与哲学、中国哲学等。近年出版专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参与策划组织编纂《深圳改革创新》丛书、《深圳学派建设》丛书等。

杨立青,博士,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研究,兼及文学批评。出版《“先锋”书写与“个人”想象》《上下联动与制度变迁:中国文化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等专著、合著多部,发表相关论文、书评和文化时评多篇,参与或主持国家级、省、市研究课题多项。

吴燕妮,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法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公法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与专长为自贸区制度及改革创新、行政法、金融法。近5年独立完成专著3部,参编著作3部,完成英文论文翻译2篇。累计发表论文和完成研究报告30余篇。积极参与决策咨询,所著报告曾获得主要市领导同志批示。

倪晓锋,副研究员,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专长为城市发展研究、基层治理研究,出版学术著作1部,在《青年研究》《复旦公共行政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主持和参加国家、省、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多项,曾获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调研报告类一等奖、著作类三等奖。

陈庭翰,男,吉林大学经济学博士,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国际化城市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先后发表过9篇学术期刊论文,其中6篇CSSCI期刊论文和1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参与过3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及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和4项政府横向课题研究工作。

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是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设立于2019年,高建平为中心负责人。该中心依托于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美学—文艺美学基本原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西方文艺美学、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等,关注当下的文学创作和批评现象,聚焦文艺审美等问题;比较美学—中外美学基本理论比较、中外审美文化比较、中外艺术理论比较等,关注中外美学、艺术理论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批评等,尤其关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各种思潮,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运用到当代文学艺术批评实践之中。

(二)首席专家

高建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人文学院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文学评论》副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副主编。历任国际美学协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著有《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英文)、《画境探幽》《西方美学的现代历程》《美学的当代转型》等10部专著,翻译出版《艺术即经验》《美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代》《先锋派理论》等著作,主编多种著作和译丛。发表100多篇中英文论文,论文被译为法文、西班牙文、德文、日文,以及斯洛文尼亚文、瑞典文等多种文字。

(三)基地骨干

高建平,博士,深圳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美学。

张江,博士,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研究方向为阐释学。李健,博士,深圳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美学。

张隆溪,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

陈晓明,博士,北京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蒋述卓,博士,暨南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诗学。

王宁,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后现代理论。

周宪,博士,南京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

杜桂萍,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戏曲。

李凤亮,博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

程光炜,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

李永胜,博士,深圳大学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

朱海坤,博士,深圳大学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阐释学。

史雄波,博士,深圳大学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西艺术理论。

李丹舟,博士,深圳大学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文化、文化研究。

史建成,博士,深圳大学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

南方科技大学智能管理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南方科技大学智能管理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以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黄伟为负责人,2019年10月获批成为深圳市第二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南方科技大学智能管理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在信息系统与管理科学系支持下,针对深圳市智慧城市发展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聚焦智能管理与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智能制造与供应链管理、大数据金融智能管理三个重点研究方向,组织高水平理论研究的科研平台,通过学术交流与信息建设,与政府、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努力成为聚集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学术高地和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思想智库”。中心将秉承和发扬南方科技大学“敢闯敢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创校精神,致力于服务深圳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二)基地负责人

黄伟,基地负责人,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学者(ESI Top 1%),获2018年国际信息系统协会AIS Sandra Slaughter杰出服务奖(是第一个获得该国际权威学会奖的中国内地学者);英国国家图书馆相关组织颁发的高质量水平研究奖。发表国际学术论文160多篇,出版了10多本著作(包括参著),被世界顶尖管理学科期刊如MISQManagement ScienceISR以及其他国际A级期刊引用3300余次,H因子27。被聘为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的终身教授如美国俄亥俄大学商学院Armbruster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Mason爵士Fellow及哈佛大学Fellow等。

(三)骨干研究员

何翘楚,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运作管理,特别是服务系统和信息系统。有20多篇国际一流期刊论文已发表或在返修,其中多篇发表在运营管理国际顶级期刊上。已累计为相关领域顶级期刊或者会议(如POM,MSOM,EJOR等)审稿近30次,在国际知名学术会议或机构受邀做报告近30次,曾获IEEE CASE 最佳医疗自动化奖,IISE Annual Conference 最佳医疗论文奖(指导学生),POMS-HK最佳学生论文奖第一名,Katta G. Murty Prize最佳优化论文奖等。

刘威汉,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为金融风险管理、应用金融、应用经济。除了理论研究,还关注能源、衍生性商品与汇率市场,以及国际资产之避险与投资组合管理策略。陆续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Energy Economics,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Applied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Finance,Journal of Simulation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并且受邀担任澳洲商学院理事会所选定多种A*与A级期刊之审稿人。

李少波,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商学院获得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方向)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亲社会行为(如慈善捐赠、绿色购买)和企业社会责任;长期关注中国民营企业的品牌管理和“走出去”战略。研究方法以实验法为主,实证模型和神经科学为辅。入选深圳市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2019年AMS最佳博士论文奖、2018年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留学生奖学金、2017年南洋商学院最佳研究生教学奖(排名第一)。

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1.基地设两大研究方向

(1)立足深圳地下文物资源的文化遗产应用研究;

(2)以深圳为核心兼及粤港澳大湾区的考古学与史前史研究。

2.建设总目标:通过系统收集、整理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的考古资料,开展深圳史前史研究,同时开展文化遗产应用与城市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将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有数据、有设备、有团队、有成果、有一定规模的文化遗产科研平台,承担深圳市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利用的科研任务,并为全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提供思路与案例。

(二)基地负责人

唐际根,博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研究方向为考古学、文化遗产应用。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后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英国伦敦大学学习,分获硕士、博士学位。2005—2017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2014年入选中组部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017年转入南方科技大学,任讲席教授;兼任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考古学会夏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文物局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主持人。国家文物局、科技部以及中国社科院等省部级课题主持人。出版(含主编)论著13部,发表论文140余篇。曾获夏鼐考古奖(一等奖)、郭沫若历史学奖(一等奖)、中国考古学会科研成果金鼎奖、全国博物馆陈列最佳创意奖、全国博物馆陈列特别奖、河南省人民政府一等功、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杰出科研成就奖。

曾长期主持我国最重要考古遗址—“安阳殷墟”的发掘与研究(1993—2017),主持国家文物局立项的大型中外合作项目“洹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1996—1999),主持并促成殷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4—2006),主持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发展史”基本陈列并获奖(2009),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殷墟王陵区祭祀坑与羌人的种族”(2013—2015),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田野考古资料与甲骨文字释读”(2016—2019),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洹北商城的发现与研究”(2020— ),主持广东省教育厅高校重点项目“深圳下角山遗址陶器坑实验室考古”(2019),主持深圳市社科基金项目“深圳‘文化遗产数字地图’:以西丽地区为例”(2019),主持国家文物局重要考古项目“河南商丘‘老南关古城’勘探发掘”(2021— )。

(三)基地主要成员

周永明,博士,讲席教授,研究方向为人类学。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97年获美国杜克大学博士学位,后长期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任教,为人类学终身教授。曾担任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研究员,2012年当选为美国中西部亚洲研究大会(The Midwest Conference on Asian Affairs)主席、美国著名智库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2001—2002)。

王晓葵,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2001年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国际开发研究院,获学术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日本爱知县立大学。2013年担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所长。现为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副主任。

张静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澳洲国立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2017年8月入职南方科技大学之前于澳洲国立大学的中华全球研究中心任博士后研究员。出版英文专著Puer Tea:Ancient Caravans and Urban Chic(华盛顿大学出版社),被国际亚洲学者大会授予2013—2015年度最佳社会科学书奖。

高大伦,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考古与博物馆学。1985年于西北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曾先后供职于四川大学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馆长)、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担任过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殷商文化研究会理事,现为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等。

吴健聪,硕士,助理,研究方向为考古学。

胡玙璠,硕士,助理,研究方向为考古学。

钟雯,硕士,助理,研究方向为考古学。

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深圳大学印度研究始于1984年,2005年正式成立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季羡林先生为中心首席顾问。2011年获授“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9年获授“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0年被评为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021年被评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试点)。

