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鹅池碑的故事

第七节 兰亭鹅池碑的故事

在风景秀丽的绍兴山阴道上,有一个书法圣地,叫做兰亭。这里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兰亭序》的地方。从绍兴乘汽车经偏门到兰亭,走过一条石板小桥,穿过一片青翠欲滴的竹林,便可以看到一个三角形的亭子,它覆盖在一棵四季常青的古樟下面。亭外是一方碧清的池水,几只白鹅正悠然嬉游,“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多有诗意啊!亭子里竖看一块石碑,碑上刻着“鹅池”两字,每字足有一张小桌面一样大呢!说起这“鹅池”两字,还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相传王羲之爱鹅成癖,他爱养洁白无疵的大白鹅,他爱画红冠白羽的大白鹅,他还十分爱写舒缓有力、美中带刚、姿势优美的一笔“鹅”字呢!一天,王羲之正在家磨墨舔笔写“鹅池”两字,当他刚刚写完一笔到底的“鹅”字,忽闻皇帝圣旨到了,他连忙搁笔换衣,焚香接旨。待他接了圣旨,缓缓步入书房时,忽见桌上未写完的书法竟已珠联璧合“自动”完成了。而且这续写的“池”字,却也笔力雄健,意态秀拔,与自己写的“鹅”字竟不相上下,还很难分高低。王羲之感到奇了,刚才又没有外人来过,这“池”字是谁写的呢?

原来王羲之正在接圣旨的时候,他的八岁的小儿子王献之到父亲的书房里去了。献之一看爹爹写的墨迹未干的“鹅”字,不禁欣喜若狂,你看多风韵别致的“鹅”字啊!第一笔,用了一个丰圆浑厚的裹锋笔法起笔,着意写出了一个“鹅冠”的形象。接着,笔锋一转,挑出了一个“鹅嘴”。剩下的“找”字,又好像是轻轻振动的羽翼。而底下的“鸟”字呢,则活生生地勾出了一只丰肥雄健的大白鹅。小献之看得神妙极了,不禁手痒起来,因此写了这个“池”字。成了我国历史上父子合璧、传为千古佳话的书法故事。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很出名,成为一个大书法家,被誉为“小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