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威尔第
第四章 世界著名歌剧家
一、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
从1762年起,在父亲的带领下,6岁的莫扎特和10岁的姐姐安娜开始了漫游整个欧洲大陆的旅行演出。他们到过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波隆那、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等许多地方,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在奥地利国都维也纳,他们被皇帝请进王宫进行表演。
莫扎特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写了20余部。其中《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魔笛》是莫扎特1791年逝世前几个月写完和演出的最后一部歌剧。其脚本是由莫扎特的老朋友、热心于德国民族歌剧的一座小剧院经理E·希卡内德提议并编写的。歌剧取材于维兰德的神话《露露》。通过主人公为追求理想而进行艰苦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这部歌剧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几个主要角色可能隐喻了当时社会现实中的人物。例如大祭司萨拉斯特罗使人联想到前不久去世的共济会首脑、莫扎特的朋友博恩。莫扎特采用了典型的新教众赞歌式的音乐塑造,使他的音乐具有庄严、崇高的性质;反面角色夜后,则可能是影射玛丽亚·特蕾西亚,这个角色需由技巧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乐表演难度较大而没有内在的感情;剧中的英雄塔米诺王子可能是比喻同情共济会的约瑟夫二世,他的音乐优美动人,采用的是正歌剧中的抒情咏叹调;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征,音乐十分优美,半人半鸟的幻奇性人物帕帕盖诺及其妻子是劳动人民的化身,他们的音乐带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风格。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在德国及奥地利歌唱剧和神话剧的基础上,发展德国民族童话歌剧的代表作,它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德国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成为后者的先驱。
莫扎特晚年的生活每况愈下,身体也越来越糟,他不得不经常向朋友们求援。当他写完歌剧《魔笛》时,已痼疾缠身。他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未能全部完成,便与世长辞了。死后被葬在维也纳贫民公墓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二、威尔第
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曲家,出身于小商之家,曾报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师从拉维尼亚学习作曲和配器。创作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渊源,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歌剧以题材的社会性、现实性,人物和环境的质朴真实,音乐、戏剧的紧密结合,声乐歌唱的主导地位和变化丰富的动人旋律而著称。《茶花女》、《弄臣》、《阿依达》、《奥塞罗》等是其代表作,他把意大利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为世界歌剧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威尔第于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的隆高勒,比在莱比锡出生的瓦格纳晚5个月。他的父亲是当地旅馆的老板和杂货商。这是一个家境清贫的农民家庭。父亲打发他到附近布塞托一个鞋匠家去住,他在那里学习管风琴,并在镇上管弦乐团工作。当他被镇民送往米兰音乐学院学习时,却遭到拒绝,被拒原因是他的岁数太大(超过了14岁),从未受过训练,缺乏音乐才能。他回到布塞托,后来开始写他的第一部歌剧《博尼法乔伯爵奥贝尔托》,该剧于1839年他26岁时在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这部歌剧取得了成功,使他获得了创作3部新歌剧的合约。1842年,因歌剧《那布科》的成功,使他一跃而成为意大利第一流的作曲家。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威尔第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一些革命歌曲鼓励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18世纪50年代是威尔第创作的高峰时期,他勤奋不懈地创作,先后写出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7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的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威尔第谱写了《阿伊达》之后16年就再没有写过任何歌剧,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最后两部震惊世界的歌剧——悲剧《奥塞罗》和喜剧《福斯塔夫》。
威尔第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今天演出最多的四大名作是《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和《阿伊达》。
三、比 才
乔治·比才(Bizet),法国作曲家,又名比捷。1838年10月25日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声乐教师,母亲出身于音乐世家。9岁学钢琴,同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后又随古诺学习。比才的第一部独幕喜歌剧《医生之家》受韦伯和意大利歌剧的影响较深。1856年他完成了《C大调交响曲》,这部作品形式严谨,旋律清新,色彩明快,充分显示了他的创作才华。年轻的比才音乐兴趣广泛,他高超的钢琴演奏技术和乐谱阅读能力曾使当时的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感到震惊。