中心为中国最重要的印度研究机构之一,闻名中外,在印度政界、学界享有声誉。中心建有“谭云山中印友谊馆”,是世界上唯一馆藏谭云山文献馆。中心先后开设印度文化概要、印度视觉艺术、印度文化遗产赏析、《摩奴法论与印度社会》等十多门课程,出版《梵典与华章》《中国印度诗学比较》《季羡林评传》《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印度卷》《印度文化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印度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一带一路”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兼论中国印度的历史担当》等30多部著作。中心成员目前承担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研究项目7项。

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ICCR)、尼赫鲁大学、印度拉贾格里社会科学院、印度中国研究所(新德里)、观察家基金会(孟买)、法国东方艺术博物馆等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中心成员多次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香港卫视、深圳卫视、《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画报》等主流媒体和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专访。和我国驻印度使馆、印度驻华使馆保持工作联系。

(二)基地研究特色

1.成果多,咨政佳,获领导人调阅。中心成员从事印度研究数十年,出版专著、译著30余部,常年为外交部亚洲司、国家社科办、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省委宣传部、市委办公厅等提供咨政报告和咨询服务。

郁龙余、蔡枫等人合著的《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郁龙余、刘朝华合著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印度卷》获中国出版协会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奖图书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和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19),并签订了外文出版协议,其英文版、印地文版入选2016年国家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2016)。郁龙余、黄蓉等人合著的《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印度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为《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60年》丛书分册,丛书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2018)和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19)。郁龙余、蔡枫等人合著的《中国印度诗学比较》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郁龙余、朱璇等人合著的《季羡林评传》出版了英文版(2018年)和印地文版(2018年),其中印地文版入选2016年国家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郁龙余等人合著的《印度文化论》与印度出版社签订了英文版、印地文版出版协议(2016)。

2.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中印文化关系、印度文学、印度哲学、印度宗教等。中心研究人员目前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8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先后主持和参与4项国家社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专案子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博士点项目子项目;1项文化部项目。

3.与国内外一流印度学研究机构密切合作。中心长期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印度文学研究分会、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梵文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甘地与印度研究中心、云南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印度学主要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合作。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孔子学院总部等单位与机构建有良好关系。与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ICCR)、印度尼赫鲁大学、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印度观察家基金会(孟买)、印度中国研究所、印度拉贾格里社会科学院、印度安贝德卡尔大学、印度Maniben Nanavati女子学院、法国东方艺术博物馆等高校和机构签订《合作备忘录》和《合作协议书》。与德国格丁根大学印藏学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纽约新校大学印中研究中心等国际印度学主要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作为中国南方印度学研究重镇,引起中外学界、印度政府部门和中国政府部门的重视。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可谓“名声在外”,鸿儒硕学慕名而来。许多著名学者慕名访问中心,如2005年印度总理经济顾问契特教授访问深圳大学并被聘为深圳大学名誉教授;2008年印度驻华大使拉奥琪访问深圳大学;2010年印度对外文化关系委员会主席凯伦·辛格博士访问深圳大学并被聘为深圳大学名誉教授;2011年国际梵学泰斗夏斯特里先生访问印度研究中心;2016年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主席和印度国际文化研究院院长洛克希·金德尔访问深圳大学并被聘为深圳大学名誉教授。自2005年以来,中心举办10多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多次接待印度国家级舞蹈团和艺术团到深圳大学演出和展览。

(三)基地负责人简介

郁龙余,1946年4月出生,上海人。教授,国际著名印度学家。现任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印度文学研究分会会长,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研究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2016年12月1日获印度总统慕克吉颁授的“杰出印度学家奖”。2020年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项一等奖、一项三等奖。

196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印地语专业学习,1970年3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调入深圳大学中文系,历任深圳大学国际文化系副系主任、中国文化与传播系主任、首任文学院院长以及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留学生教学部主任等职务。曾兼任深圳大学特区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等。

研究方向:印度文学、中印文学比较,中印文化关系,中国印度学,印度汉学(中国学),大国与大国学术,“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主要学术成就:出版《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中国印度诗学比较》[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印度卷》(中文版、英文版、印地文版)[中国出版协会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奖图书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和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季羡林评传》(中文版、英文版、印地文版、泰米尔文版)、《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印度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丛书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一带一路”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兼论中国印度的历史担当》等专著及编著30部,在《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文史哲》《深圳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翻译印地语文学等著作35万字,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曾承担《中西文化交流史》《东方文学》《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印诗学比较》《中印文学比较》等课程。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印度学研究”。

(四)基地主要成员

蔡枫,文学博士,印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任助理,硕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印度文学研究分会理事。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研究方向为犍陀罗佛教艺术、细密画和美学理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部艺术科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广东省教育厅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出版译著《理解CHINDIA关于印度和中国的思考》,合撰《中国印度诗学比较》《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论》等著作,主编《跬步集—深圳大学印度学研究文选》,参编《外国戏剧鉴赏辞典(古代卷)》和《泰戈尔作品鉴赏辞典》等。在《文艺理论研究》《宗教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黄蓉,印度研究中心讲师,主任助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印度文学研究分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印度中国学、中印文化交流史。合著《印度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参撰《印度文化论》《谭云山》《“一带一路”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兼论中国、印度的历史担当》,主编《跬步集:深圳大学印度学研究文选》、副主编《中印大同:理想与实现》,参编《外国戏剧鉴赏辞典(古代卷)》和《泰戈尔作品鉴赏辞典》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谭云山与中印文化交流研究”。

朱璇,文学博士,印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任助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印度文学研究分会理事。印度德里大学访问学者(2010—2011)。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研究方向为印度宗教和文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南亚苏非经典《神秘的启示》翻译与研究”。在《世界宗教文化》《国际汉学》《深圳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合著《季羡林评传》《天竺纪行》;参撰《印度文化论》《谭云山》《中国东方文学翻译史》《“一带一路”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兼论中国、印度的历史担当》等。

蒋慧琳,文学硕士,印度研究中心科研秘书。2006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印度现当代小说、甘地思想、泰戈尔诗歌。主要论文成果有《谭云山:伟大的文化侨领—从谭云山与泰戈尔、甘地的友谊谈起》《季羡林学术年谱》等。

中心顾问及荣誉教授:印度尼赫鲁大学前校长契特教授(G. K. Chadha)、印度“莲花奖”获得者谭中教授、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前主席凯伦·辛格博士(Karan Singh)、法国东方博物馆馆长鲍思岱(Michel Postel)、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主席洛克希·金德尔(Lokesh Chandra)。

黄宝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会长。2011年获“印度总统奖”。2005年7月20日被聘为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胡海燕(Hu-von Hinüber,Haiyan),德国印度学家、佛教文献学专家。研究方向为梵语语文学与佛学。

王树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印度社会文化,现从事印度社会文化研究。

詹得雄,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新华社新德里分社首席记者、分社社长。主要从事印度现代社会与文化研究。

薛克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印度文化比较的研究。现任中国南亚学会理事,玄奘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刘建,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硕导,长期从事印度文化、文明、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兼任《南亚研究》常务副主编,《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副主编和撰稿人。

毛世昌,印度尼赫鲁大学文学博士,兰州大学教授,兰州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印度两大史诗、泰戈尔、印度文化、中印关系等。

郑伟宏,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逻辑学会副会长。

孙波,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徐梵澄文集》编者。

朱新天,著名印度艺术史学家,法国东方艺术博物馆ASIATICA副馆长,研究方向为印度艺术。

狄伯杰(B.R.Deepak),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和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文学和中印关系。

董友忱,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孟加拉语文学的专家、翻译家。研究方向为泰戈尔。

董本建,深圳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印度历史。

马维光,曾任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文化参赞,研究方向为印度文化、印度宗教。

杨晓霞,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印度文学研究分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印度英语文学。

张双鼓,现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组织实习生项目评审专家。1992年至1996年在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工作,任一等秘书。2002年至2005年在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工作,任教育参赞。2006年至2011年在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工作,任公使衔副代表。2012年至2017年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任常务副会长、秘书长。

唐仁虎,现任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印度语言文学专业教授,从事印地语的教学、教材编写及印度文学研究工作。

王邦维,北京大学南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东方学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为梵语文学、梵语与汉语佛教文献、印度和中国佛教史、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等。

魏丽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外文学》编辑,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白开元,中国国际台孟加拉语部工作,擅长泰戈尔著作研究。

刘朝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开放时代》杂志社执行主编,研究领域为印度文学、中印关系。

