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施乐何以错失机遇?

施乐何以错失机遇?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施乐914型号复印机的造价将近2000美元,如果企业仍然复印相同数量张数的话其复印成本和市场上其他产品差不多。麦特考夫于是首先通过DEC的高登·贝尔促成了施乐和DEC的合作。当他们试图说服施乐将这项技术作为公开标准时,施乐领导层拒绝了,因为领导层认为这样就使施乐本身推出的计算机办公系统无利可图。于是这两个人于1983年离开了施乐,创立了Adobe。所以,施乐虽然一度控制了分布式计算的几乎所有关键

施乐何以错失机遇?

我们在前面关注局域网和路由器的发明和米康革新时都涉及了施乐公司,但是施乐公司并没有因为这些发明和创新而发展和壮大,反而在后来个人计算机的市场开拓中逐渐变得默默无闻,成为电子商务发展历史上最大的遗憾,所以在进入下一章对个人计算机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施乐公司以及它为什么没有抓住这一机会。

施乐公司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公司,因为该公司成功地普及了复印机在企业中的应用。它在复印机行业的垄断地位堪比计算机行业的IBM。施乐公司1959年的崛起和后来在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研发出的个人计算机技术市场化的失败都跟其商业模式有关。

1959年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施乐研制成功了914型号的可以使用普通白纸复印的复印机。当时市场上的复印机虽然造价比较低(平均每台300美元左右)但是都需要运用比较复杂的复印技术,而且需要专门的复印纸。所以,当时复印机行业流行的商业模式是靠卖复印纸和相关复印耗材赚钱。而当时企业购买的复印机每天一般使用15~20张复印纸,90%的复印机每天使用复印纸不超过100张。施乐914型号复印机的造价将近2000美元,如果企业仍然复印相同数量张数的话其复印成本和市场上其他产品差不多。如何说服企业花2000美元去购买这种复印机呢?一开始施乐找到柯达通用电气甚至IBM去寻求市场合作,希望进行后者的力量来开拓市场。但这些公司进行市场调研后,都拒绝了合作。后来施乐决定自己去开拓市场,不过是用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这就是租赁。它以每月95美元的价格将复印机租赁给客户,客户可以每月免费复印2000张,如果超过配额,每张纸收取4美分。这个办法果然奏效,后来的结果是,很多客户的复印量不是每月而是每天2000张,为公司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益。

先进的技术和正确的商业模式使得施乐的营业额从1961年该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时的不到6000万美元到1965年的超过5亿美元。复印机业务的成功和上市融资所带来的巨额资本积累让施乐公司的总裁查尔斯·麦克考罗(Charles McColough)得以设立一个像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贝尔实验室那样的高级研发机构,这就是1970年加州硅谷的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当时所有个人计算机爱好者的圣地。

刚刚完成了阿帕网项目的泰勒被施乐挖来做了该中心的副主任,负责招聘研究人员和中心主任[8]。于是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在泰勒的管理下开始运营起来。该中心里所有研发人员都没有研究方向的限制,中心给他们远远高于其同行的工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做随心所欲的研究。对这些研究人员来讲,就像儿童进入了迪士尼乐园,帕洛阿尔托成了一个有魔力的地方。该中心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成果几乎涵盖了分布式计算和个人计算机的所有关键技术。比如该中心在1972年开发出了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Smalltalk和集成语言开发环境;1973年开发出了包括视窗、图标、下拉菜单和鼠标驱动的图形用户界面,后来被苹果和微软公司分别模仿开发出了麦金塔计算机的图形界面和微软视窗系统;1973年开发出了以太网,也就是我们现在家里和办公室里都在使用的局域网技术;1974年开发出了所见即所得的文本编辑器,后来该技术的研发人员去了微软,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微软办公系统里的主打产品Word;1978年开发出了InterPress页面描述语言,它听起来很陌生,但大家对PDF应该熟悉,PDF就是InterPress的一个应用,这个项目的研发人员后来从中心辞职搞起了Adobe,开发出了PDF及PhotoShop等家喻户晓的软件

尽管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开发出了一批如此重要的技术,施乐却没有从中赚到多少钱。在试图商业化帕洛阿尔托的技术时,施乐试图把所有的技术融合到一套产品中,然后将产品以解决方案的形式卖给企业,这就是1981年推出的8010 Star系列,它包括图形界面、鼠标、以太网连接、文件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电子邮件等所有后来的办公系统所需的设备,单机的售价是16000美元,如果装配一个办公系统,需要10万美元。可是这套系统没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部分原因是因为价格,最主要的是当时的计算机运算速度还不足以支持图形界面所需要的运算能力。相比之下,从中心分散出来的以太网技术和Postscript技术的公开标准商业模式则取得了市场成功[33]。

