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悲剧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悲剧
航天飞机是一种新型空间运载工具。过去发射的宇宙飞船及运载火箭通常只能使用一次,而航天飞机可以反复使用多次,且体积大,这就大大降低了航天费用,具有广泛的军事和民用用途。航天飞机与民航飞机大小相仿,有机翼,带有两个固体火箭助推器和推进剂外贮箱,它垂直起飞,具有在指定机场上着陆的能力。航天飞机主要担负将宇航员、货物和空间实验室送入空间轨道或空间站进行实验、太空维修。比如宇航员在空间将有故障卫星、哈勃太空望远镜的部件拖进航天飞机进行修复后再重新送回轨道上,或者宇航员出舱进入太空,完成维修、安装任务。
美国建造的第一架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是“哥伦比亚”号,它1981年4月12日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是世界上第二架航天飞机,从1983年4月开始首次飞行到1986年1月28日升空爆炸为止,共使用了10次,进行了多项军、民用科学实验,发射了多颗各种卫星并胜利返回。
参加“挑战者”号第10次飞行的宇航员有7名,其中2名为女性,他们来自不同的种族,有着不同的经历,每个成员各自肩负着自己伟大而神圣的职责,他们中间既有参加过“挑战者”号首航或其他航天飞机飞行的宇航员,也有非专职宇航员的特邀专家,如克里斯塔·麦考利夫(1949—1986年)是其中之一。
麦考利夫是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市的一名中学教师。她出生于波士顿,少女时代,她就十分崇拜宇航员,收集他们的相片及有关资料。大学毕业后,麦考利夫当上中学老师,从事历史、法律等多科教学工作。1984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了一道命令,在全国所有中小学中挑选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作为航天史上的第一位普通公民乘客。麦考利夫经过严格测试、筛选,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从1.1万名申请者中选出,成为美国第一位平民航天员,一名太空教师。
“挑战者”号这次预定的飞行任务之一是进行航天教学和一些基础课课堂实验。因此,麦考利夫将在太空中为中学生们讲授一节有关太空知识的课,她为此做了充分、精心的准备。
另一名女航天员是朱迪思·雷斯尼克博士,她曾参加过1984年8月“发现”号航天飞机的首次飞行。雷斯尼克出生于俄亥俄州,1978年成为宇航员,是世界上第一位取得航天飞机宇航员资格的女宇航员。
1986年1月28日,美国东部时间11时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起飞。当时气温在-5℃,发射架上挂有冰柱,数以万计的观众冒着严寒坐在发射场观看航天飞机发射,而更多的人是守候在电视机旁。
52秒,地面控制台的显示屏上显示一切参数均正常。
59秒82,从航天飞机右侧固体助推器下部,突然冒出一股烟雾遮住了外挂燃料箱底部。
70秒,一个橙色小火球从燃料箱底部喷出,接着又出现了稍大的橙色火球。
73秒,一声巨响,“挑战者”号爆炸(见图5-12),航天飞机的碎片燃着熊熊烈火像雨点似的纷纷坠入大西洋,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两枚被推开的固体燃料助推器仍拖着白色烟柱继续飞行,为了防止它们落到人口稠密区,航天中心的操作人员启动了自爆装置将它们引爆。
现场观众及电视观众亲眼目睹了这一惨剧的全部过程,人们被这爆炸的景象震惊。麦考利夫任教中学的数百名学生当时正聚集在学校自助食堂内,从电视上观看发射转播,开始时他们兴奋地大声欢呼,而在惊悉飞机爆炸后都失声痛哭。一位老师迅速关闭电视,学生们很快被带回教室,由家长一一领回家。“挑战者”号空难所引起的悲痛是全国性的,也震惊了全世界,各国新闻媒体都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向7名遇难者表示深深的哀悼。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1909—1992年)致电美国总统,对此表示哀悼。
7名遇难者如今长眠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的阿灵顿国家公墓内。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是人类航天史上最大的灾难,其教训十分惨痛。美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调查失事原因。从调查结果看,造成这次空难的主要技术原因是航天飞机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与航天飞机间的连接器装配接头处存在设计上缺陷和气温过低导致密封圈失效的缘故,火焰从密封圈缝隙处喷出,吞没了外储燃料箱,引起瞬间爆炸。在以往的飞行中,连接器多次出现裂缝,但每次都是临时解决一下,并未给予充分重视和彻底解决。发射前一天,制造固体火箭助推器的美国某公司两名工程师认为气温太低,接口处裂缝会更大,点火后凶多吉少,坚决反对发射,但美国宇航局官员却否决了这一意见。从而造成了“挑战者”号失事的惨痛悲剧,美国航天飞机为此停飞2年8个月。
图5-12 “挑战者”号爆炸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预定着陆时间前在得克萨斯州上空解体燃烧,飞船、上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一事件不仅对美国民众产生心理影响而且延缓了美国的各项航天计划。
【注释】
[1]兰利为美国航天事业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