张玮,安庆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印度语言文学、印度现代英语文学。

李美敏,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印度语言文学、电影学和女性问题。

蔡晶,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印度宗教、心理文化学。

王春景,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印度文学、东方文学与比较文学。

陈振旺,深圳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印艺术学,敦煌佛教艺术。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于2019年10月授牌,2019年12月挂牌。目前中心有16位专职人员,其中8人是正高职称,10人有博士学历,2人是经济学专业,3人是海归博士;兼职研究人员有5位,特聘专家3位,都是职业教育、比较教育和教育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中心有三个主攻方向:一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职业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二是深圳企业和职业院校实施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情况的跟踪研究;三是数字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模式研究。

(二)首席研究员

徐平利,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文化研究分会学术委员,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课题2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国家级和省市级奖励共6项。主要参与完成的教学改革项目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

(三)骨干研究员

杨文明,比较教育学博士,教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联合国教科文亚非中心主任,目前已发表出版职业教育研究专著11部,主编和参编教材15部,发表学术论文30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15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

曹科岩,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是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是目前国内该领域具有较强实力的年轻学者。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60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20多项。

卿中全,深圳职业教育学院副研究员,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是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翻译2部,主持项目10多项,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

江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管理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目前在权威刊物已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袁礼,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讲师,高等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职业教育师资和民办高校,发表学术论文7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同婉婷,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创业教育教研室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力资源管理,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4篇。

(四)特聘专家

石伟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我国职业教育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院长,亚洲职业教育学会(AASVET)副会长,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小组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协作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办全国中职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专家指导小组成员,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委员,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客座研究员,美国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级访问学者。

冯增俊,教育学博士,教授,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学科带头人,广东时代教育研究院院长,兼任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和20多所高校机构兼职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教育部义务教育教材审定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人民政府珠三角及东西两翼发展规划专家组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专家组成员。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大数据会计与决策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大数据会计与决策研究中心是目前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唯一与会计学科相关的研究基地。中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会计学科为依托进行建设,着眼以决策为导向的会计学研究,为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提供会计学领域的智力支持,为构建具有鲜明深圳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贡献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力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大数据会计与决策研究中心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党委书记、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吴德林和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任际范领衔组建。中心针对大数据与智能技术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的系统性影响,结合“互联网+”、智能制造、普惠金融等时代发展热点,对会计学科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政策咨询,不断聚集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努力打造会计学科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科研“新高地”。

中心的主攻领域分为三大方向,其中“大数据与智能决策”基于多来源的大数据智能分析,从决策视角研究创业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评估预测双创企业股权投资长期收益;“智能化会计与企业管控”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成本管理、内控和企业智能化研究;“智慧金融与风险预警”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化实体和金融机构集聚的业态,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智慧金融及风险预警防范体系。

(二)基地主要成员

吴德林,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党委书记,日本神户大学经营学(会计学)博士,厦门大学博士后。 曾任日本大阪产业大学会计学讲师,深圳市盐田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党组书记。主持国家863课题等科研项目,国内外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著作2部。

曲晓辉,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第一位会计学女博士和第一位会计学博士生女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成本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分会会长及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粤港澳高校会计联盟常任委员会主任,CAFA、CJAR、FBRC等学术期刊编委,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项目论证发起人和教指委顾问。《当代会计评论》(CSSCI集刊)创刊主编。主持国家重点、部级重大重点项目16项,出版著作24部,国内外发表论文135篇,获省部级科研奖15项。

任际范,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副教授,深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研究方向为大数据与智能商务决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面上项目2项。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数据会计与决策研究中心”负责人之一,主持多项政府和企业课题及教学项目。发表论文近50篇,发表在多个国际国内顶级期刊,如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中国管理科学》《系统管理学报》等。

游相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MPAcc中心主任,博士、教授、高级会计师、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曾任厦门大学会计系副教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MPAcc中心副主任,大型国有投资公司总会计师,具有丰富管理会计咨询和实务经验。厦门市会计学会副会长、厦门市两岸会计合作与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厦门市总会计师协会常委理事以及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彭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金融学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硕士,英国思克莱德大学金融学博士。曾任教于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和布莱德福德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投融资策略、 行为金融。关注金融科技研究,完成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项目,参与深港澳金融科技师相关教材编撰。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及省、市纵向课题及政府与企业的横向课题,发表SSCI、EI等期刊论文多篇。

深圳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深圳大学廉政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年5月,由深圳市纪委监委与深圳大学合作共建,同年10月获批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主攻研究方向为粤港澳大湾区廉政建设研究、廉政测评与实践创新研究、国(境)外反腐败制度比较研究。中心致力于整合廉政和纪检监察的相关研究力量,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理论研究,深化开展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实践研究。中心团队研究基础扎实,具有较高发展潜力和多层次的研究人才,主要以政治学和法学为依托学科,并适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等作为相关交叉性学科,支撑研究院的学术研究和长远发展。

(二)基地骨干

陈文,深圳大学廉政研究中心负责人,深圳大学廉政研究院执行院长,法学博士,中央编译局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广东省法学会党内法规研究会副会长,国际政治学会会员,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深圳大学优秀青年学者。主要从事廉政建设、执政党建设、城市政治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中组部重点课题等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4部,在《政治学研究》等专业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5份报告获中办、中组部等采纳,中组部部长批示,相关成果被中办法规局内参、国家民政部内参采纳录用;荣获中组部年度重点调研成果奖3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

叶海波,深圳大学廉政研究院副院长,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广东省法学会港澳基本法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和中国立法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反腐败合规、宪法学、港澳基本法、政党法制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等各级项目30余项;出版《政党立宪研究》、《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研究》(合著)、《社会主义宪政研究》等著作;发表宪法学、监察法等方面的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咨政报告获中办要报单篇采纳;获得司法部科研成果奖、方德法治研究奖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谷志军,深圳大学廉政研究院副院长,管理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副教授,新锐研究生导师,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廉政建设与治理专业委员会理事,深圳大学优秀青年学者。主要从事廉政治理、责任政府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或合著3部;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10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多篇咨政报告被有关部门采纳。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由著名学者郑永年教授领衔。作为兼容学术性思想和政策研究的社会科学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心致力于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为区域、国家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产出及时的、富有预见性的研究和分析,并通过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创性理论、总结中国及深圳特区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理论,建设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

(二)基地研究方向

1.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

2.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与理论(中国经验或者中国模式)。

3.深圳特区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与理论(深圳经验或者深圳模式)。

(三)基地负责人

郑永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人文社科学院代理院长、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研究基金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和学科专长为国际关系,国际及东亚安全问题,中国外交,全球化、转型国家及社会正义,科技发展与政治变迁,社会运动与民主进程,中国政治,央地关系。

(四) 基地骨干成员

郝雨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人文社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全球研究项目主任。学术领域包括中国外交政策、中美关系、东北亚安全、国际政治经济学、腐败理论问题、澳门学、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

宋新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欧盟“让·莫内”终身讲座教授。学术领域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对外关系与对外政策,欧洲政治与外交,美国政治与外交。

Timothy Kerswell,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学术领域包括印度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国际阶级结构、帝国主义、印度政治和政治历史、亚洲的非正式劳工、劳工和移民政策、劳工政治和工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

段啸林,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助理教授,学术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安全、中国外交和东亚安全、公共和外交政策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学。

Anton Malkin,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助理教授,主攻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党和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全球研究助理教授,主攻法律、可持续发展、人权与中国研究。

马洁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讲师,学术领域为环境与气候变化治理、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行为研究、环境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于茗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公共政策评估、区域整合与区域治理、中国的政治精英现象、行政腐败等。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由俄罗斯宪法起草人、功勋法学家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沙赫赖领衔。中心致力于针对中俄法学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开展高水平研究,为“一带一路”、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培养高素质法学人才提供智力支撑。

(二)基地研究方向

1.国家和法律转型的法律和意识形态问题:中国和俄罗斯体制改革与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法治国家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的可能未来,当代东欧各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学说和在社会导向观念影响下的立法实践,人民自治的法律制度和保障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苏联解体对这些进程的影响。

2.数字时代的国家和社会互动:俄罗斯与中国在互联网治理方面的经验[数字宪法与数字社会,当代国际政治环境下的国家数字安全,俄罗斯在调整非政府组织(“外国代理人”)在境内活动方面的经验,应对“颜色革命”威胁,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

