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尊严的时刻——当代作家访谈录》简介
《爱与尊严的时刻——当代作家访谈录》这本书是由行超创作的,《爱与尊严的时刻——当代作家访谈录》共有17章节
1
版权信息
书名:爱与尊严的时刻——当代作家访谈录 作者:行超 ISBN:9787532185771 出版发行:上海文艺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博:@上海文艺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
2
目录
...
3
自序
美国作家约翰·契弗有一个著名的短篇小说,名字叫《巨型收音机》。小说中的年轻夫妇某日购置了一台收音机,本想更好地聆听两人钟爱的古典乐,谁知这收音机竟能播放同一公寓...
4
王蒙:唯有生活不可摧毁
1974年,身在新疆、正经历低谷时期的王蒙,在妻子的鼓励下开始创作描写新疆生活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此后历时四年,小说基本写就。然而这时,由于政治形势的突变,...
5
莫言:“低后手”,放平心
2012年10月,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莫言以“讲故事的人”为题,生动阐述了自己的文学观与文学写...
6
王安忆:弃“文”归“朴”
王安忆是我最敬重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这种敬重既出于长久以来对其文字的青睐,更源自她一贯特立独行的写作姿态。王安忆是无法被简单归类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她创作了《...
7
贾平凹:你生在哪里,就决定了你
文学界不少朋友都曾去过贾平凹的书房,这是一个传说中神秘的存在。2018年,在《十月》杂志创刊40周年之际,应杂志社邀请,我与时任编辑部主任季亚娅一起前往西安,走...
8
阿来:“我愿意做一个有限度的乐观的人”
阿来是谁?他曾是最年轻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更是深山里走出来的、用汉语写作的康巴汉子。与阿来的访谈先后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是2017年,应十月文学院之邀,在第二届“...
9
曹文轩:把文学当作艺术品经营
曹文轩是一位“郑重其事”的作家。他的严谨和认真几乎体现在方方面面:他衣着讲究、举止得体,与人说话时总是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出席任何活动、会议,他总会提前半小时到...
10
周梅森:我所做的仅仅是追上了时代
周梅森的身上,有一个时代文学的印记。他亲历了、也推动了二十世纪末官场小说的辉煌,即便深知“面对现实是有风险的”,他也一直在作品中直面时代的漩涡。他所赞颂的作家有...
11
周晓枫: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悲喜
初识周晓枫是从阅读她的散文开始,华丽的辞藻、精妙的比喻、魔术师般的文字驾驭能力,让她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辨识度,读后过目难忘。但我个人最钟情的,是她2017年发表的...
12
梁鸿:时间的凝视者
2020年年底,隆冬的北京,梁鸿与我在她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办公室进行了一次长谈。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四象》不久前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而她当时正在进行的,是非虚构《梁...
13
徐则臣:我更心仪“中年写作”
某次在江苏淮安参加一场文学活动,夜晚时分与同行的朋友们一起在寂静的老城散步。我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徐则臣——这里的小巷、运河、青石板路,都曾是徐则臣小说中“花街”...
14
鲁敏:文学是书写时代巨躯上的苍耳
2012年,鲁敏的长篇小说《六人晚餐》出版时,评论界对于以她为代表的“70后”写作曾有过一番讨论。许多人认为,这代作家对于个体生活、内心世界有着超乎其前辈的兴趣...
15
葛亮:我喜欢历史中的意外
葛亮的身上有不少特殊的标签:祖父葛康俞、太舅公陈独秀、叔父邓稼先,出生成长在南京、成名在台湾、现居香港……这一切,让人对这位写作者产生了期待和好奇。然而,真正翻...
16
张悦然:写作需要彻底的寂寞
1998年,上海《萌芽》杂志社联合多所高校举办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经由这一比赛,一批年龄相仿、文风各异的年轻人以群体的姿态走进了大众视野。一时间,“80后”...
17
附录:爱与尊严的时刻
—与李晁讨论《巨型收音机》 行 超:李晁好,很高兴以这种方式与你一起谈谈具体的文学作品。这次挑选作品,我们各自都提了不少备选,也算是对个人阅读史的一次回顾。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