前面提到的以太网的发明人麦特考夫1979年离开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成立了三联(3Com)公司,专门提供分布式计算所需的以太网网络硬件和软件。当时工作站和个人计算机市场都没有出现。麦特考夫于是首先通过DEC的高登·贝尔(Gordon Bell)促成了施乐和DEC的合作。这使得4项重要的以太网技术被授权使用到DEC的计算机系统中。随后再通过英特尔的加入,麦特考夫促成了所谓的DIX联盟,制定了以以太网技术为基础的局域网通信公开标准。通过这一策略,三联奠定了在局域网市场的领先地位。从DEC的工作站开始,三联坚持走面向个人计算机联网技术的道路,终于等到了IBM个人计算机所带来的个人计算机的春天,通过使以太网技术与IBM个人计算机兼容和DIX联盟,三联在局域网软硬件技术方面维持了好几年的领先地位。

Adobe的两个创始人在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做研究时发明了用于页面文字显示的InterPress技术,也就是Postscript技术的前身。该技术被施乐应用到其办公系统中,成为一个关键的部分。当他们试图说服施乐将这项技术作为公开标准时,施乐领导层拒绝了,因为领导层认为这样就使施乐本身推出的计算机办公系统无利可图。于是这两个人于1983年离开了施乐,创立了Adobe。一开始他们想沿袭施乐的商业模式,就是生产一整套文字出版系统,但是在乔布斯的劝说下,他们转为全力发展Postscript软件系统和授权给其他公司使用他们的字体技术,结果包括微软、苹果、IBM在内的计算机公司以及佳能惠普等生产打印机的公司纷纷来购买他们的字体技术。就这样,Adobe在1987年成功上市并一直成功地主导着文字出版系统市场。

所以,施乐虽然一度控制了分布式计算的几乎所有关键技术,却因为没能从封闭的市场模式思维中走出来,采取与分布式计算相对应的开放式的商业模式来占领市场,结果最终落伍。另外,施乐有机会开发出个人计算机的这些关键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IBM忽略了这个市场的缘故[9]

[1]劳伦斯1939年因为发明回旋加速器而获得诺贝尔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他去世后将学校的两个国家核能实验室以他的名字命名,分别为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在1994年获得联邦政府资助,研究如何将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以及互联网综合利用起来,实现政府采购的电子商务化。“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一词就此出现。(www.daowen.com)

[2]一开始肖克利准备在加州理工大学所在地帕萨迪纳创办公司,但是因为他住在帕洛阿尔托的母亲年老体弱多病,于是他决定搬到附近的山景城来创立公司。山景城后来成为包括谷歌在内的众多互联网公司的总部所在地。

[3]从肖克利公司辞职的员工们前后在硅谷创立了60多家从事芯片制造的公司。仙童半导体公司只是其中的一家。这些公司为硅谷后来的计算机制造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一般而言,英特尔的Intel 4004应该被认为是最早的商业用途微处理器。在英特尔研制4004的同时,得州仪器公司在1971年9月已经推出了为生产单芯片计算器而研制的TMS 1000微处理器,比4004要早两个月。而加州的航空科技公司艾雷赛奇(Garrett AiResearch)为美国海军F-14战斗机的飞行控制计算机研制的CADC(Central Air Data Computer)微处理器则在1970年就设计完成,但因为军事技术封锁,直到1997年才公布。

[5]萨瑟兰1965年离开计划署后,先后到哈佛大学(1965—1968)和犹他大学(1968—1974)任教,并在1968年和同事大卫·伊凡(David Evans)创立了一家通过硬件加速计算机三维成像的公司。该公司的两位雇员后来成为Adobe和Silicon Graphics的创始人。他在此期间培养的几个学生后来也成为计算机界的名人。其中包括发明Smalltalk的艾伦·凯(Alan Kay)和皮克萨数字电影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后来担任迪士尼总裁的(埃德温·卡特姆)(Edwin Catmull)。

[6]米德的晶圆代工的产业分工理念一直到30年后才成为主流,而根据这一理念发展起来的安谋公司也开始动摇以英特尔为代表的微处理器垂直集成生产模式。

[7]2002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发的龙芯处理器采用的也是MIPS架构,但未经MIPS公司的授权。2009年,中国科学院与MIPS公司达成和解,得到正式授权。

[8]泰勒本人因为没有获得过博士学位,所以没有被聘为正主任。但泰勒被许诺可以将该研发中心按他的想法来运营,包括开发一些与分布式计算有关的东西。

[9]施乐公司在市场的垄断地位和创纪录的利润在1975年达到顶峰。在1975年,施乐的垄断地位被美国政府的联邦贸易委员会审查,为避免被正式裁定为垄断,施乐被迫同意该委员会提出的将复印机的生产技术全部专利以授权的形式允许其他公司使用的条件。而这一判决的最大受益者是包括富士在内的日本公司,到1979年,施乐在美国的复印机市场的份额已经从接近100%降为不到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