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翼智取《兰亭序》
第十五节 萧翼智取《兰亭序》
一、三难太宗
《兰亭序》七传到释智永,智永和尚将近百岁才去世,圆寂前,将《兰亭序》交给弟子辩才和尚,嘱咐妥善保管。辩才把它当作至宝,在方丈屋的梁上,凿了一个大洞,来收藏《兰亭序》,世人难得见到。
唐太宗非常喜爱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共搜集二王真迹3 600件。遇有闲暇就和宰相魏征讨论二王书法,魏征说:“右军活着时,最喜欢《兰亭序》,今天藏在辩才那里。”太宗惊奇地说:“真有这回事?我很想立刻把它拿到手。”魏征说:“辩才把《兰亭序》看得比他的脑袋还重要,要想索得,可不那么容易。”
太宗下了一道圣旨,召辩才和尚到长安,故意拿假的《兰亭序》给辩才看,辩才却装糊涂告诉太宗说:“右军写这篇序共324四字。只恨王家收藏的真迹已在乱中失落,今日再也看不到了。”太宗没办法,只好留下辩才,秘密派人搜查,结果只得到智永写的真草《千字文》。不久辩才假托有病,又回到永欣寺。
太宗三番五次派人追问,辩才始终守口如瓶,硬说不知道。皇帝一看没办法,就召集大臣商议。宰相房玄龄认为御史萧翼聪明绝顶,能书会画,嘴巴伶俐,诡计多端,一定能完成任务。于是太宗召见萧翼,问他办不办得了这件事。萧翼对太宗说:“没有问题,不过请求皇帝给臣三帖二王的真迹,以便见机行事。”
二、诗酒忘年
萧翼脱下官服,换上青色的长衫,装扮成一个落魄的书生,带着三帖二王的真迹,随着游客,搭船到了浙江永欣寺。这位面带书卷气的书生,每天一定进入永欣寺画壁题诗,经过辩才和尚的房前,就停留瞻仰一会。辩才起初不注意,看了几次,觉得这位书生气概非凡,于是趋前问他:“请问这位施主,打从哪里来的?”
“北方来的。”
“岂敢,岂敢,贫道慕名而来,今得见住持,甚感荣幸。”
两人初见面就谈得很投机,辩才把萧翼请入寮房,下棋、弹琴、谈诗论文,情投意合,于是打开新酿的酒待客。酒酣耳热,倡议赋诗,辩才抽到“来”字就作了一首诗:
“初醖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把云同落莫,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萧翼得“招”字,诗曰: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仪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汎,心猿躁自调。谁怜失群翼,长苦业风飘。”
两人旗鼓相当,吟来对去,都觉得相知恨晚,直到清晨,萧翼才离开。
三、巧取《兰亭序》
这样来来往往,过了10多天,萧翼跟80多岁的辩才老和尚搞熟了,几乎是无话不谈,变成知己的朋友了。有一天,萧翼故意逗老和尚说:“家父很喜欢二王的书法,收藏了不少二王的真迹。我从小就跟家父练习二王的书法,现在虽然流落他乡,还把二王真迹带在身边,舍不得出卖。”老和尚一听到二王的真迹,劲就来了,问他现在是不是带着,萧翼说搁在寓所里,明天可以拿来给老和尚看。
第二天,萧翼果然带着几张王羲之的墨宝,去见老和尚。老和尚端详了好半天,才对萧翼说:“这几件东西,假倒不假,只不过不是王右军最得意的作品。”萧翼故意不肯认输,说老和尚不识货。老和尚笑了一笑对萧翼说:“年轻人,你太自负了!我比你痴长几岁,见的世面远比你多,就拿我收藏的东西来说,可比你这几件强多了。”萧翼追问老和尚,收藏的是什么帖?老和尚回答:“《兰亭序》。”萧翼听了,哈哈大笑说:“老和尚骗人,《兰亭序》早就在兵荒马乱中烧毁了,现在哪儿还有《兰亭序》?老和尚就是有,也一定是假的,绝不是真迹!”
这一激将,终于把老和尚激出了口风,就对萧翼说:“这是王氏门中的传家之宝,一代传给一代,绝不会有半点掺假。我的师父智永禅师,是王右军的后代子孙。他在临死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的传付给我,怎么会有假?你不信,明天来,我拿给你看!”
第二天,萧翼按时前往,老和尚为了赌气,亲自登上木梯,从屋梁上的小洞里,把《兰亭序》真迹取下来,给萧翼看。萧翼当然没有话说了,就故意把他带来的那几件二流货,放在老和尚那里,请老和尚随时比较参看。
从此以后,老和尚就把《兰亭序》和萧翼拿来的几件王羲之墨宝,一齐放在书案上,没事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同时,老和尚对萧翼也很放心了,让他自由来往;老和尚的徒弟们,对萧翼也另眼相看,大家都把他当作朋友看待。
有一天,萧翼得知老和尚去严迁家吃斋,趁机来到寺里,对老和尚的徒弟说,有两本书,搁在老和尚屋里,要取回去看。那些徒弟们,看到萧翼是来惯了的熟人,就叫他自己去取。萧翼就老实不客气的,把老和尚当作宝贝的《兰亭序》和他带来的那几件墨宝,包成一包,大大方方地拿走了。
出了寺门,萧翼奔向永安驿站,对站长凌愬说:“我是御史萧翼,奉命捉拿私藏珍品的辩才和尚,圣旨在此,速派人拿辩才和尚来。”当时辩才还在严迁家,谈笑自如。听了圣旨,得知这位御史就是萧翼,《兰亭序》已被偷走,惊倒在地,很久才醒过来。
四、书归黄土
萧翼将《兰亭序》交由驿站,快马加鞭,传到京城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的真迹以后,非常高兴,把萧翼升为员外郎。唐太宗起初很生气,因为辩才犯了欺君的大罪。后来想想《兰亭序》既然已经到手,就算了。于是赐辩才无罪,另加绸缎3 000匹,稻谷3 000石。辩才易物为钱,加建佛塔三层。可是辩才这一惊,过了一年多就去世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的真迹以后,就请内廷供奉汤澈、冯承素、诸葛贞、赵模等人各临数本,颁送给皇太子、各亲王及亲近的大臣。唐朝的大书法家褚遂良和欧阳询,也都有临本,可是他们自成一派,不拘泥点画。后世称褚遂良临的叫“唐绢本”,欧阳询临的叫“定武本”,二本都刻成石碑,存留在皇宫内苑里,民间的拓本很少。在当时每种拓本已值好几万钱,非常名贵难得。至于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在唐太宗临死的时候,遗命放在棺材里殉葬。从此王羲之平生最得意的杰作,就永远埋在黄土里,人们再也看不到了。

王羲之的《兰亭序》(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