3.现代国际政治与法律环境下中俄战略与经济合作的法律保障机制:在新的应对制裁条件下的国际法,改变世界贸易组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以及中俄在亚太与东北亚安全领域的合作。

4.当代俄罗斯与中国法律研究热点主题概论:生态、劳工、国家结构、司法、预算、银行与金融、数字法律与人工智能、法治保障等。

(三)基地负责人

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沙赫赖,俄罗斯国务和政治活动家、俄罗斯联邦功勋法学家、俄罗斯联邦国家一级顾问、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起草人(与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阿列克谢耶夫共同起草)、法学博士、教授。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第一副校长、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董事会成员、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主任、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副校长、莫斯科国立大学审计学院(系)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联邦社会学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社会人口进程法律保障部主任,俄罗斯联邦总统“俄罗斯国家法律文件”“十三至十七世纪俄罗斯国家部门及企业档案”项目科研与出版工作组成员。参与制定了联邦宪法性法律《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法》《俄罗斯联邦政府法》和联邦法律《俄罗斯联邦地方自治组织一般原则法》《俄罗斯联邦主体国家权力立法(代表)机关和执行机关组织的一般原则法》《俄罗斯联邦审计院法》《俄罗斯联邦民族文化自治法》等100余部法律。

朱迪俭,管理学博士,曾任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市委政法委专职委员,市教育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市委教育工委委员。现任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深圳大学特约教授,香港金融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四)基地主要成员

特杰耶夫·阿斯塔木尔·安纳托利耶维奇,法学博士、经济学副博士,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莫斯科)国家审计高等学院(系)科研副系主任,国际税务和货币管理、国际信息安全、互联网法(信息法)专家。

波波娃·斯薇特拉娜·米哈伊洛芙娜,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俄罗斯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社会人口进程法律规制部门的首席研究员,学术领域为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法律法规(科学、创新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管理,国际空间法,高素质人才的迁移)。

布德尼克·鲁斯兰·亚历山德洛维奇,法学博士,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讲师级研究员,俄罗斯国立研究大学高等经济学院商业与管理系商业信息学学校ICT创新与商业教研室副教授,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专家。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民生幸福标杆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民生幸福标杆研究中心(Center of Shenzhen Positive Well-being Policy,CSPWP)建立了一个以清华大学倪士光博士、彭凯平博士为负责人、使用计算社会科学与科技手段解决民生幸福与社会治理创新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团队。

中心率先研究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民生幸福标杆”战略定位的世界性问题,聚焦深圳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加快民生建设步伐,提升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学术和政策研究,建立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幸福心理—幸福政策—幸福科技—幸福产业”的创新生态研究体系,开展幸福政策与深圳幸福标杆城市建设研究、幸福心理与积极心理教育促进研究、幸福产业与积极心理科技研究,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做法,中国表达”的新时代的改革经验。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探讨综合应用行为大数据、可穿戴云计算、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着力推进幸福心理科学化、幸福政策引领化、幸福科技专业化、幸福产业现代化的研究,在深圳“民生幸福标杆”新时代建设中做出“深圳学派”的新奉献。

(二)基地骨干成员

倪士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深圳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民生幸福标杆研究中心负责人,清华SIGS积极心理计算与严肃游戏实验室PI,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大数据实验室Co-PI,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专委会委员、深圳积极心理协会副会长等,承担完成国家社科重点、国家社科一般、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广东自科面上、深圳哲社等课题多个。主要从事积极和社会心理学及其政策、心理与行为大数据研究,在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Assessment,《心理学报》等国内外发表SSCI/CSSCI期刊论文60多篇,累计他引1100余次,中文CNKI H = 19 (截至2021年8月)。

彭凯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TBSI大数据实验室PI,深圳市积极心理学会名誉会长,清华大学—伯克利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H+Lab)联合主席,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IPEN)中国理事,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年至今)。曾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做报告。

李虹,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主要从事情绪与决策(具体方向:最优化和满意化决策、危机决策)、健康心理学(具体方向:焦虑与时间知觉、儒释道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近5年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心理学报》等国内外发表SSCI/CSSCI期刊论文60多篇。

丁如一,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研究,聚焦青少年积极心理发展与家庭情绪养育。在Psychological Assessment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心理学报》等国内外发表SSCI/CSSCI期刊论文近10篇。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

(一) 基地简介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是针对深圳市体育教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管理、体卫融合、全民健身、体育旅游等领域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理论研究的科研平台,是聚集和培养高水平体育科研人才的学术高地,是开展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主要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

开展体育教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和体育文化等领域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推动深圳市体育事业基础理论的创新。

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推动体育与教育、体育与医疗卫生、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体育与旅游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创新,开发相关工具与决策研究数据库。

根据体育与教育、体育与健康、体育与经济等规划工作的需要,参与有关市区体育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的调研与编制工作,参与市区各级有关体育相关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二)基地主要成员

刘锦,经济师,电子信息类工学硕士和高级工商管理(EMBA)硕士,长期从事科技创新体系规划建设,以及IT类技术及产业创新政策研究,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管理及国际合作经验。近年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关注高校党建工作与高职院校发展战略及教育创新,自2016年担任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以来,大力开展体商素养工程,取得良好效果。现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杜勤,首批全国统考公派留学生,1982年2月至1993年7月在日本筑波大学留学,先后获体育学硕士、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美国进行了博士后研究。1993年8月起先后任市体育局副局长、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市文物局)副局长和市政协科教卫体委主任,现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牛爱军,上海体育学院教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副教授,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等,出版《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国术》《八段锦养生智慧》等专著,编写《健身气功·五禽戏》等教材,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体育历史与文化。现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石大玲,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运动损伤与康复。公开出版专著及教材7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其中1项获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体育类论文报告会中多次获得一等奖。现为中国大学生体协毽球科研部主任和广东省毽球协会秘书长,毽球国际级裁判员,田径、羽毛球项目国家级裁判员。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

(一) 基地简介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是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设立于2020年,范伟军为中心负责人,目前专职研究人员有10名,其中6人有高级职称,8人有博士学位,基地还有外聘专家8名。基地团队涵盖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哲学、法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专业。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主要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术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运作方式,以跨学科、跨机构的高层次研究平台,紧紧围绕深圳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坚持国际视野与深圳表达相结合,推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中心主攻方向有三个方面:一是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热点调查研究。围绕深圳市经济、社会、文化、民主法治、生态等方面的热点问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并逐年进行跟踪,了解深圳市情发展状况以及变化趋势,形成相关理论成果和政策建议。二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市情对比分析,在深入调查研究深圳市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研究香港、广州、东莞、惠州、珠海、中山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市情发展状况,进行市情对比分析以及资源禀赋分析,基于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为解决深圳市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困境提供方案。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深圳市情研究。针对《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中提出的重点方面,坚持立足深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开展专项研究,总结提炼深圳市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经验,讲好深圳故事,为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二)基地负责人

范伟军,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深圳蓝皮书:深圳社会发展报告》主编,曾任深圳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深圳市委改革办副主任。长期从事改革、创新和社会治理、城市发展政策制定与研究。多次参与市委市政府重大改革文件的研究和制定,主持完成《改革开放的尖兵—深圳经济特区新探索》《深圳营商环境改革》《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研究》《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增强深圳核心城市作用的调研报告》《“双区驱动”下深入推进国际一流深圳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影响及其应对之策》《深圳政府大数据应用与创新研究》《深圳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全球经贸规则变化趋势及深圳对策研究》《深圳市福田区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编制》等60多篇研究报告。参与起草《深圳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规划编制》等各类政策文件70余篇。

(三)基地核心人员

方映灵,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专业硕士、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思潮与社会治理、中国哲学、香港及特区发展研究等。出版专著2部,编著或参著典籍辞书4部共10卷本,均分别获国家级或省市级奖项。在全国理论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具体实施创办《深圳社会科学》杂志。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省市重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

倪晓锋,副研究员,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专长为城市发展研究、基层治理研究,出版学术著作1部,在《青年研究》《复旦公共行政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主持和参加国家、省、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多项,曾获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调研报告类一等奖、著作类三等奖。

