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策研究报告

三、对策研究报告

(一)对策研究报告被采用或批示情况

表7 2021年度对策研究报告被采用或批示情况(部分)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研究报告选介

关于开展建党100周年“红色云旅游”的建议

立项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项目负责人:窦志铭

研究报告主要执笔者:杜洁莉,邓志旺,胡卫华

通过鉴定情况:研究报告被广东省社科联《南方智库专报》采用并呈送省委省政府等部门,获得省委领导批示。

字数:3.9千字

主要观点:疫情对我省各地区和各部门组织开展线下的党史学习教育和党建活动造成了较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团队针对广东发展“红色云旅游”的基础和现状展开调研分析,调研发现广东具有发展红色云旅游的基础优势,但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1)现有云平台“红色+旅游”结合度不足;(2)红色云旅游重城市轻乡村,缺乏整体规划,未能形成特色线路;(3)红色云旅游项目重教育轻旅游,开发和设计缺乏特色,参与性和体验感不足;(4)红色云旅游重党员轻群众,覆盖人群较少,推广力度不足。基于以上问题,报告认为形式创新是广东红色旅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源泉,提出结合建党百年主题,创新发展“红色云旅游”的对策建议:(1)以平台开发“红色云旅游”资源,开发广东红色云旅游官方APP,推出精品云旅游线路;(2)以科技提升“红色云旅游”体验,利用大数据、VR/AR、裸眼3D等新技术将景区、战争场面、历史故事再现,科技赋能让红色旅游“活起来”“动起来”;(3)以文化提升“红色云旅游”品质,结合广东地域文化特色,开发优质红色旅游演艺节目云直播,开设红色旅游云课堂精品课程;(4)以模式放大“红色云旅游”效果,通过红色旅游景点官网、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旅行类APP、电视频道等全面开展红色云旅游活动,达到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红色云旅游效果,并将公益红色云旅游与付费红色云旅游相结合,走可持续性发展的市场化道路。

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自由贸易港建设经验及启示

立项单位:全国人大财经委

项目负责人:余宗良

研究报告执笔者:余宗良,张国平,郑岚

通过鉴定情况:本报告研究成果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国家领导人,抄送中央有关部委、海南省人大,并获得海南自贸港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字数:49.5千字

主要观点: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较便捷的开放形态,旨在打造一种“境内关外”制度环境,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建设高标准的基础设施,通过体系化的制度创新,实现投资、贸易、资金流动、自然人流动等自由。自由贸易港诞生于16世纪的欧洲,历史久远,类型多样,现已遍布世界各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题组研究了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等世界先进自贸港的发展历程、发展环境、发展战略变迁和选择、各项自由制度安排、管理体制、法治建设、产业发展等正面及反面的发展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具体情况,对海南自贸港建设提出了法治先行、有为且有限政府的作用、国家(城市)发展战略与自由贸易港发展战略的协同、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境内关外”的制度安排、低税负、统一集约化管理体制等几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Electrific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A Case Study of the Shenzhen Bus Group

(《公共交通电动化的深圳经验—深圳巴士集团探索与实践》)

立项单位:世界银行

项目负责人:刘宇

研究报告主要执笔者:李静云,韦福雷,王倩,李春梅

通过鉴定情况:2021年9月24 日,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与世界银行、深圳巴士集团、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完成的Electrific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A Case Study of the Shenzhen Bus Group(《公共交通电动化的深圳经验—深圳巴士集团探索与实践》)发布。此次发布会在世界银行华盛顿总部、世界银行中国总部及深圳巴士集团总部进行了跨国连线全球共同发布。该报告是全球首份关于公交全面电动化实践案例的基础研究成果。世界银行已经向其189个成员国发布报告的英文版,以推动相关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及公交电动化进程。

字数:10.4千字

主要观点:城市交通是推进碳减排的主战场。深圳作为拥有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率先实现公交全面电动化为全球城市公交低碳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深圳公交的绿色低碳发展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充分结合的典范。深圳巴士集团作为深圳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营者,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积极探索公共交通电动化技术路线、运营模式,向全世界分享了实现全面电动化的“深巴成果”和“深巴模式”,将为推动全球公交全面电动化起到积极作用。

