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钞票贬值?——明代钞法发展史

如何钞票贬值?——明代钞法发展史

更新时间:2025-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行钞法之初,极具成规。明承其弊,对于钞法之困民乱国,未究损益变通之道,仍采钱钞兼行之制。故于洪武八年,立“钞法”,设宝钞提举司,以主之。若与洪武初年钞值比较,已贬值百倍。上视永乐五年,相距十七年,钞值又降五倍至十倍。洪武初,钞一贯值钱千文,洪武二十七年值五十文,成化间仅值二文。清初鉴于明代钞法之弊,未行钞法。咸丰时,太平天国之变,军用浩繁,国库奇绌,乃由户部及各省藩库发行银票与钱票,以应急需。

元行钞法之初,极具成规。迄其末造,政弱民扰,加以武宗时至大交钞更迭失宜,顺帝时,群雄蜂起,各自铸钱,遂致良法瓦解。明承其弊,对于钞法之困民乱国,未究损益变通之道,仍采钱钞兼行之制。故于洪武八年,立“钞法”,设宝钞提举司,以主之。十年铸钱以辅钞,每钞一贯折银一两,金二钱五分,铜钱千文,惟以钱钞并行,民间于痛定思痛之余,遂不免重钱而贱钞。钞价日贬,钱价日昂,趋势固极自然,政府乃禁钱流通以遏之(洪武二十七年令禁钱,行之约四十年,至宣德十年,始弛其禁。经时约十三年,至正统十三年,仍复之。景泰七年,再禁)。永乐二年,行“户口食盐钞法”,即民户大口食盐一斤纳钞一贯,小口食盐半斤纳钞五百文(《明成祖实录·卷三十三》)。五年,行“课程赃罚输钞法”,令各处税粮课程赃罚俱准折收钞,米每石三十贯,小麦、豆每石二十五贯,大麦每石一十五贯,青稞、荞麦每石十贯,丝每斤四十贯,绵每斤二十五贯,大绢每匹五十贯,小绢每匹三十贯,小苎布每匹二十贯,大苎布每匹二十五贯,大绵布每匹三百贯,小绵布每匹二十五贯,金每两四百贯,银每两八十贯,茶每斤一贯,盐每大引一百贯,芦柴每束三贯(《大明会典·钞法》)。若与洪武初年钞值比较,已贬值百倍。仁宗监国,诏令笞杖定等输钞赎罪。宣宗初,钞值愈贱,米一石值五十万贯,复令军民赃罚、亏欠俱令纳钞。金每两八千贯,银二千贯。犯笞杖罪,每二十纳钞一千贯,徒流等罪递增(《明宣宗实录·卷二十二》)。上视永乐五年,相距十七年,钞值又降五倍至十倍。是年停止发钞。宣德四年,户部奏请增税,于三十三府、州县、市镇、店肆、门摊,增旧课五倍,悉令纳钞,并于南北要津设钞关,以征车船之税。税收虽增,钞值益降。正统元年,令田赋折收银两(后称“金花银”),同时弛用银之禁(《明史·食货志》)。综观自洪武至景泰,七八十年间,政府以全力推行钞法,自宪宗成化至武宗正德间,则规定钱与钞各半支付,钞价剧落,渐沦废纸(洪武九年钞一贯合银一两,永乐五年则需八十贯,景泰间则需五百贯,成化间则需七百贯。洪武初,钞一贯值钱千文,洪武二十七年值五十文,成化间仅值二文。见《续通考·钱币考》),而钞法乃坠。清初鉴于明代钞法之弊,未行钞法。顺治八年,曾发钱钞十二万八千余贯,康熙时罢之。咸丰时,太平天国之变,军用浩繁,国库奇绌,乃由户部及各省藩库发行银票与钱票,以应急需。前者分五级,自一两至五十两,后者分八级,自五百文至百千文。咸丰五年,官票银一两,宝钞钱一千,仅值四百文,至十一年而钞法废。光、宣间,各省设官银号与官钱局,发行纸币。银行成立,纸币复兴。(https://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