李杰,中共党员,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副高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企业管理等。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史敏,助理研究员,厦门大学社会学博士,曾赴美国特拉华大学访学,研究专长为社会政策、城市治理、环境社会学等。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发展研究》《社会建设》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篇,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大连海事大学深圳研究院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中心致力于会聚国际国内高层次海洋经济与管理等领域人才,瞄准深圳以及我国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和经济学领域前沿问题,开展创新研究与学术交流,建设成为高水平学术研究平台和高端智库,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成长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中国海洋及港口经济问题研究中心,为政府与企业的重要决策提供咨询建议。基地现有研究人员3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3人,副教授15人,其他职称者7人。

(二)基地研究方向

一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路径与对策研究,二是世界一流港口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三)基地骨干成员

黄庆波,大连海事大学深圳研究院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1世纪海上合作委员会顾问,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为海洋经济和航运经济、国际贸易政策。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发展改革委课题。在CSSCI、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部分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获得辽宁省政府奖3项。发表咨询建议多篇,部分成果被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

李焱,大连海事大学深圳研究院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航海智库特约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航运经济与海洋经济、全球价值链、贸易与环境。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0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多篇成果获各级相关领导重要批示,在CSSCI、SSCI、SCI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

常崇娟,大连海事大学深圳研究院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大连海事大学驻深圳虚拟大学园代表。研究领域为深圳港航运建设和航运经济发展。主持或参与深圳市港航方面课题多项,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深圳港航产业发展研究》《深圳港航业发展航运金融策略和行动方案》《深圳港航道建设规划研究》等。获得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奖项多项。为深圳市政府与港航企业的重要决策提供咨询建议。

李振福,大连海事大学深圳研究院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和研究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航线网络研究、北极航线问题研究。我国北极问题研究方面的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北极航线战略与海洋强国建设研究”的首席专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发表CSSCI检索论文60余篇,2013—2014年任广西贺州市副市长(副厅级);获得省部级社科奖2项。

马鹤丹,大连海事大学深圳研究院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海洋经济、创新管理。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联项目等多项,在《中国软科学》《科技进步与对策》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部分成果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赵玲,大连海事大学深圳研究院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海洋经济和旅游经济、旅游资源评价。主持辽宁省社科基金、辽宁省社科联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在《资源管理》《旅游学刊》《旅游科学》《理论探讨》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基于价值转移法的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编著《邮轮旅游政策法规概论》。

深圳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深圳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是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文湾区”、深圳市打造“城市文明典范”实际需要成立的研究机构,于2020年11月获批成为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依托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知识体系,整合道德教育和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力量,着力推进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研究、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研究、当代移民道德文化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中心的目标是建设市内突出、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新型智库,成为道德文化研究的人才集聚中心、培育中心、咨询中心和信息中心,为湾区、深圳市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骨干成员

李永华,深圳大学副校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深圳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组部全国组织工作重点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深圳市社科规划课题等系列课题,出版《处级干部能力素质培训教材》《科级干部任职培训系列教材》《生活世界的德育》等6部著作,在《管理世界》《学术研究》《学习时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被中宣部、教育部等评为全民国防教育先进个人,获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论文一等奖、2021年深圳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刘志山,深圳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教师,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教育哲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12项,出版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中青年教师首批择优资助对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届影响力提名人物等,获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究百题征文活动二等奖等。

张革华,深圳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和教学研究。出版专著《高校辅导员工作探索与创新:一名辅导员的职业化践行之路》《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德育审视》《港澳台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比较研究》和《让梦起飞:学生辅导文化剪影》4部,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省级、厅级项目8项。曾获广东省优秀辅导员、深圳市优秀班主任称号,获广东高校首届“南方辅导员论坛”一等奖、第十三届全国高等教育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奖、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红棉奖”等奖项。

孙婷婷,深圳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5项,在《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红旗文稿》等发表学术论文等近30篇,参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大学生时代责任》等教材论著2部,获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学会2015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奖、广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腾讯优秀教师奖。

李乃涛,深圳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多部,主持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曾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邓妍,深圳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赴台湾大学中文系进行学术交流。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哲学》《理论月刊》《跨文化对话》《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获2020年广东省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

胡跃娜,深圳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实验师、讲师。主要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和实验教学研究,参与思想政治实验课的研发、制作及运行等工作,负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门课的实验教学。主持省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若干项,在《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篇,曾获深圳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李燕燕,深圳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讲师,主要从事移民文化与道德教育研究,主持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等4项,在《思想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教材4部。曾获广东省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究百题征文活动二等奖、深圳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深圳大学荷兰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深圳大学荷兰研究中心于2017 年12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自筹建以来,中心科研成果丰硕,获批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港澳及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一个分支机构和研究联盟成员。研究中心致力于“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国别和区域研究智库建设,从荷兰的语言、文化、文学和教育方面深入研究,寻找荷兰文化较之中国文化的典型性与通约性,将学术研究落实为服务社会,在关乎人才培养、文化发展、教育方针等重大事项上为政府建言献策。

(二)基地研究方向

1.中荷文学与文化研究。对中荷文学作家作品进行深度解读,运用文献学、社会学和传播学思想成果和研究范式探讨中荷文化交流史以及中荷文化差异性表现。

2.中荷语言学研究。对中荷语言特征、语言现象、语言规律和语言演变进行探究,运用实验研究、合作研究和数据共享等方式探讨中荷两种语言体系的差异性和通约性。

3.中荷教育研究。整体观照荷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现状和成就,运用调研访谈、文献法和对比法探析中荷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

(三)基地负责人

张晓红,荷兰莱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和兼职博导,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深圳大学第一批优秀学者,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执委、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欧美后现代小说、西方文学理论和中国当代女性诗歌,在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和《文学评论》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60余篇,出版The Invention of a Discourse和《英国跨文化小说中的身份错乱》等中英文专(合)著6部,学术译著8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7项。承担“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现代西方文论”“英国文学”等本硕博课程教学。完成《调研显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培养工作存三方面问题亟待建立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培养共同体》《深圳大学调研发现港澳学生在广东接受高等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应重视》《专家认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传播机制存三大问题亟待创新机制解决》《关于“新媒体问政”建立规范有序理性的网络议政机制》《美国审查大学海外捐赠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当前网络谣言监管机制存在四大问题亟须进一步完善》《澳门电影产业发展存四方面问题亟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美新政府“临时国家安全战略指导方针”的主要内容、影响分析及对策建议》等高质量咨政成果9项。

(四)基地主要成员

耶鲁安(Jeroen van de Weijer),荷兰莱顿大学语言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荷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在音系学、语音学、形态学、心理语言学以及历史语言学方面造诣深厚,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SCI论文24篇。在牛津大学出版社、Mouton de Gruyter和John Benjamins等权威出版社出版专著、编著及专题刊物25部,论文他引1000余次。曾执教于荷兰莱顿大学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并担任博士生导师,培养来自欧美及亚洲众多博士生。荷兰皇室高级研究员,获上海市教委颁发的“东方学者”称号以及上海市政府授予外籍人才的最高奖励“白玉兰奖”,并于2014年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负责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重大基础项目学术创新团队。

王红岩,教授,荷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荷兰莱顿大学语言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实验语言学及实验语音学,专注于外语口音的感知以及语音与识别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广东省“十二五”规划项目等5项。近5年来发表SSCI、EI等高水平论文9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建设语言诊断实验室1个。教学上以培养人才为重要目标,申请完成“研究生教学示范项目”“聚徒教学”和“创新短课项目”的教学研究项目。近5年来指导本科生及研究生在国际学术论坛宣读和发表学术论文12人次,引领学生进入IEEE、ACM、Springer等国际学术前沿论坛。2019年被评为深圳市优秀教师。主要承担“语言学导论”“英语语音”本科课程及“语音学与音位学”研究生课程。

深圳大学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深圳大学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是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背景下,依托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学术资源设立的研究平台。中心借助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点,发挥研究院成员研究学科交叉、年龄梯度合理等团队聚合效应,联合相关政府机构和腾讯等企业,形成高校、企业、政府资源优化整合,致力于粤港澳湾区及深圳特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协同创新研究。

(二)基地主要成员

田启波,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领军学者,深圳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深圳市优秀教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生态哲学、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全国高校优秀论文奖等多项学术奖项。

