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退笔堆成冢
2025年10月14日
第五节 智永退笔堆成冢
隋朝时候,有个叫智永的人,本姓王,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一说九世孙)。他早年出家做和尚,后来云游到浙江省吴兴县,就曾在“蒙公祠”(古人为纪念笔祖蒙恬而建)旁的永欣寺里住了整整30年。在这里,智永深居简出,每天雄鸡报晓即起床,磨上一大盘墨,然后临摹王羲之的字帖,一直写到“月上柳梢头”才罢,酷暑严寒也从不间断。日子长了,智永的砚台也被磨得像石臼一样中部凹陷了下去。智永还在屋内备了数只容量为一石多的大簏子,练字的时候,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簏子里。丢呀丢的,天长日久,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簏。
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上挖了一个深深的坑,把所有的破笔头都埋在土中,砌成坟冢,称之为“退笔冢”,并亲笔题写了墓碑铭。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智永的书法终于写得笔势飞扬,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了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当时求他写字和题匾的人门庭若市,以至寺内的木门槛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铁皮把它裹起来。后来,这个故事便成了一个典故,叫“铁门限”。
智永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书法事业。他晚年就曾以当时的识字课本《千字文》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了1 000多本,从中挑选出最满意的八百本,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字文》墨迹和刻本还被人们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

智永的《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