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面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网络

全面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网络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全面建成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民之所安。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全面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网络

(一)全面建成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民之所安。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功能是保障人民群众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收入和基本医疗不受影响;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群众有生活来源,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基本生存的“安全网”。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客观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基本要求。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地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方向前进。

目前,虽然世界各国医保制度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讲主要有四种模式。①普遍医疗型:由国家承担医疗保障的绝大部分责任,以英国、瑞典为代表。②社会保险型:实施缴费和待遇相挂钩的社会医保制度,以德国日本、韩国为代表。③市场主导型: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仅为老人和低收入者提供基本医保的模式,美国是典型代表。④储蓄基金型:主要通过强制性储蓄积累方式,满足居民医疗保障需求,以新加坡为代表。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或政府根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因其他原因中断工作,没有经济收入或劳动收入减少时,给予经济补助,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条件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主要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个方面构成。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济的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的生活水平,给付标准低于社会保险,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社会救济体现了浓重的人道主义思想色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护线。

社会福利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创建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和文化环境而提供各种福利服务,如公共卫生、公共娱乐、市政建设、家庭补充津贴、教育津贴、住宅津贴等。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援助,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和自立能力。

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给予的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补助金;举办荣誉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为军队离退休干部提供服务等。社会优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其目的在于安定军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社会互助具有自愿和非营利的特征,其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费,政府往往从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社会互助的主要形式包括: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城乡居民自发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总体来看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覆盖面小,资金缺口较大以及整体计费水平高等方面。再加上社会保障对象的数量多、类型复杂等现状,我国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第一,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劳动力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社会保障制度能降低人们社会生活的风险,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保证劳动者自身的生产不会因为生活陷入困境而中断。通过对家庭的救助,有利于下一代的顺利成长。

第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我国农村建立以养老保险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促进农村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养儿防老”的观念,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调节国家和农民的关系,缩小城乡差距。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调节作用。社会保障能够刺激社会总需求,保证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同时还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如一些基金类的社会保障基金可用于社会的生产建设。

第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进行社会资源再分配的一种手段。通过调整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保证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1.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人民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一句话,也是当下中国一个非常明确的民生实事。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才能实现劳动者安居乐业。

就业问题对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头等大事,某种程度上,就业问题就是饭碗问题,饭碗问题解决不好,社会就会滋生不稳定因素。所以长期以来,解决好就业问题就成为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施政过程中的头号民心工程

客观地说,在当下就业岗位和形态丰富多元的现代社会,普通劳动者想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并不是很难,但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当前我国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人和岗位不匹配的情况大量存在,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www.daowen.com)

当前两大就业群体是大学生和农民工,这两个群体的就业人数占了全国就业主力人群的大部分,也是当前社会最关切的两个群体:大学生群体是天之骄子,其背后是无数个家庭最殷切的期待和希望支撑,如果这个群体就业质量不高,势必造成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社会问题;农民工群体是当前很多产业和行业的主力军,其背后也是无数“等米下锅”的家庭期待,所以让他们能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也是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关心的问题。

为解决这两个群体的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问题,应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

2018年发布的《2017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2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34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51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55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17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0%。

2.提高人民收入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坚持在“同时”和“同步”中提高人民收入,既是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和共享新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现实要求。

首先,扩大由居民消费水平支撑的国内需求。与经济增长同时且同步的收入稳定增长,以及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基本保障。一方面,有利于培育新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牵引动力,使供给和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居民消费的基础性作用,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过度依赖,实现需求因素“三驾马车”的内部良性平衡。

其次,助力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依靠不断提高收入形成的消费需求,可以为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扩大优质供给提供市场信号和牵引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伴随人民收入水平提高而形成的丰富多样的消费需求,需要通过具体的价格信号才能得到反映,进而转化为供给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的市场动力。

最后,把收入增长和报酬提高建立在更加牢固坚实和可持续的基础上。单位劳动成本是反映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之一,其与工资水平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就是说,如果工资上涨过快,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支撑,就会导致单位劳动成本的上升,从而降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结果会因经济增长过快下行和就业机会的减少制约工资上涨,使收入增长的势头难以为继。

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既是政府的责任,政策部署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也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自身的努力,在公共政策搭建的平台下,努力实现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只有通过上下合力,形成促进居民收入提高的有效宏观政策体系和微观激励机制,才能实现十九大确定的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期待。

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4336元,增长8.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比上年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6413元,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3066元,增长9.2%。

(三)健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

保证国家安全,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秉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携手织密安全网,才能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健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保证。

共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或组织共同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共治是指优化整合多元力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广泛性和多元性。

共享是指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社会治理成果,强调社会治理主体都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

材料: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当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看见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婴儿被受到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学、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结合材料谈谈教育的宗旨是什么。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

——蔡元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