刘海娟,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山大学哲学系伦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慈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曾在《现代哲学》《伦理学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学术月刊》等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篇。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深圳市哲学社科一般项目各1项,曾多次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荣誉称号,荣获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荣获“中国伦理学大会”优秀论文奖。

郑湘萍,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出版专著《范达娜·席瓦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研究》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项、省市级课题多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比较研究》一文获2015年深圳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论文三等奖。

深圳大学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深圳大学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vergent Global Communication,CCGC)成立于2020年12月,系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依托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开展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交流与政策咨询等工作。中心现任主任为巢乃鹏教授,执行主任为常江教授。

中心以融合全球传播及相关前沿交叉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下设计算传播学、数字媒体文化、深大—腾讯“数字原野”三个实验室,深大—微博智库,以及“大数据时代计算传播学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和“数字新闻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组。此外,中心还运营“融合全球传播”与“传媒文化评论”两个学术公众号。中心设学术咨询委员会,聘任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委员。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0余人。中心与清华大学智媒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腾讯发展研究中心、微博智库等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立足于“在融合时代凝聚全球共识”的发展理念,中心致力于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索建立融合全球传播(Convergent Global Communication)新范式。中心现阶段的研究目标为:第一,立足于媒介技术融合和媒体生态融合视角的全球传播研究,从前沿传播技术的革新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的角度,探索全球传播新现象、新格局、新趋向,丰富学界和业界对国际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的认识;第二,围绕跨文化交流视野下的媒体融合理论与实践,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学术共同体,努力将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框架与媒体融合前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尝试在人类文化交流、对话与冲突的观念体系中,探索媒体融合研究的新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第三,紧抓深圳“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深入挖掘深圳城市文化元素,探索设计深圳文化形象的核心符号体系,在既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构媒介融合与全球化时代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和“讲好深圳故事”的现实策略。

(二)基地负责人

巢乃鹏,CCGC主任,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调职深大之前,曾长期任教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国家一级学会)计算传播学研究委员会首任主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计算传播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首席专家,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广东省教育厅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网络传播研究》(CSSCI来源集刊)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体融合、计算传播、网络传播与新媒体。

常江,CCGC执行主任,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调职深大之前,曾任教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国家一级学会)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新闻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学刊《新闻春秋》(CSSCI扩展版)副主编,青年新媒体学术研究“启皓奖”发起人、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体融合、数字新闻、国际传播。

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政党发展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政党发展研究中心是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设立于2021年,现负责人为陈家喜教授。中心有专兼职研究团队20余人,研究领域涵盖党史、党建、政治、传播、经济、社会、政法等专业领域。中心关注世界政党政治的最新变化,聚焦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梳理,探讨党建引领超大城市治理的实践经验,致力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政党故事,充分发挥政党研究领域的“思想库”“人才库”“智囊团”作用,努力打造服务中央及地方党委政府的新型高端智库和学术交流平台。

(二)基地骨干成员

陈家喜,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包括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常务理事(2019年6月— )、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2019年11月—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民政部、国务院港澳办、中央网信办等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在《政治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等专业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中组部重点调研课题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宫正,毕业于中央党校研究生院,获中共党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党委委员、教育长,副教授,广东省青联委员。主持广东省社科基金“四个全面”背景下广东自贸区党建机制创新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粤港经济合作研究等课题;曾在《江汉论坛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所授课程曾获全校科研特殊贡献奖,被评选为全市优秀教师。

邱佛梅,法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现任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研究员。兼任深圳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法治评价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深圳市“八五”普法讲师团成员、中国法学会研究会青年人才、广东省法学会理事、广东省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深圳市法学会港澳法律研究会理事。从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港澳问题、公共政策评价、法治建设评价、企业合规等研究。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刊物发表论文20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参编出版8部著作或报告。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参与中央专项工作1项,参与中组部、科技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办公厅、省委政法委、省司法厅、省国税局及深圳、江门、佛山、清远、厦门等地方政府委托项目20余项。主笔撰写12份研究报告,或获得省部级领导重要批示,或被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广东省委政法委等部门采纳。

陈科霖,管理学博士,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特聘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中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主任。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IJERPH)、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ARPA)、HealthcareRisk Management and Healthcare Polic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研究论文获《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5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担任IEEE AccessSCI Q2)、Risk Management and Healthcare PolicySSCI/SCIE Q2)等国际期刊审稿人以及《公共行政评论》《甘肃行政学院学报》《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管理学刊》等国内CSSCI期刊审稿人。

袁超,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员,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比较政治、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以及执政党建设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在《国外理论动态》《人文杂志》《探索与争鸣》《理论探讨》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8项。近两年来,多篇咨政研究报告获中央、省、市有关部门采纳,1篇获中央核心领导肯定性批示。获第十届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一等奖。

段哲哲,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复旦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深圳卫视《决胜制高点》涉台问题特邀嘉宾。主要从事干部管理、台湾议题研究。在《政治学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公共行政评论》《台湾研究集刊》、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等CSSCI/SSCI/TSSCI刊物发表论文等近50余篇,多篇文章被文科三大文摘等转载。已主持国家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厅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参编著作3 部(英文1部)。主笔50多份研究报告被中央有关部门单篇采纳,近10份报告得到正国级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为特定议题国家公共政策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主笔研究成果陆续获得第九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21)、第十届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21)。

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人文与创新文化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人文与创新文化研究中心是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设立于2021年,田松为中心负责人,目前研究团队有21人,其中11人有高级职称、19人有博士学历,涵盖文学、哲学、传播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专业领域。

作为整合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各机构而建立的跨学科研究机构,中心以“科技人文”和“创新文化”为核心,以语言学的社会应用、科幻创作与科幻产业、建筑美学与空间设计、文明研究范式、哲学应用与先行示范区建设、青年创新文化研究等模块为抓手,打破学科壁垒,集中探索、揭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人文因子跨界融通所产生的文化新质,针对科技飞速发展时代人文研究的新问题,探索新文科的方法论体系;同时从文化研究拓展到文明研究,打造面向生态文明的文化与文明研究理论体系。

(二)基地负责人

田松,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理学(科学史)博士,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科学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发起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传统文化与生态哲学学会副主任委员,《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史、科学哲学、环境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在《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生态文明决策者必读”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等。

(三)骨干研究人员

陈跃红,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人文中心主任。曾任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生导师(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学理论方向),北大中文系系主任(2012—2016),北大校务委员。2015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民语文能力研究暨测试系统分类建设”首席专家。

李凤亮,文学博士,讲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共深圳市第七届委员会候补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文化产业、城市文化,其中西方小说诗学研究、当代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文化科技融合与新兴文化业态研究具有开拓性贡献。

李蓝,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中文写作与语言认知教研室主任,树礼书院院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副主任(2003—2012)、主任(2013—2016)、博士生导师(汉语方言学方向,2009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15年至今),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2010年至今),语言研究所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2010—2017),《中国语言学集刊》副主编(2007年至今)。

杨河,西方哲学专业博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特聘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国家教材委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主编。

吴岩,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学术方法论与文化创意教研室主任。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科幻文学、科学教育方向)、博士生导师(现当代文学科幻方向),2012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主持人。

杨果,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副教授,人文科学中心副主任,写作与交流课程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秘书处秘书、北京大学学术辑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编辑、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是2021年12月新成立的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王东教授为中心负责人。中心坚持“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团结国内外科研力量和团体,力求打造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领域的高水平学术研究基地、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力争成为服务于低碳经济转型和绿色产业发展的国家智库。中心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领域科研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低碳技术与产业经济、能源经济与金融、低碳大数据挖掘及智能决策等领域开展研究,旨在为积极开展城市间、国际间应对气候变化交流合作,推动深圳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低碳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二)基地负责人

王东,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研究员,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深圳低碳城市大数据工程实验室主任。深圳市领军人才,深圳市国际低碳发展研究院院长,深圳市软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法国巴黎第九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访问教授。担任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深圳市软科学专家,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专家委员会委员等。曾经在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科研究中心、天津市第二教育局等机构任职。主要研究领域为低碳经济、碳减排、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区域经济。发表了6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多部著作,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

(三)骨干研究人员

唐杰,经济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课程教授。曾任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秘书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市长,“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第三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空间(区域)经济学、低碳经济学。