云南省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立项单位:云南省商务厅

项目主要执笔者:曹钟雄,陈振华,李梦捷

通过鉴定情况:本规划作为云南省省级重大专项规划,于2021年8月27日全网公开发布。

字数:28.5千字

主要观点:商务部门既是经济服务部门,也是产业发展部门。商务工作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规划从云南省情出发,“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实现战略破题。一是深刻把握云南“美丽”新内涵,建设畅通“内循环”消费市场的新力量。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将提振消费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进一步强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深刻把握云南“边疆”新内涵,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供应链协作大平台。有效把握全球产业链重构大势,积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抢抓南亚、东南亚及环印度洋地区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新机遇,构建沿边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平台,做好沿边“大文章”,实现国内与国外的供应链协作新格局;三是深刻把握“开放”新内涵,建设提振“一带一路”国际循环的强枢纽。抢抓RCEP全面实施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持续推进国际国内无缝衔接的跨区域物流网,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变“通道经济”为“枢纽经济”。

研究在前海开展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探索建立服务贸易“湾区标准”

立项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

项目负责人:张玉阁

研究报告主要执笔人:张玉阁,谢来风,文雅靖,刘雪菲,杨秋荣,郑天骋

通过鉴定情况:项目成果受到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主要领导高度肯定,并转化成内参报告,报广东省分管领导决策参考。

字数:39.7千字

主要观点:制度型开放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路径。从行业来看,服务业是未来制度型开放的核心与焦点,服务贸易则是促进服务业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2021年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置于首位的任务就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联通港澳、接轨国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 。作为我国制度型开放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承担着为制度型开放探索新模式、新经验的重大使命。在前海深入开展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背景,开展《研究在前海开展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探索建立服务贸易“湾区标准”》项目。研究期间,课题组对前海管理局有关部门、在前海注册运营的现代服务业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对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的基础、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征求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关于在前海开展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对《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的比较分析,形成本报告。

深圳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协同研究—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引进培育人才链、重塑教育链

立项单位: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项目负责人:汪云兴

研究报告主要执笔者:阮萌,汪云兴,何渊源,刘兴贺,钱柔冰

通过鉴定情况:报告策论版于2021年10月获得深圳市市长覃伟中批示:“很好!继续深入研究,努力提出具有洞察力的意见和建议。”完整报告于2021年12月获得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批示,并分送市相关领导以及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科创委、教育局、人才局等部门研究落实。报告中期、报告结题均开展了专家评审会,获得了专家们一致好评。

字数:69.6千字

主要观点:深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协同,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重要论述的重大举措,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课题组在对深圳、北京、上海、合肥等地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四链”协同的内涵、关系与机理。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的目标要求相比,深圳“四链”协同的总体发展水平还存在一些差距,存在产业链对教育链、人才链反馈牵引不足,创新链自主可控存在敞口,人才链对科技产业支撑不够,教育链对经济社会贡献度不高,“四链”协同治理体制机制尚待建立等不足。报告最后提出了促进“四链”协同的6大行动和38条措施建议。一是实施政务服务“增效”行动,增强“四链”协同布局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二是实施教育链“破墙”改革行动,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三是实施人才链“筑基”赋能行动,增强人才对科技产业的支撑。四是实施创新链“立柱”支撑行动,增强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五是实施产业链“集群”牵引行动,增强经济对教育发展的支持。六是实施保障政策“优化”行动,增强“四链”间的有机联结性和系统融合性。

东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立项单位: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项目总监:周林

项目负责人:刘泳先

项目主要执笔者:李翰文,郭萌萌,张国平,刘宇,李春梅,宋朝明

通过鉴定情况:本规划是东莞市“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已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实施。

字数:37.7千字

主要观点:“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东莞是我国的制造之都,是首屈一指的“世界工厂”,具有完备的产业制造基础,拥有独特区位和产业配套优势。从全国产业竞争力分析来看,东莞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在新材料、食品饮料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同时也面临制造业效益低、产业链安全保障不足、智能化水平不足、要素约束等突出问题。本规划综合东莞制造业的基础和优势情况,结合国家、省、市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问题出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国先进制造之都”的愿景为导向,以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品牌化和绿色化为主攻方向,高标准谋划发展“四大支柱、五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东莞发展更高端的产业、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新的商业模式;同时优化创新数据、碳排放、人才、金融、土地等关键要素资源配置,从而调动企业资源和社会力量来共同推动东莞制造业由集聚化发展向集群化发展跃升,推进产业基础的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从“制造大市”到“制造强市”的转变。本规划对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系统解决方案,以期破解地区制造业发展面临的诸多典型问题,对当前众多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带一路”落地东盟:现状、机制与建议

