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1.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的思想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基本概念界定

1.“生态环境”涵义的界定

近年来“生态环境”也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汇,但目前并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统一的定义。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学者通常是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和研究目的进行定义,概念界定差异极大。传统的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生物有机体的生态条件的总体,由许多生态因子综合而成,生态因子包括生物性因子(如植物微生物动物等)和非生物性因子(如水、大气、土壤等),在综合条件下表现出各自作用。显然,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并不单单只包括生态因子。为了下文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本文觉得有必要对“生态环境”进行界定。

(1)资源与环境

资源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之分,本为所涉及的是自然资源的范畴,是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及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矿藏、水利、生物、气候、海洋等资源。这些资源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可以为全社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通常按其属性,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本文的环境主要涉及的是自然环境,通俗地说,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自然环境按环境要素,又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等。

(2)生态环境:资源与环境的统一

本文引用赵延宁的观点,认为生态环境是指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两者的有机统一,包括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两个状态,具有资源与环境的两重属性。相应地,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主要包括两类活动:第一类是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第二类是自然资源的粗犷开发对生态造成的破环,表现为,水土流失、生物种消、大气质量恶化、森林破坏严重、全球气候变暖。因此本文将把资源和环境两者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生态环境”的后续研究中。

2.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质是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关系,实现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环境状况也日渐改善。对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认知,应立足于以下三个基本点:一是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指在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经济增长能力的阈值之内的发展;二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一种兼顾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是一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可以在高水平上实现,也可以在低水平上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追求的是高水平的协调发展,即“双赢式”协调发展;三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发展,经济的有效增长会一定程度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之后,将会提高该地区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经济增长能力的阈值,伴随着这个阈值的提高,又可以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提供发展空间。

(二)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1.循环经济理论(www.daowen.com)

循环经济的思想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了一种“宇宙飞船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就像一个宇宙飞船在太空中飞行,飞行过程中需要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如果这些资源被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地球就会走向灭亡。依照“宇宙飞船理论”,人们慢慢衍生出循环经济的发展内涵。中国社会科学部把循环经济定义为一种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系统中,在资源从开始的投入、生产、消费,到最后的废弃过程中,把依赖资源消耗的传统增长型经济转变为依赖资源自身循环利用的新型增长型经济。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循环经济其实质就是物质闭环流动的经济,它强调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是融清洁生产、废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为一体的经济形式。同时,循环经济理论在强调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关注增长质量。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要注意节约资源和高效利用资源,争取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孙强认为循环经济理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4R准则,即“资源投入最小化、废物利用最大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的准则,4R准则是实现循环经济战略思想的四大基本原则。

2.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是在生态与经济之间矛盾激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所进行的研究可以为缓解这种矛盾关系,为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如何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是生态经济学的中心课题。

3.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Synergetic theory)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发的一门新学科。它是从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是系统科学理论的重要分支。协同理论最早是由德国Stuttgart大学的教授、著名的物理学家哈肯(Hcmann Hakcn)所创立的。Hcmann Hakcn认为,虽然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属性,但在整个环境中,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关系。组成系统的各项要素不是简单的组件相加,而是要素间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有序的来组成的。所以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的总和,孤立的要素也不会单独产生功能。无论从自然界还是社会领域来看,协同、合作都是事物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类似矛盾和斗争,它们都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源动力。协同理论揭示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社会生产事业意义重大。随着协同理论的不断发展,渐渐形成了耦合理论。根据协同理论原理,系统走向有序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耦合度正是这种协同作用的量度。耦合度是描述系统发展过程中序参量之间协同作用的强弱程度,运用“耦合度”模型,能够很好地分析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的阶段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

4.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如图1所示,其中横轴表示人均收入情况,纵轴表示生态环境状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的内容是: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时候,生态环境的状况会随着经济的增长出现恶化的现象,而当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生态环境的状况却会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而得到不断改善。

图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三)各种理论的特点分析

循环经济理论提出了一种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型方式,它主张资源的节约使用和自身循环利用,强调的是物质的闭环流动,反对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思路;生态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提出了一种缓解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矛盾激化的方式,它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新途径;协同理论提供了正确研究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它告诉我们要从系统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发展,不能孤立的分析组成系统的要素,即不能孤立的去研究生态系统或是经济系统,而要把两者看成一个整体,从整体的角度去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提供了一种分析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数量关系的实证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