吴德林,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党委书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高质量发展与新结构研究院院长。曾先后任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林生态组副组长、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深圳市坪山新区管委会主任、深圳市盐田区区长等职。主持国家863项目1项。在《会计》(日本会计研究会)、《会计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蒋晶晶,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市场化环境治理机制、能源系统优化、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9项纵向科研课题,核心参与世界银行、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等国内外低碳相关课题20余项,在SCI/SSCI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发表多篇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报告并获市领导批示,担任Climate Policy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等10余个期刊审稿人。

计军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深圳低碳城市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大学理学博士,拥有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博士后研究经历,曾任职于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合作中心。主要研究领域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减排潜力与成本分析、国家(区域)与行业减排路径分析、可再生能源系统评价,以及机器学习技术在能源环境领域的行业应用等。参与多项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2部,已获发明专利1项。

刘俊伶,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深圳市后备级人才。长期从事能源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研究工作,涉及能源环境经济系统建模和分析、国家和城市层面能源和低碳发展战略研究。出版学术著作1本,累积发表论文19篇,获第十届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新人奖。主持国家、市级纵向课题多项,多次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973计划等国家级和深圳市气候变化领域重大课题,受聘担任世界银行、能源基金会等机构的咨询专家。

路海艳,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曾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和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治理。主要成果发表在CitesJournal of Urban Affair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

深圳大学大数据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深圳大学大数据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是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设立于2021年,张凯为中心负责人,目前研究团队有19人,其中8人有高级职称、19人有博士学历,涵盖经济、管理、计算机、地理、遥感等专业领域。作为整合深圳大学相关研究机构力量而成立的新型智库机构,基地以基于大数据的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多源数据的经济行为研究、基于时空数据的经济感知与治理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大数据为基础,着眼于感知经济活动、量化和分析经济与金融,目标是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备一定学术影响力的研究基地和学术交流平台。目前正在进行的课题有以大数据感知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多源数据分析等。

(二) 基地负责人

张凯,深圳市“金融学”鹏城学者特聘教授,深圳大学微众银行金融科技学院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地方领军级高层次人才。一直从事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以及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等方向的理论及实务研究,是多家国际SCI期刊的副主编,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近年来,承担了大量国家基金委、国家税务总局、教育部、深圳市地方税务局、中国银行、微众银行等机构的大型重点课题。担任深圳市、东莞市等地方政府的科技创新项目评审和决策专家。

(三)骨干研究人员

乐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深圳市空间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重点实验室主任,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系主任,SSCI期刊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副主编。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轨迹数据分析与挖掘、城市交通,社会地理、大数据与可持续发展。主持多项国家级和高水平产业合作科研项目,担任GIS、计算机、地理、城市研究等多学科领域专业委员会委员。

葛锐,博士,深圳大学微众银行金融科技学院、深圳大学深圳南特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财务信息、企业避税以及公司金融。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如The Accounting Review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Accounting Horizon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以及《会计研究》等发表论文多篇。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香港特区政府研究基金。

深圳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深圳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是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设立于2021年,焦璨为中心负责人,目前研究团队有13人,其中9人有高级职称、13人有博士学历。深圳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面对国家、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心理需求,立足深圳市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实情,坚持交叉学科的研究取向,采用“产研用”的研究路径,主动服务国家和深圳的需求,推动“科技支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为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做出独特贡献。

(二)基地负责人

焦璨,心理学博士,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荔园优秀青年”学者、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培养对象”、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主要研究方向为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建模等方法探讨老年人及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3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等SSCI/SCI/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深圳大学科研突出贡献奖等奖项。

(三)骨干研究人员

邹立业,运动心理博士,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入选深圳市高层次人才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运动与脑(心)健康,发表相关SCI/ SSCI论文80余篇。担任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SCI)、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 SC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SSCI)、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SSCI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SCI)等期刊编委。

郭田友,医学博士,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心理科专家。现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深圳市心理学会理事、深圳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理事。擅长各类心理问题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诊疗及心理危机干预。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2项,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

刘玎,心理卫生学博士,深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心理健康促进与管理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实务、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独立译著1部,合译专著2部。

吴丹,医学博士,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助理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健康心理学,研究方向为群体健康行为与心理压力等,涉及烟草控制、伤害控制以及不确定心理压力和社会资本等领域,多采用社会问卷调查和群体行为干预等手段进行研究。主持/参与国际及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邓欣媚,心理学博士,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亲子情绪交流与互动以及正念干预对青少年儿童情绪健康和情绪认知上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迟新丽,教育心理学博士,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入选深圳市高层次人才C类计划。主要研究兴趣在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积极发展,包括心理测评工具的修订与研发、追踪研究、行为与近红外实验等。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项目,发表论文40余篇。

张洁婷,心理学博士,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助理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心理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与统计,暴力再犯危险性评估,正念训练效果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范家琳,心理学博士,深圳市海外高层次C类人才,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助理教授、深圳大学心理学院职业与健康心理课题组PI、深圳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成员、英国职业与健康心理研究中心成员、英国计算机学会会员、英国心理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健康心理学、职业疲劳等。

张玮,心理学博士,深圳大学心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消费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经济心理与行为决策。参与多项国家、省市级项目。获国家精品在线课程三等奖、深圳大学教学成果奖。

何立国,心理学博士,深圳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社会信心、表象加工与自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张延杰,首尔国立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哲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体育部代理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生理与心理学,运动与老年病学,体力活动与健康促进,循证医学系统评价。出版书籍3部,发表国际期刊(SCI/SSCI)论文30余篇(Clinical RehabilitationBrain SciencesFrontiers in Medicine),其中JCR一区和二区论文占70%;担任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SSCI)、Frontiers in Psychology SSCI)等期刊审稿编辑。

唐苏勤,社会工作博士、心理学硕士,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新锐研究生导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C类人才、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美国生死教育与咨询学会认证生死学专业人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通过问卷调查、生态瞬时评估等方法探讨创伤与丧亲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研发心理干预工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2项。在《心理科学进展》等SSCI/SCI/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深圳大学优秀本科教师奖、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专业实习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

深圳大学大湾区—东盟研究中心

(一)基地简介

深圳大学于2021年8月在新加坡研究中心等国际问题研究基础上正式成立深圳大学大湾区—东盟研究中心,专注于东盟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政治、经济、商贸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大湾区与东盟国家之间国际关系、政府对话、产业与科技合作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立足湾区,放眼中国,专注东盟,中心的定位为学术研究与政策智库,即主要关注大湾区和东盟的政治、产业、管理、社会及文化的专业研究,并基于学术研究为政府、企业等提供专业政策咨询。中心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两方面:(1)政府对话与产业合作。推动中国(大湾区)—东盟间的政府对话与产业合作,促进中国(大湾区)—东盟间的贸易与投资,搭建中国—东盟间政府、企业、高校的交流合作平台。(2)青年及教育、文化交流。加强中国(大湾区)—东盟间的青年交流与科技人才合作,深化中国—东盟间科技、教育、文化的全方位交流合作。

(二)基地负责人简介

吕元礼,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东南亚特别是新加坡政治与行政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多项,主编并出版《新加坡研究》多卷,主持编写并出版《新加坡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丛书》(合9本),发表新加坡研究论文数十篇,主要作品有《新加坡为什么能?》等。

(三)骨干研究人员

刘筱,理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英国伦敦大学(UCL)巴特利特规划学院访问学者,深圳大学大湾区—东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学术研究),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公共管理系主任。目前担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委员会委员,从事城市发展、区域创新与产业国际合作等研究。2010年被授予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称号。已出版专著1部,合著2部,译著1部,参编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了国内外各级科研项目数十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973科技项目子课题1项,国际项目(英国、德国)2项。

李淑飞,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深圳大学大湾区—东盟研究中心和深圳大学新加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战略发展),独立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和深圳市及区政府决策咨询项目,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和深圳市南山区“领航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创新政策、产业国际合作、公共政策国际比较、区域与国别研究(东盟)等。

吴海燕,管理学博士,深圳大学大湾区—东盟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政府改革、公共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重点项目子课题“深圳大部制改革模式跟踪研究”、广东省规划课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基层人大监督运转机制研究”及政府咨询项目等20多项课题;发表了“人大闭会履职中政府回应研究”等20多篇论文;主持的公共管理学课程2020年获广东省文化素质教指委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等奖。

