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飞天
古人飞天
地球是人类的老家和文明的发祥地,也是至今人类生息繁衍的唯一场所。然而,人类飞行的理想却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几乎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飞行的理想便产生了。人们不仅渴望像鸟一样飞翔,而且幻想能够翱翔在太空,飞上月亮以及其他星球,去探索那里的风光美景。
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关于飞行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不衰。在我国汉代,人们认为,人装上翅膀就能像大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在汉代石刻和铜镜中,可以发现不少长着两翼和四翼的神人,就与这种想像有关。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描述的飞天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借助翅膀的,有靠服食仙丹灵药的,也有靠能飞的鸟类或禽兽携带的,还有靠修道成仙而飞上天空的。牛郎织女则是借助神牛的皮而成功飞天的,这和阿拉伯人的飞毯有些相似。
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也有许多关于飞行的传说故事,尤以代达罗斯和伊卡罗斯父子的故事流传甚广。代达罗斯是雅典的能工巧匠,擅长建筑和雕刻,他曾经在地中海克里特岛建造了一座有名的迷宫,在当地很有名气。由于得罪了克里特岛的国王米诺斯,他们父子被囚禁了起来。囚禁的日子没有尽头,代达罗斯父子十分渴望能够离开苦难的囚房,回到他们的故乡雅典去。但国王对他们监视很严,不可能有人去解救他们,也不可能得到船只。一天,代达罗斯对儿子伊卡罗斯说:“让米诺斯管辖陆地和海洋吧,但他管不了天空。我们可以从这条路试一试。”于是,代达罗斯父子日复一日地在岛上收集鸟类的羽毛。他们把羽毛连接起来,小的用蜂蜡粘拢,大的用线穿紧,为自己编制成硕大的翅膀。代达罗斯和伊卡罗斯将翅膀固定到背上适当的部位后,他们便冲破牢房,勇敢地飞向天空,在地中海上空徐徐向上翱翔起来。在起飞前,代达罗斯嘱咐儿子一定要飞得低一些,但别太靠近海面。他们腾空后,代达罗斯飞在前面,伊卡罗斯跟在父亲后面。但是,年轻的伊卡罗斯越飞越高兴,竟不顾父亲的劝阻,在天空中越飞越高,一直飞到了太阳的附近。结果,由于离太阳太近,粘连羽毛翅膀的蜂蜡融化了,羽毛一片一片脱落下来。最后,翅膀从伊卡罗斯的背上散落下来,伊卡罗斯落入了爱琴海中。
代达罗斯父子飞天的故事广为流传,他们的勇敢精神一直感染和鼓励着后人的探索活动。近代的画家还以代达罗斯父子飞天为内容创作了油画,描绘了父亲精心地给儿子装上羽翼的情景。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欧洲关于飞行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其中一些作品还描述了人类登月的幻想。
古代的飞行神话、传说以及幻想作品,对人类飞行理想的建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飞行的理想又导致了尝试飞行的冒险行动。与此同时,与飞行有关的技艺也在世界各国缓慢地发展起来。
人类早期的飞行尝试大多是模仿鸟类。在历史记载中,有很多人装上人造双翼从高处飞下的事例。文艺复兴以后,这类冒险活动层出不穷。羽翼的制作也各式各样,有用木板制作的,有羽毛和骨架制作的,有弹簧作扑翼动力的,还有用四肢驱动的。这种冒险活动危险性相当大,勇敢的尝试者们虽然能飞行一段距离,但死伤事故经常发生。
18世纪以前,这些尝试靠扇动翅膀和滑翔飞行的人数量虽然不少,却都没有认真研究过飞行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他们的勇敢精神给后人以深刻印象,也激发了后人对飞行探索的兴趣。他们的失败引起人们的思考,为什么人造的羽翼不能帮助人飞起来呢?
经过动物学和解剖学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的形体不适合于像鸟类那样飞行,人依靠自身的能力是不能实现扑翼飞行的。其主要原因是:人体过于沉重而又非流线型,人身体的肌肉比率太小,人的心脏所占体重的比率太小,人的心脏跳动速度太慢。心脏为动物的运动输送能量,飞行是高度消耗能量的运动,因此对动物心脏的要求很高。在飞鸟中,鹫的心脏重量占体重的8%,蜂鸟则高达22%,人却只有0.5%。人的正常心率大约每分钟70次,麻雀在飞行时心率可以达到每分钟800次。有人推算,人如果有双翼的话,为容纳飞行所需要的肌肉,需要2米宽的胸膛。
17世纪后期,人类自身生理上的局限性被科学家逐渐揭示以后,尝试各种扑翼飞行的人少了,但并未绝迹。1783年,载人热气球发明以后,还有人在研制动力扑翼机,有的甚至还是航空名人。这种努力是不会成功的,再做这样盲目的人力、物力浪费和违背科学规律的冒险,只能让后人感到遗憾。
虽然古人的各种扑翼飞天的尝试均告失败,英雄们折断了翅膀,甚至导致伤残,献出生命。但是,人类一直没有放弃飞天的梦想与愿望,先驱者们坚信这个美好的愿望一定能实现。18世纪俄国著名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1711—1765年)在他创办的莫斯科大学的石墙上,刻上了这样一句名言:“鸟有翅膀,可以飞上天空;人没有翅膀,但是靠智慧和力量,同样可以翱翔蓝天。”
值得说明的是,我国古代发明了许多能够在天空飞行的装置,如降落伞、风筝、热气球、原始火箭等等。它们是人类飞行技艺的最初成就,是近代航空技术和航天技术的鼻祖和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