1863年,他完成了歌剧《采珠人》,这是他应征写作的第一部重要的歌剧作品。1868年,他完成了具有纪念意义的标题组曲《罗马》。1872年,比才应邀为法国文学家都德的话剧《阿莱城姑娘》配乐。话剧演出并未引起轰动,但由于比才卓越的音乐创作,使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而广泛流传下来,并成为各国音乐会演出的名曲。歌剧《卡门》是比才创作的顶峰,剧情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比才把社会底层人物烟草女工和士兵推上了法国歌剧舞台。音乐与剧情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丰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现了五彩缤纷的生活画卷,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音乐上,比才强调了剧情发展的对比和力度,生动而富有光彩。《卡门》是比才最心爱的作品,然而当时听众的鉴别力跟不上他的音乐天赋,从而使他缺乏自信。这个歌剧于1875年3月3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时,观众的反应十分冷淡。首演的失败使比才痛苦异常,此后一直情绪消沉。3个月后比才由于心脏病猝发而死,当时还不满37岁。在他死后4个月,也就是1875年10月23日,这部歌剧又在维也纳公演,获得极大成功。
比才是现实主义歌剧的先驱,对法国和欧洲的歌剧创作产生过关键性的影响。管弦乐组曲《阿莱城姑娘》是他创作道路上起决定作用的作品,而最后一部歌剧《卡门》则标志着他创作上的最高成就。这部最优秀的作品是法国歌剧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19世纪下半叶现实主义歌剧的杰作,并直接启发了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兴起。其他作品还有歌剧《采珍珠者》、《唐普罗科皮奥》及双钢琴组曲《儿童游戏》,钢琴曲《半音变奏曲》、《夜曲》等。
四、普契尼
意大利作曲家,1858年12月23日生于卢卡,1924年11月29日卒于布鲁塞尔。父亲米凯莱从事作曲、演奏教学活动,在普契尼6岁时就去世了。普契尼童年时并没有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或兴趣,由于亲人的希望和母亲的鼓励,进入卢卡音乐学院,师从作曲家C·安杰洛尼学习后,才逐渐显露出音乐才华。16岁参加管风琴比赛获得第一名,19岁任圣马丁教堂合唱队长和管风琴师。他生活贫困,当邻近城市上演G·威尔迪的《阿依达》时,他徒步往返去听歌剧。这部歌剧使他十分震动,并立志要成为一名歌剧作曲家。1880年普契尼入米兰音乐学院,师从A·蓬基耶利和A·巴齐尼学习。1883年毕业,他的毕业作品《交响随想曲》获得好评。他的老师蓬基耶利看出他的才华更适于舞台音乐的创作,于是请人根据《吉赛尔》的题材为他编写歌剧脚本,参加歌剧创作比赛。普契尼写成独幕剧《群妖围舞》,虽然落选,但在米兰上演时却获得好评。他的第二部歌剧《埃德加》由于脚本不佳,以失败告终。他由此认识到,歌剧的成功有赖于好的脚本,它应该吸引人、震惊人、感动人。这种追求,成为他后来作品的戏剧结构的重要特色。
1893年,普契尼根据法国古典名著、A·普雷沃的《曼侬·莱斯戈》写了一部同名歌剧,在都灵上演。虽然这部作品不如法国作曲家J·马斯内写的同名歌剧成熟。但是许多方面标志着作者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和思想倾向正在形成。作为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普契尼在创作题材和内容方面,致力于表现普通人的情感和命运,真实地揭露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将满腔同情寄予那些心灵美好却遭遇悲惨的小人物。他笔下塑造得最成功的,是一系列感情丰富、悲剧性的妇女形象。《曼侬·莱斯戈》结构灵活,采用多变的朗诵调和管弦乐交织而成的贯穿发展手段,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和地位。以后,普契尼连续创作了三部最重要的作品。
1896年,普契尼根据法国作家H·米尔热的小说写的歌剧《波希米亚人》在都灵首演。普契尼的着眼点不在于描绘巴黎拉丁区落魄的艺术家们放荡不羁的生活,而在于描述绣花女咪咪与诗人鲁道夫的纯真爱情的悲剧。剧中没有戏剧性展开的大段咏叹调、重唱、合唱,而是在贯穿发展的织体中加进篇幅不大的独白、灵活的歌唱性的朗诵调和尽情吟唱的段落。他用主导动机巩固各场之间的联系,并且初次运用印象派的色彩和声。这部歌剧很受听众欢迎。1900年,以V·萨尔杜的剧本改编的歌剧《托斯卡》在罗马上演。这部歌剧是以法国大歌剧风格写的,它反映了历史英雄的题材。主导动机发展丰富,有充分展开的大段二重唱,和声复杂,终场写得很富于效果。1904年,普契尼根据D·贝拉斯科的剧本写的歌剧《蝴蝶夫人》在米兰拉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这部作品又回到室内风格的抒情歌剧上来,不追求描述外在事件的舞台效果,集中刻画女主人公的复杂心理。由于剧情的社会背景是日本,在音乐上渲染了东方情调,运用了真正的日本曲调和五声音阶,而在配器上则借鉴了印象派的音响造型手法。上述三部歌剧,被搬上世界各国舞台,至今盛演不衰。
普契尼后期的作品有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追求离奇的情节、刺激性,或表现暴力。如1910年在纽约上演的《西部女郎》,运用了美国黑人的拉格泰姆音乐,印第安的歌词,美国西部色彩浓郁,但场面与音乐的联系不紧密,如今很少演出。普契尼的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取材于神话剧,在这部作品里他坚持了创作的现实主原则,摆脱了原著的象征性,使全剧充满生活气息,人物都是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他在这里一反过去常取的抒情室内风格,恢复了几乎被人忘却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有雄伟的合唱,辉煌的独唱段落,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等。由于戏剧的背景是古代中国,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该剧于1926年首演,大获成功。
普契尼发展了威尔第晚期的艺术成就,不断探索革新艺术表现手法。他借鉴各民族乐派的成就,顺应时代的潮流,兼收并蓄了当代和声、管弦乐法、曲式等方面的新技巧,创造了意大利歌剧新的形象性的朗诵和咏叙风格。他还力求使歌剧的戏剧性布局动力化,对20世纪的歌剧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