立项单位:越南河内大学全球政治经济系

项目负责人:张国平

报告主要执笔者:张国平

通过鉴定情况:报告在一体谋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梳理了“一带一路”项目在东盟的建设落地情况,分析了东盟“一带一路”项目的参与主体和建设模式,讨论了东盟“一带一路”项目建设落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本报告收录在已出版的全英文版专著China’s rising influence and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Its Significance,Progress and Challenges for ASEAN(《一带一路在东南亚》)的第七章。

字数:10.6千字

主要观点:东盟是中国“一带一路”项目落地的优先方向和重要区域,双方在经贸投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等领域项目合作成果显著。中国政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东盟“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中国政府推动搭建中国—东盟区域、次区域国际合作机制,承担提供区域与次区域“公共产品”和对外项目出海的责任;以央企为代表的国企通过工程承包、股权投资和设立中外合资企业等方式,打造东盟国家“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先行者和主力军;民营企业也以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以及设立工业园区抱团等方式走出去,在东盟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东盟“一带一路”项目建设落地中依然存在着外部政治顾虑、标准不一致、营商环境差异大等问题,亟须增进中国与东盟双边互信、推进项目建设技术规划和标准的统一、充分尊重各国国情。

中国和欧盟对于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防控体系的比较研究

立项单位: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项目负责人:郑天骋

研究报告主要执笔者:郑天骋、张天驰、潘嘉云、潘一颿

通过鉴定情况:通过验收。

字数:10.5千字

主要观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是一种社会风险。新冠疫情大流行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要求,对中国和欧盟对于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防控体系进行比较研究,从比较中发现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改进空间。基于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控体系的比较研究所反映出的问题,借助于传染病动力学模型(SEIR模型),得出了中国在“公共卫生防控”方面做得比欧盟(以西班牙和意大利为例)更好的结论。然而在“公共卫生基础指标”方面,中国依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此外,中国在医疗物资对欧辐射方面、医疗技术对欧沟通交流方面,市场准入方面和对公民隐私保护方面都有待大幅提升。当前,全球疫情仍在快速蔓延,各国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控体系的比较及完善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举措。世界各国对于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控的政策和体系均处于变化之中。截至目前中国是全球防疫抗疫的标杆国家,但仍在疫苗研发、应对病毒变异及边境管理等方面面临重要挑战。各国可做好顶层设计,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展开公共卫生防控合作,互惠互利,共同进步,构建普遍安全的社会,扩大市场准入,加强科学技术交流和联合攻关等。

深圳“图书馆之城”2020年度事业发展报告

立项单位:深圳图书情报学会、深圳图书馆

项目负责人:张岩

研究报告主要执笔者:张岩,王林,吴绍华,余敏,王洋,胡焱彬,关汝丽,林文慧,冉文革,蔡晖,冯睿,肖卫东

字数:89千字

主要观点:《深圳“图书馆之城”2020年度事业发展报告》全面总结深圳市公共图书馆2020年度工作进展,结合数据分析(对比五年数据),图文并茂展现深圳“图书馆之城”在规划建设、体制机制、重大项目、统一服务、技术平台、联合服务、阅读推广、社会影响等方面成就。作为深圳“图书馆之城”事业发展报告的系列报告,2020年度报告特设了新型阅读空间和区级总分馆建设的章节内容,并就基层图书馆建设、垂直总分馆推进、人员及经费保障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图书馆之城”的未来发展提出5点建议。

图4-2 《深圳“图书馆之城”2020年度事业发展报告》

《深圳“图书馆之城”2020年度事业发展报告》以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为研究样本,起点较高,为区域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深圳样本,对全国各城市开展相应研究具备极高参考价值。报告的编印确立了专业、完备、科学的事业研究模式,注重通过大数据挖掘与研究全面立体透视事业进展,为市区政府进行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决策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报告发布后,多家媒体从“深圳成为图书馆‘千馆之城’”等切入点对报告进行全方位报道,扩大了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成果的影响力,让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