深圳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

(一)基地负责人

戴永红,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深圳大学环孟加拉湾地区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兼职教授、国家高端智库四川大学中国南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世界经济和国际传播研究;曾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卡尔加里大学、瑞典安全与发展政策研究所、缅甸仰光大学访学。参加中宣部 “讲好中国故事”培训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亚洲国家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大会”“金砖国家治国理政国际研讨会”。出版著作8部、参编著作10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国家级社科二等奖2项,四川省社科三等奖1项。赴近50多个国家访学参会。

(二)骨干研究人员

丁学良,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兼中国海外利益研究院学术主导。研究方向为比较发展/ 比较现代化,全球化与国际竞争,转型社会的政治经济。曾就职于哈佛本科生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北京大学等出版社出版十余部著作。

许蔓,深圳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院执行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海外投资和海外风险管控理论及应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5项,主持深圳市委托项目及横向项目多项。出版专著1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被SSCI和CSSCI等收录。

邹一铮,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大学优秀学者,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在New Political Economy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等发表论文多篇。

孙晓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管学院毕业,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学。研究方向为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经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1项。在Energy PolicyEnergyResources,Conservation & Recycling等发表论文20余篇。

施青,助理教授,博士,曾在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学习。研究方向为金融科技、宏观经济和能源矿产经济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1项。在Resources,Conservation & Recycling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世界经济文汇》等发表论文多篇。

何思雨,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伊斯兰教与国际关系、伊斯兰国际组织、穆斯林少数族裔、中国海外利益维护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多项。在《世界宗教》《国际政治研究》《西亚非洲》《东南亚研究》《阿拉伯世界研究》《科学与无神论》等发表论文多篇。

深圳大学国学院

(一)基地简介

深圳大学国学院是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前身为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9月,是国内创办最早的以“国学”命名的学术研究机构,由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担任首任所长,现基地负责人为问永宁教授。目前研究团队共16人,其中11人有高级职称、14人有博士学历,涵盖中文、历史、哲学等专业领域。基地建设目标是充分发挥国学院在中国哲学、儒学研究、古代文学、文献学、传统小学等学科领域的历史积累和已有成绩,利用深圳的地理优势,以“国学”的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为核心,整合相关学科力量,加强学术基础问题的研究突破,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融合与发展,立足于深圳文化教育建设的需求,重点开展学术基础研究、专业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研讨、创新国学传承方式和方法、编写国学读本和教材等工作,为深圳市的文化立市战略提供智力服务。

(二)基地负责人

问永宁,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广东哲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儒学典籍、易学史与伊斯兰教汉籍研究。著有《太玄与易学史存稿》《当代中国哲学研究(1949—2009)》,点校《方献夫集》和《易学史镜》等。

(三)骨干研究人员

王立新,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博士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著有《胡宏》《开创时期的湖湘学派》《王立新讲论语》《大宋真天子》《理学开山周敦颐》《天地大儒王船山》《船山大传》《从胡文定到王船山—湖南地域儒学的奠立与开展》《思想引领人生》等。主编著作若干部,点检《胡宏著作两种》,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王兴国,哲学博士,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国学集刊》副主编,兼任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中国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著有《契接中西哲学之主流—牟宗三哲学思想渊源探要》、《牟宗三哲学思想研究—从逻辑思辨到哲学架构》、《王兴国新儒学论文精选集》(即出)、《古代哲学文化与人格型范》(即出)等,编著有《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牟宗三卷》。

黎业明,哲学博士,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哲学史、明代思想与文献研究。著有《梁漱溟评传》(合著)、《湛若水年谱》《陈献章年谱》《明儒思想与文献论集》。古籍整理著作有《陈建著作二种》、《张诩集》(合作)及张烈《王学质疑》、佐藤一斋《传习录栏外书》、《陈献章全集》。

杨东林,文学博士,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人文学院原党委书记。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和研究,在《文学评论》《文史哲》《学术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有学术专著《汉魏六朝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古籍整理著作有《松阳钞存》《学术辨》《问学录》三种。

梁立勇,哲学博士,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研究专长为文字学、训诂学、古典文献、出土文献。在《中国史研究》《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

祝安顺,中华书局编审,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国学院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会长,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委员会专家组委员等。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化、常识化、体验化研究。在《孔子研究》《全球教育展望》《中国教育报》《中华读书报》等发表文章多篇。

表2 33家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单

深圳大学港澳及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2021年3月,在学校组织下,以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和校内相关科研机构为依托单位参与申请的“深圳大学港澳及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获批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中心为深圳大学直属、独立设置、与院系平行的科研实体机构。

中心最高管理机构为中心管理委员会,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担任管委会主任、社会科学部主任田启波担任管委会副主任、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科研机构主要负责人为管委会委员。中心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由深圳大学校长聘任,承担研究中心执行机构职能。邹平学教授担任中心主任。

中心以咨政服务为首要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要任务,以完善、创新组织管理形式和发展模式为重点,扎实做好咨政服务、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研究质量,着力推进成果利用,努力建成集聚深圳大学人文社科中最强学科优势、最鲜明发展特色、最具竞争力的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智库与人才高地。中心确立了五大重点和特色研究领域:(1)港澳基本法与港澳法;(2)涉港澳台国际问题;(3)港澳社会、教育、文化、媒体与国家认同;(4)粤港澳大湾区法律合作、规则衔接与制度对接;(5)“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

中心现设有7个研究团队:港澳基本法及港澳法律、政治问题研究团队主要以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为依托,教授4人,特聘研究员2人,特聘副研究员3人,助理教授2人;港澳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团队主要以深圳大学教育学部为依托,教授7人,副教授2人,助理教授6人;港澳社会思潮与国家认同研究团队主要以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大湾区创新创业与就业研究团队主要以深圳大学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为依托,教授1人,副教授2人,助理教授5人,深圳大学博士后5人;涉港澳国际政治经济相关问题研究团队主要以深圳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院为依托,教授2人,副教授3人,助理教授2人;一般国际问题研究团队主要以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依托,教授3人,副教授2人,助理教授2人;粤港澳大湾区质量发展研究团队主要以深圳大学经济学院为依托,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各1人。

按照学校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决议要求,中心依托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运行。中心聚焦于国家重大政策需求,致力于决策咨询服务,2021年向各级有关部门上报73份咨政报告。11月初,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赵桃桃助理教授的申报项目正式获得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2021年立项规划课题,这是港澳及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成立以来首次获得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规划课题立项。截至目前,有2篇咨政报告被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专报》刊用。

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

(一)基本情况

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是深圳市编委批准成立的全市性研究机构,依托深圳市委党校承担整合市内外理论研究资源,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相关理论研究、决策咨询、教育培训、合作交流等工作。研究中心主任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程步一担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由党校常务副校长郑秀玉担任。

目前,研究中心已延揽郑永年、樊纲、叶小文、朱光磊、胡军等23位国际国内一流专家学者担任特约研究员,组建了涵盖马列·科社、党史·党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10余个学科领域的200余名理论研究人才。组织开展了“深圳迈向全球标杆城市的战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理论研究”“现代化视域下的党的建设研究”“深圳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研究”“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深圳实践研究”等17项课题的全球、全国公开招标,启动了“深圳战疫动员力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理论框架”“全球标杆城市”、“3+31”核心课题系列研究。部分重大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承担的“深圳迈向全球标杆城市的战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承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理论研究”已顺利结项。2021年以来研究中心着力推进“深圳帮扶30年”等课题成果以“香蜜湖智库系列”丛书形式出版。

(二)年度重要活动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2021年2月28日—3月2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副主任张来明率调研组在深开展“深圳迈向全球标杆城市的战略研究”课题调研。

2021年3月12日,召开全球标杆城市成果发布会,该成果包含了一整套深圳建设全球标杆城市的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教授应邀出席并进行点评,《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19家媒体参加会议。

2021年10月14日,“第二届香蜜湖论坛”召开,回顾了研究中心成立一年多来的建设进展、研究成果,正式发布了研究中心Logo,深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研究中心主任程步一为第二批特约研究员颁发了聘书。论坛以“百年政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题,多位专家、学者针对百年政党、政府职能转变、大湾区协同发展等内容发表观点,进行经验交流、学术研讨。

2021年11月23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深圳市委党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